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走进了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 一晃在北京居住两年多了,对北京的了解逐渐增多,对北京的感情也逐渐加深。过去对北京的了解仅仅是在公务出差或者看望读大学,读博士的儿子的过程中。一日闲暇,信步而行,抬头见一红色街牌《史家胡同》,这可是北京很有名声的胡同,位于灯市口东,东西走向,长度七百米。</p> <p class="ql-block"> 胡同是老北京街市的基本元素,构成了城市棋盘式结构的格局。其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和正南,正北。胡同两侧的不同规则的四合院就是不同人等(王侯、官僚、商人、市民)的公干场所、府邸或居所。四合院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历史结晶。四合院不仅仅是北方人民的住宅和居所,徽派住宅、白族民居也都符合四合院的基本要素,只是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更多体现为中间天井、白墙黛瓦,高高隆起的马头墙;徽派建筑更多的体现为中间天井,白墙黛瓦。高高耸起的马头墙;云南民居建筑多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布局结构。这些都具有中华民族大多乐于大家庭几辈人一起生活的习俗,和具有家庭安全防卫的使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北京胡同的基调是灰色的,灰墙黑瓦,着一身平实、厚重的色彩,只有那朱红的不同制式的大门给您一些亢奋。行走在这平实、厚重的街道使人得以安静的感觉,得以充满了遐想的空间。因为这里的许多院落都曾经演绎出不寻常的故事:或许是书房里的笔走龙蛇,或许厨房里浓郁的饭香,或是闺房的风花雪月,或是紫藤树下的琅琅书声,或是一块庭院里的刀枪剑戟,或是罗纱灯下的宏篇巨著,或是会议厅内的缜密筹划。总之这里的人们平静的生活着,繁衍着,劳作着,创造者。从古至今,北京人无时不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朽历史,镌刻着伟大祖国的精彩华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是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成名于“史家祠堂”,即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宗族祠堂。曾坐落于胡同西口北侧,现为北京著名的史家小学二年级部。史可法明崇祯年间高中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北京城被清军攻破后,拥戴朱由崧为福王,据守扬州城池。清军进攻扬州兵败拒降身亡,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清廷亦为史可法的精神所叹服,评价其节肃清刚,心存干济。在民间史可法亦为民众所崇敬。</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之所以赫赫有名,还在于他建于大元王朝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有人不无夸张的说,这里是一条胡同,演绎出半部中国史。这里的53号院,我国解放后全国妇联曾在此办公。广亮大门的的匾额“好园”(取女子园之意),为邓颖超同志题写,两个遒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曾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于1971年入住于此。这里的47号院。曾是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住宅,外国友人撒切尔夫人、基辛格博士曾造访这里。荣副主席儒雅的步履曾踱过这灰色的胡同。国家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前后住在32号院。平津战役紧张时间,这里警特重防,军统特务无时不在试机刺杀傅作义,借机破坏北京和平谈判,阻碍平津战役的进展。最后,傅作义以国家大局为重,签署了北京解放和平协议,为国家和人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要说的是张士钊:他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于1960年住进了51号院。他曾是前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和司法部长,国共和平谈判的政府方代表,又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的好朋友,曾以多种方式支持革命运动。一九四九年在党的指引下走向了光明的革命道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国家文史馆馆长。在90岁高龄时,为实现两岸统一赴香港接洽有关人士会谈,其间突发急病客死香港。他的养女张含之和女婿外交部长乔冠华曾同张士钊同住。张含之在中晚年曾写下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记下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和成长,文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趣事,同才华横溢的乔冠华甜美的爱情生活。</p><p class="ql-block"> 说史家胡同赫赫有名,不能绕过的一个亮点就是这里竟有一个高水平的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24号院。木质大门不涂红漆,很是朴实,老舍之子舒乙以他的特殊的书体题写了大门的匾额。这是个两进院落,两院中间有一个月亮门,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一进院有两组粗大的梧桐树像两把大伞笼罩着整个院落,二级院落东南角有一紫藤凉棚,西南角种有一排修竹。即使我驻足于此正是春风料峭,修竹仍是郁郁青青,透露出这里文雅和闲适的气息。八个展室展出了史家胡同的来世今生,胡同的建筑格局和老北京人的市井生活。这个院落是民国三大才女凌淑华(另两位是冰心和林徽因)。后来其女陈小莹将房屋产权转移给地方街道辟作胡同博物馆。据说英国威廉王子曾造访到此,并捐款用于博物馆的修缮。这个胡同还居住生活过许许多多的国家领导人,社会名人,诗人和艺术家,恕不一一到来。</p><p class="ql-block">许多北京老人说,北京有名的胡同有三千,无名的胡同多如牛毛。照实说,不会多如牛毛,而是七千多。随着北京城区的改造和发展,许多胡同已不复存在,已是沉沦在历史长河中的几多砂砾。这样现存于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等的二环路内的老胡同,老院落愈显得弥足珍贵。现在有些部门正在进行规划改造,许多老胡同己不复存在,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几多砂粒。这样现存于东单、东四、西单、西市等处的老胡同,老院落就愈显得弥足珍贵。北京政府十分重视老城区,老胡同和老院落的改造,将使这些人们记忆深处历史和历史的痕迹愈加显现出中华文明的不朽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6.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