天云山•四座楼•南水峪关(长城文化体验172)

宁肃

<font color="#9b9b9b">下山后,先用备用T恤换下湿如水洗的速干服,又嚼两根“老北京”,那个爽哟!于是,发朋友圈得瑟:“终于出山了(实际是进山),就赶上入夏最高温(38度),说好的2级风也没来。北京平谷,天云山-四座楼-南水峪关穿越,徒步12.95公里,攀升884米,耗时8小时10分钟,耗水11瓶。”有老友问:“你这11瓶水是山上买的吧?”遂答“背上山9瓶,领队送1瓶,下山买1 瓶,还不算1罐红牛、1瓶可乐、2根冰棍儿。”多亏这些水哟,否则……<br>  返城途中,接老友微信,“今天,黄草梁</font><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span><div><br> 话说明长城经天津蓟州的“黄崖关”,到北京平谷的“三界碑”后,就进入了北京地界。因此,平谷是明长城自东向西进入北京的第一区。据相关资料,“平谷县辖长城长约一百二十一华里,现查有敌楼五十二座,其中较好的四座,圮残的三座,被毁只存基础或残址的四十五座。”其中,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建的“石长城”长48.5公里,故有“北方石长城”之称,也有平谷“百里长城”之说。尽管,平谷长城以“石长城”为主体,但“砖楼”仍为精华,其中镇罗营的“一指楼”、“四座楼”与“张家台双楼”为典型代表。</div><div><br></div><div> 1、登上天云山<br> 6月25日,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千米之巅的“四座楼”。不过,要想上“平谷长城制高点”的“四座楼”决非易事。那里是“燕山期”以来形成的断块山地,山间多崖,山势险峻,“四座楼”突起于周边山峰之上。为降低攀登难度,领队特地规划了“天云山-四座楼-南水峪关”的穿越线路。<br> 车到平谷天云山景区,不及九点半。老夫早在前一天就用“京津冀旅游卡”“预约成功”,并截图取证。谁知到了景区签票处,非要“电子卡验票”,但怎么操作也调不出来,两位工作人员拿过手机亲自操作也不行,最终又让去补办半票(多亏带着老年卡),这个折腾。结果,妥妥地全队起点倒第一。心想,老夫今天就承包了收队吧!<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天云山签票处</h3>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尚不知北京有座天云山,但我知道《天云山传奇》,那既是部小说又是部电影。小说号称“第一部‘反右’扩大化反思作品”,当年颇具影响。虽已不记得小说作者,但记得电影是由谢晋导演,石维坚、王馥荔等主演,曾获得电影“金鸡奖”、“百花奖”。胡思乱想之际,但见接应我们的领队对一木棚拍照,走近一看是一则类似涂鸭的告示,“上山多带水,渴了不后悔。”心想,知道今天预报最高气温38度,我带着9瓶矿泉水呢。没料到,竟然没够。此为后话,还是先说眼前的天云山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友情提示</h3> <p class="ql-block">  按景区广告,天云山风景区“寓雄险、奇特、幽静、清凉于一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的自然景观不仅雄伟,而且恬美,刚柔相济,相映成趣;悬崖陡壁与山林幽谷,插云古峰与连绵阡陌,塞外风光与关内秀色,东可观雾灵六月积雪,南可眺华北璀璨明珠,西可望敌楼云中耸立,北可看塞外万里群峰。”老夫心想,“这小词整滴,真棒!”抓紧走吧,上去验证验证,看看吹牛没有?</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的京东山地穿越线路一样,起步就爬坡,而且是干拔。还好,景区有石阶栈道,安全不成问题。只是,连续的大坡度攀升、机械式的抬腿提脚,很快就让老夫心烦气燥。尤其是一开始就是后队,总是在追,很不舒服,更不习惯。为转移情绪,开始拍点小景,还真有效。</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绿荫光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花枝倩影</h3>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乐山台、铁索桥、旭日亭、古人居,一一掠过,前面就是天和宫了。由于山势高峻,很有些峰峦叠嶂、怪石嶙峋、丛林茂密、空谷鸟鸣的意思了。应该说,天云山的自然风光还真可观,尽管线路原因,没能将“神鹿石”、“鸳鸯石”、“石猴迎宾”等著名景观一网打尽,未能把“拜师峰”、“弥陀峰”、“卧猩峰”全部登临,但危峰兀立、深壑如渊还够得上气势磅礴,激荡人心。而且,景区建设是下过大功夫的,有缆车,有栈道,我等人的选择不用说你也知道;有山水,有古建,尽管水经过了整合,古建为新修,那也有的看;有砖雕,有石刻,文化打造得还不错,但怕细琢磨。</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路边石刻</h3> <p class="ql-block">  2、欣赏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您看真露寺的观音殿,够恢弘,够气派,只是古韵不足,应为复建。正殿三间,重檐清水脊,雕梁画栋,配饰齐全。只是,垂脊上的五尊走兽缺着仙人指路呢。还有,“真露”何解?度娘只提供了个“韩国烧酒第一品牌”,还请莲莲老师指教。</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真露寺观音殿</h3> <p class="ql-block">  登上天云山,走进天和宫,也是处新建作品。“真露”不解,“天和”有说,此名寓意“安定、和谐、从容、淡泊”,故有“天和”号核心舱,作为天宫空间站的重要组成。至于“天和宫”,百度则有食府、饭店、小区、夜总会之名。真露寺与天和宫,按说都是佛道雅称,现在真可谓雅俗共赏、人神合用。看匾额题名,真露寺观音殿的楷书还有点古朴风韵,但天和宫的电脑新魏体就太过现代了吧。就连那神仙背后的“有求必应”也是新魏,疑同批制作。那天,“燃灯佛”老友看过老夫朋友圈,即调侃“果然有求必应,菩萨给我来根冰棍儿吧!”其实,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而他所说的冰棍儿,是后队几位在悬空桥下的栈道上吃的,那会儿还没进天和宫呢,也不知每人一枝的冰棍儿是怎么来滴?</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悬空桥在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走进天和宫</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有求必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吃根冰棍儿</h3> <p class="ql-block">  天和宫也是清水脊的正殿三间,但两侧各带一间耳房。虽然也雕梁画栋,但却是单檐。另,垂脊上乃三走兽配置。由此看出,天和宫较真露寺观音殿的配置规格偏低。不过,能在千米之上的天云山巅营建如此规模的砖木建筑已实属不易。只是不解,玉皇大帝门前怎置着两圆形抱鼓石呢?莫非,给玉皇的定位,是个“武将”不成?另有看点,这里的鼓楼的鼓也和钟楼的钟一样地吊着,这够新颖。“算啦,别瞎琢磨了,快追队伍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天和宫正殿<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天和宫钟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天和宫鼓楼</h3> <p class="ql-block">  过悬空桥,又是一楞,大名赫赫“悬空桥”。心想,“桥不悬空,难道要钻入地下不成?”桥西,左为玻璃栈道,右为登山步道,上有“凌云亭”。老夫几人一致上山,于六角小亭小憩。亭下有块石碑,上有阴刻隶书“天云山”红漆大字。莫非此亭所在乃天云山主峰?有资料载,天云山“主峰海拨1149米,站在上面,头顶蓝天,手托白云,举目远眺,一揽众山小。”的确,南、东、北三向视野开阔,但西向有峰峦继续爬升?心便生疑,“这是主峰吗?莫非‘天云山’石碑也像某些长城文保碑一样的不到位?”遂又想,“不是说好的‘西可望敌楼云中耸立’吗?怎到了主峰还见不着?”</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4走过悬空桥</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凌云亭小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凌云亭小憩</h3> <p class="ql-block">  已到午时,已感饥饿,但领队有令,“烽火台午餐”,还是努力前行吧。已出景区,栈道变成了林间步道,野趣渐浓,单凭不断入耳的鸟鸣就令人赏心。可是,没完没了的爬升太折磨人,几个大“之”字折转又令人疲惫不堪,关键是越来越饿,有队友坐下开吃,几位便索性提前开饭。</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没完没了地攀升</h3> <p class="ql-block">  3、集合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简单吃点,抓紧赶路。没走多远,就撞到了前队手台里的“铁丝网”,遂按指示依次侧切,上得山脊即见石墙。尽管乃毛石干插的墙体且多有坍塌,但仍令老夫兴奋。更兴奋的是,西北向不远处有多名队友于硕大的烽火台前席地午餐,“总算会师啦!”</p><p class="ql-block">  此行第一台,就是领队所说的烽火台,即官方“平谷86号敌台”,又称“玻璃台3号台”。依《四镇三关志》推测,现玻璃台段长城乃明时“南水谷关”长城,其北接北水谷关段、南连熊儿谷寨段,与灰谷口(现密云境)段、鱼子山寨段一起,同为明“九镇”之“蓟镇”之“西协”之“墙子路”之“镇罗营”下。依此段长城乃“北齐长城”基础上明长城的史料看,此台或为原烽火墩台基础上明代包砖升级的空心敌台。</p><p class="ql-block">  此台条石台基,外包青砖,砖墙虽残,立面青砖多被拆除,裸露着作为填馅的碎砖乱石,但台型还算完整。其局部已作修缮,立面现存青砖成色不一、茬口灰浆新旧分明。</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平谷86号敌台西南角</h3> <p class="ql-block">  此台东立面有一二十公分宽高的正方形石材龛洞,大家胡乱猜测,很是烧脑,但无定论。另,东西立面各有一条上台蹬道,乃修缮成果,但愿原状台此,并非创新。</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平谷86号敌台东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平谷86号敌台西南角上台蹬道</h3> <p class="ql-block">  上得台顶,作为空心敌台的砖质券室通道及垛墙部分无存。但见新型砖材与老旧物件散乱,其间竟然有几块券脸石堆积,甚至一块貌似的立柱石上还有铁质合页。不禁想问,“这,该是什么时期的作为?”</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平谷86号敌台顶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平谷86号敌台券门石构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平谷86号敌台上的铁制合页</h3>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看到,此台四周已修好砖石水泥材质的护墩墙,西北向也修了够宽的石阶。不知,这些用来运送修缮物资的台阶,是否覆盖了原来的马道?在此,队友小清新发现了新型文字砖,标注的是“公元二OO七年”。看来,这修缮也要青史留名。但修了十来年了,怎么还是个半截子工程?她还捡到几块砖质残件,其中之一正是前面几座仿古建筑普遍缺失的垂脊上走兽前头的指路仙人,只是少了上半身。“莫非,这里要盖房?”从西北向两个筑就的绞车台体看,这座烽火台有开发的苗头。看来不仅修台体,还可能建配套房屋。是四座楼景区要向东扩张?还是另建新景区?不得而知。</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队友小清新发现的文字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队友小清新发现的砖雕构件</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26 航拍平谷86号敌台(队友李春宇提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平谷86号敌台西侧疑似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平谷86号敌台西侧绞车平台</h3> <p class="ql-block">  4、垭口拉抽屉</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地形断绝严重,多有巨石断崖拦阻去路。不能爬,只能绕。从绞车平台北侧西向下坡,一路灌木丛生、乔木密盛,小路时而淹没,枝条封到了腰间,越走越费劲。下行至垭口,紧随领队反向拉抽屉。尽管又要爬坡,那也无妨,跑这么远就为心心念念的楼子嘛,况且是座三眼楼。</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巨石阻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丛中绕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再度上墙</h3> 果然,沿第三段石墙上行不远处,此行的第二台在望。由于地形原因,仰视的敌台颇显伟岸。其实,此为残台,坍塌严重,西立面与北立面的箭窗有的券脸甚至坍掉。据现有遗存推测,此台南、东、北三立面各3孔箭窗,西立面1门2窗,门居中、窗两侧;所有箭窗窗口偏小,但砖券脸规格不低,均为两券两伏;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典型的三纵三横结构。其台基为高规格大条石,据票哥说他数过,有十五层之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85号敌台西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85号敌台西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85号敌台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航拍85号敌台(队友友李春宇提供)</h3> 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此台为“平谷84号敌台”,即“玻璃台1号台”。老夫想当然地想,“刚才的绕行,不仅绕过了84号,更绕过了85号;85号台应在这座三眼楼东侧,距离不远。”但队友说用长城漫步定位,此台就是85号台,84号在西边,过垭口上行一段就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现场研讨敌台位置及编号</h3> 于是,再度爬升,大家又在林间的烂石坡上奋斗。终于看到了条石台基、青砖裹体的砖楼子,再度爬坡的队友们不免轻松许多。不是媒体说“你看,平谷的长城是石头的”,“给你看,中国少见的石长城”,“平谷,中国石长城博物馆”嘛,但我们竟在平谷地界看到了如此经典的砖楼子,如此原汁原味的空心敌台,仅此就不虚此行。期间,忙里偷闲,老夫还偷拍了几张丛林丽人行。老夫心说,“这么大热天儿,你们跟着老爷们儿受这罪干嘛?”一句话,“这就是长城的魅力,谁沾了就无法抗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丽人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丽人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丽人行</h3> 5、挺进四座楼<div>  远远地,就听队友喊宁肃,他已上到84号台等我。果然,还没看到他人,就已见到残砖多多,甚至有券脸石。待到观察敌台残存,那只余残砖碎石渣土堆积为丘状,老夫也认为“此行第三台,即平谷84号敌台。” </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平谷84号敌台残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领队指示敌台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平谷84号敌台</h3> 接下来,山梁变得宽大平坦许多,但山脊北侧断崖不测,这就闪开了面北的视线,顿有群山叠翠、水库清碧、峻岭美韵、如诗如画之感,老夫甚至看到了前些时候走过的“一指楼”。心想,即使没有长城,爬这山也值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北望一指楼</h3> 往西南再度扎入密林,迎头撞上此行第二道铁丝网。顺网西行,不远处有一座高大规整的敌台入目。不用说,此行第四台乃“平谷83号敌台”,也称“熊儿寨16号台”,又叫“四座楼3号楼”。隔铁丝网,但见此台东立面1门2窗,北立面3孔箭窗。台门是石过门、石立柱、石腰线、石券脸的“八件套”组合,但缺了券脸正中的门面,那台门就有了酒瓶的模样。不过,石券脸外缘还有一圈砖券脸,是一券一伏,比那单纯的石券脸又多了一层支撑。另外,所有箭窗的砖券脸均为两券两伏,支撑力够大。转到西侧与南侧,但见南立面与北立面无异,西立面与东立面相同,不同的是台门完全无缺。从西台门通视东台门、从西窗通视东窗,能看到券室轮廓,故此台也是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的3×3格局。只过,砖拔檐以上部分无存,否则便是个完美楼了。看得出,此台有过修缮,但修得相当克制,做到了最小干预,在此点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平谷43号敌台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平谷43号敌台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平谷43号敌台箭窗</h3> 过83号敌台,无铁丝网而有石墙。顺墙西行,不远处得见此行第五台,即“平谷82号敌台”,也称“熊儿寨15号台”,又叫“四座楼2号楼”。此台简直是83号的孪生兄弟,也是典型的三纵三横结构的空心敌台。只是此台没有修缮,更加原汁原味。再就是台门,不缺券脸缺立柱。听说前面只剩一楼,大家纷纷在此留影。老夫的7D也开足马力,狂拍一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向42号敌台前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平谷42号敌台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平谷42号敌台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平谷42号敌台狂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平谷42号敌台留影</h3> 6、细读三座碑<div>  离开“四座楼2号楼”,往西南向下到水泥路上,出门但见一溜三座石碑。其一,平谷区长城文保碑,上刻“平谷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座楼(明代) 平谷区人民政府立”的字样;其二,国务院长城文保碑,上刻碑文“位于熊儿寨乡,地处海拔1062米的四座楼林场内(原有四座敌台,现存三座),是平谷区现存最完整的三座空心敌台,用于士兵宿守和储存兵器。敌台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和万历元年(1573)之间。敌台东西向排列,敌台之间有石砌墙体相连。3座敌台的基座皆用大块条石垒砌,中层建筑用砖砌筑为楼体,南北外墙各开箭窗3个,东西外墙各开1门2窗,门与中心室相对,楼内平面呈‘井’字形,由3个砖拱券组成,中心室内两侧隔墙,各开三个门洞。”;其三,平谷区“重修四座楼长城碑记”,“四座楼长城为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东北山岭之上,海拔1062米,呈东西走向起伏延伸。四座楼空心敌台排列有序,形制相同,均为正方形,两层三眼券顶,砖石结构,条石作基,东西各有一门,与城墙衔接。下层可容纳兵士数人居住,上层有了望孔和射箭垛口。四座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屯兵重要哨所。最东的一座因建电视转播站拆毁,仅存三座也有破损。作为北京市(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修缮项目,北京市文物局投资82万元,于二00七年动工修缮三座敌楼及部分墙体。” </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平谷区四座楼长城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平谷区四座楼长城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重修四座楼长城记事碑</h3> 读罢碑文,感觉印证了一路的踏勘及分析成果。四座楼相同的规格、形制、材料、工艺,只是年代久远,几百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使其面目形成差异,尤其是第四座敌楼的拆毁,令人扼腕。不过,此行观了平谷段长城“其中较好的四座”的起码三座,值得庆贺。<br>  同时,对前述敌台编号又生疑虑,那座与队友反复推测的84号台是否就是被拆毁的那座。顾虑有三,一是其位置与四座楼现存的三座位于同一道山梁,地形通达;二是地图上84号敌台距四座楼距离较远,其间多有断绝地貌;其三,地图上文物部门提供的敌台分布及其编号明确,除非相邻两台混淆,但这种概率极小。“从天云山到四座楼之间那个垭口往东的三眼楼,到底是84号还是85号?”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欢迎大家提出意见。<br>  由三座石碑往西偏北,林间便有此行最后一座敌台,即“平谷81号敌台”,也称“熊儿寨14号台”,又叫“四座楼1号楼”。正如此楼碑文所述,此楼与前两座的形制、规格相同,但此台只有东门无西门,也就是说比82号83号少了一门,而并非碑文的“东西各有一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平谷41号敌台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平谷41号敌台西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航拍平谷41号敌台(队友友李春宇提供)</h3> 7、下撤史家台<div>  在此集合,队伍往北朝史家台方向下撤。六只脚上有参考轨迹,但现地看不着痕迹,只能于活动的乱石间踉跄,在很厚的落叶上出溜。又两道铁丝网,指出个大致的方向,再来几个“之”字大折转,高程快速下降。然后是多道一人来高的梯田坎,杖没有用还是累赘,要先扔下去再捡。根本就没路,哪来什么路况?大屁蹲儿一个又一个,所幸都没受伤。下到史家台村的小水泥路上,稍作小憩就下山,一路又拍些应季的花儿及未成熟的水果,就来到了胡关路。</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史家台的山楂</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史家台的核桃</h3> 人已过桥,“哟,南水峪关在此!”我跟队友说的,是南水峪关文保碑。碑文如下:<br>  南水峪关位于张家台村东南。据明《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正关,河口平漫,通众骑,冲;余通步,缓。”《明孝宗实录》载:“明弘治七年,都御史屠勋奏:故猪圈头关平漫难守,关之北三里曰北水谷,南八里曰南水谷。成化中,各因山增设二关,险要可守,但区画未备。请于二关内加修城垛,增立墩堡。”此关口地势平缓,宽60米,现该关为东西走向的平关路。此关原有关城一座,长约800米,宽120米,为石砌土墙。村北有校军场,长280米,宽100米。原有城堡北侧,校军场西南部,有座楼墩子遗址,当为平时了望与守卫所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南水峪关文保碑</h3> 行前功课已知,南水峪关今已毁,南水峪城堡所在的南水峪村距此也尚有距离。时间所限,先存遗憾。正待上车,领队说“你看了88号敌台吗?”我问在哪,他指河南边小山包上的铁塔。我一看不远,但也来不及了。两根冰棍的时间,又丢了到手的一座残台。“丢就丢吧,反正还差着87到92号敌台以及两座烽火台呢,正好一天的行程,找机会补吧。”<br>  最后,借票哥所言结束本篇吧!“走完四座楼,看完南水峪关堡,南望四座楼山,北京平谷现存最完整的几座敌台历历在目。北望南水峪关,两侧峰崖壁立,极冲之地,雄关锁钥。感慨:伟大的明长城,我能读懂你吗?”<br> <br>参考资料:<br>  《边墙跖旅‖平谷:南水峪-四座楼-张家台》,票哥,2022-5-1<br>  《走长城系列之一,平谷四座楼长城》,熊鸽,2020-3-2<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