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洁之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洁之民</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红联是我48年前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我俩同岁,如今我们都是年逾七旬的老翁了。</span></h1> 南师中文系大楼 <p class="ql-block">孙红联在镇江南山公园的读书台</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联是江苏新沂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新沂河的碧水、马陵山的沃土养育了他,农家子弟的他就像是秋天苏北大地上的一株红高粱,正直朴实,忠厚勤勉。</span></h1> 新沂河 马陵山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红联从苏北的僻壤来到了省城的闹市,从新沂的田边地头来到了南师“东方最美的校园”,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无论是在自修室还是在图书馆,总可以看到他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身影。</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与红联同窗两年,虽然不在一个小组,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说自己文学功底薄,只得“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则认为他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喜欢睡懒觉的我并联想到“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因而心安理得地躲在被窝里甘当一只“懒虫”。我甚至认为:我等这些“燕雀安知”红联的“鸿鹄之志哉”!没准他以后“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未可知!</span></h1> 东方最美校园——南师随园 南师校园一角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我们从南师毕业后便天各一方,那时大家正是立业成家的年龄,事业和家庭成了人生的重心,为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以至联系甚少。</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2006年,班级同学回南师举行毕业30周年聚会时,我与红联恢复了联系;2016年班级同学又在母校举行了毕业40周年聚会,此时大家都已退休,“夕阳无限好”,“黄昏情未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和走动就比较经常了。</span></h1> 毕业30周年合影 毕业40周年合影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筹备2016年的毕业40周年聚会,我在班级同学中建立了《南山随园》微信群并担任了群主,与红联的交流就更加方便,也更加频繁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联在南师读书时,就酷爱诗词。南师毕业后一直在新沂的中学从事语文教学,教学之余常常读诗吟词,乃至赋诗填词,每每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尽情享受着“吟诗赏秋月,读书煮春茶”的闲适与愉悦。在楚风汉韵、唐诗宋词的陶冶下,他的诗作常见诸报端、诗刊。在班级微信群里,他的所见所闻,皆能成诗,所思所想,均为原创。他在微信群里的发帖通常是之乎者也、半文半白的话语,并乐此不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身为班级微信群的群主,对于同学们原创的微信而非转发的微信总是抱着“敬惜字纸”的态度,一一点击恭读,我觉得这是对作者本人及原创作品的一种尊重。因此红联的诗词我总要认真拜读,遇到有不懂的用典、生僻的词语,会向他求证,有时我也会就诗词中某个用字遣词与他商榷,正是在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互动过程中,我受益匪浅。</span></h1> 我和孙红联在洪泽湖三河闸的御碑亭前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2016年班级同学毕业40周年的聚会后,红联所在的第四小组同学每年都要轮流坐庄聚会一次,承蒙抬爱,他们每次都热情地邀我参加,而聚会总少不了诗酒风流,有酒助兴,红联自然要赋诗填词。</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酒过三巡,大家的话语便多了起来,回忆起在南师读书时的情景更是谈笑风生。当年我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大姑娘,“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特别是我们男同学,对班上女同学都像是“春天般的温暖”,对美女同学更像是“夏天一样的火热”,因此这成了酒桌上津津乐道的话题。</span></p> 南师图书馆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次饭桌上,一个“活闹鬼”两杯酒下肚后便诈起了红联,要红联老实交代当年给美女同学写火辣辣情诗的事,其他人也都跟着起哄,把红联弄得个大红脸,可谓是“红联红脸似红莲,芙蓉向脸两边开”,大有“遥被人知半日羞,老脸不知何处搁”的尴尬!红联自然死活不肯承认给班花、美女写过艳诗丽词,“活闹鬼”把酒杯往桌上一磕,喝道:“脸红什么?”红联也不含糊,把筷子往桌上一拍,答道:“喝酒喝的!”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几杯酒又下肚了。</span></h1> 红联红脸似红莲 芙蓉向脸两边开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喝了不少酒的我依稀记起当年班上曾风传有位男生写了一首题为《啊,长辫子姑娘!》的诗给某位女生,据说“长辫子”断然拒绝了男生的情诗。想必“长辫子”当时是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脸色铁青,而男生则是低眉垂眼、俯首耷脑、脸色蜡黄!至于这男生是否为红联已无从考证了。</span></h1> 《啊,长辫子姑娘!》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班级微信群出了一辑电子版的文集,名为《随园芳华》,都是同学们写的回忆南师学习生活的文章。红联积极撰文,写了两篇题为《难忘南师》的散文,文章生动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红联非常赞赏这种微信交流形式,认为体现了中文系学子的风采,他甚至希望将电子版的《随园芳华》印刷出来,变身为纸质版,以便收藏。</span></h1> 南山随园班级群编辑的《随园芳华》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联看到我每年都将自己的拙作汇编成册,印刷出来奉送给班级同学时,十分感兴趣,多次向我打听这样的自费印书如何操作。当得知我是在网上印刷的,200多页一本书的费用平均下来只要十多元钱,便动了心,也想将自己的诗文汇集成册,但他对电脑录入、网上印刷是门外汉,便向我求助,能够为红联的诗文集效犬马之劳并成人之美,何乐不为,我满口答应了他。</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联立即将他的诗文手稿寄来了,没想到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都是写在工作笔记本上,而不是誊清在正规的稿纸上,共有10万余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帮红联联系了几家网上的打印店,小老板一看手稿就不愿意接单,并如实告知:疫情之下,谁不想做生意?诗词录入按字数计费,实在赚不到钱,而且诗词中的许多生僻字词,打字员小姐姐根本就不认识,读起来也是诘屈聱牙的,怎么打?一定要打的话,价格较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联是位寒门贵子,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平时一分钱都恨不得掰开两半花,花销一笔不菲的打字费,连我也替他心疼。我决定自己披挂上阵,操盘击键,帮红联进行文字录入,而且我自认为打字速度虽说不是运指如飞,但绝非是老牛拖破车,每分钟录入三五十字不在话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我这个七旬老翁像打字员小姐姐一样,对着手稿,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帮红联敲了起来,“噼里啪啦”,敲得我手酸指麻,老眼昏花,总算用10天时间将10万余字的手稿敲成了电子稿。虽然十分辛苦,但等于仔仔细细地将红联的手稿抄了一遍,又读了一遍;文字录入完毕后,还校对了一遍,等于再读了一遍。因此,我对红联自称的“拙作”“拜读再三”绝对是毫不夸张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心而论,面对红联的诗文,我就如同一名小学生学语文那样,眼中看着课文、口中读着课文、手中抄着课文、心中记着课文,这种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全感官、全方位刺激,才能使得心智发育未全的小学生读得深、记得牢,不至于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红联十万余字的“拙作”中,我这个“老和尚”读出了他对故乡的挚爱,读出了他对学友的深情。故乡的新沂河、马陵山,南师的大屋顶、绿草坪也给了他丰富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他用手中的笔、心中的诗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对同班同学的思念,因此他的“拙作”蕴含着浓郁的故乡情怀和深厚的同窗情结。</span></h1> 南师的大屋顶与大草坪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诗人毛泽东曾说过,律诗要讲平仄,否则就不是律诗,更无诗味了。我深知格律诗写作的不易:要讲究格律,注重音韵;要追求诗词的意境,注重诗魂诗眼、诗意诗味的提炼;要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所以古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红联也曾对我说过,每首诗词“出笼”前,他总要反复推敲,以臻合辙押韵;多次吟诵,以求和谐悦耳。如此潜心诗词,令人感佩。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小组同学今年的聚会时间地点定在金秋十月的新沂,红联是东道主,他多次叮嘱我届时一定要参加,我也期盼着秋高气爽,毒消疫散,岁月静好,欢聚一堂。为了赶在聚会前能将红联的诗文专辑印制出来并呈献给各位,目前我正和红联一道抓紧共襄此事。</span></h1>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还来就菊花 孙红联在菊花前留影 新沂火车站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相信心仪新沂的第四小组同学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同窗情谊,一定会心怡新沂!</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想必到那时,红联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们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道欣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我已答应了红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