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古村落-董寨

三土

<h3>  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太行山中娘子关镇的上董寨村和下董寨村,因东汉名将董卓在此屯兵而得名。相传,东汉年间,这里是晋通往燕赵的咽喉要道。董卓任并州牧时,发现这里地形险要,便在此安营扎寨,防止燕赵入侵,独特的布局被称为“董卓垒”。久而久之,人们将此地称作“董寨”。</h3> <h3>  明朝后,这里才分成上董寨和下董寨。如今的上、下董寨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碑刻,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br></h3><h3>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跑马排”表演,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看。“岩崖古道董卓垒,文轨神韵汉山川”,描绘的就是上董寨村。上董寨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河岸边,平定县城东北,距县城约35公里。</h3><h3> 温河从上董寨村和下董寨村穿过,两个村的民居沿温河峭壁边缘而建。远远望去,处在一个平面,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h3><h3> 上董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乡土气息浓郁。村中遗留着10块明朝碑刻、18块清朝碑刻、2块民国初期碑刻。上董寨村由三街、三巷、一寨上和附属的山庄黄龙坪、窑凹、铺龙、浮岔岚等组成。</h3> <h3>  穿行在上董寨村,车辙深深的古老街巷,饱经沧桑的传统建筑,神秘幽静的古刹寺庙,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古村的时代变迁。<br></h3><h3> 依托明清时期的青石、街道、院落、房屋、门楼等,上董寨村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群。全村现存的850座古建筑中,55座建于明代以前,219座为清代建筑,其余的全部是民国时期建造的。</h3><h3> 2013年,上董寨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授予“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h3> <h3>  三街为前街、后街和下街,三巷为石梁巷、五道庙巷和河巷。村落建筑有序,基本处于一个平面,横平竖直,便于排水。纵横交错的街巷,聚族而居的民居、幽静的古刹,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古村落,凝聚着山村文化特色,深藏着古圣先贤的遗迹。<br></h3><h3> 进入上董寨村,走在光滑的石道上,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古代。位于村口的接龙桥为单孔石拱桥,呈南北走向。据桥上的石碑记载,此桥在清朝时重建。桥护栏的四端雕有石鼓,展现了当年的建筑风格。</h3><h3> 上董寨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以三块硕大青石为基础的温河北岸。上董寨村东西长5.6公里,南北最宽处为2.4公里,总面积10.39平方公里。青石砌筑千米长的岩崖古石街贯穿东西,至今保存完好。</h3> <h3> 上董寨 村西一座清代建筑“王氏庄园”选址别致,布局巧妙,设计独特,美妙宜人,也是村里的一大看点。<br></h3><h3> 上董寨村古寺庙很多,坐落在村北卧龙岗下的是北宋时期重修的寿圣寺,是省级保护文物。寺庙中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二十多块碑碣。</h3> <h3>  从上董寨村出来,沿温河南岸的道路向东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下董寨村。下董寨村建于温河北岸,背依卧龙岗,面向凤凰山。<br></h3><h3> 当地人用“青石悬崖立村寨,尚武跑马古风存”的诗词描述下董寨村。</h3><h3> “头顶九龙群峰立,脚踏玄武万丈崖,迎面凤凰展翅飞,龟蛇二将镇东西。”这首民谣描绘的就是下董寨村。下董寨村北面紧靠石岗岩壁,形成一道天然寨墙,唯有岩壁正中一条道路通往北山。村南被封闭于十余丈高的悬崖边,深渊下面是温河流经的龙潭。村东西两头也是龙潭的首尾,分别由形如龟头、蛇头的巨型岩石踞守。</h3> <h3>  过去,下董寨村的房屋就建在一块硕大的青石平台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的房屋逐渐扩展到平台外,形成了现在的村落。下董寨村内,一条大街贯通东西,分为东街、中街、西街三个部分。当年,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贸易往来繁荣。大街两头有耸立的关阁城楼守围。在这条大街上,村内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仍延续着跑马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如今,跑马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r></h3><h3> 迄今为止,下董寨村还有以明、清宅院为主的一组古建筑群,穿村而过的岩崖古道更是给村落独特的格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h3> 古街风貌、神奇龙潭、静幽庙宇等相对完整的、真实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明清时期位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村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h3> <h3>摄影/编辑/制作/三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