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首兽身”玉雕像探析

叶生

<p class="ql-block">“人首兽身”的描述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早有记载, 战国时期的古代奇书《山海经》里描述了很多“人首兽身”的怪物,如《山海经·东山经》“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 ,晋人郭璞的《山海经图赞》:“猪身人面,号曰合窳。厥性贪残,物为不咀。至阴之精,见则水雨”等。“人首兽身”的艺术形像在实物中也早已出现,徐州汉代画像石馆所藏的一幅“人面兽身”像就是一例,如下图(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也有许多“人首兽身”的镇墓兽,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首兽身”器物或画像具有某些特殊的功用,郭璞的《山海经图赞》认为,“穷奇之神物,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 由此可知,古人将“人首兽身”像当作驱邪镇恶之神,能达到镇宅、镇墓、驱邪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古人用玉雕琢的“人首兽身”像都很小巧,是用于随身佩带的,说明古人相信“人首兽身”玉雕像也可以起到辟邪护身,甚至起死回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玉雕“人首兽身”像在古方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玉器图典》里没有录入,可见存世较少。笔者30年前收藏了一件圆雕玉质“人面兽身”像,为汉代作品,真品无疑,特撰文介绍之。下图所示为汉代“人首兽身”玉雕像,和田玉质,高4.8厘米,长7.4厘米,宽2.7厘米,为爬行姿势。该雕像为人首兽身,头部与普通人基本一样,只是脑后伸出一独角与后腰连接,形成了一空间,可以穿绳佩带。身躯与人体近似,只是两前腿如同兽腿,有两爪而不是人手之状。后腿曲跪,两后爪贴地。</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玉雕像的另一侧,清晰可见自然绺裂痕、沁色和钙化部分。</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人首兽身”的“人首”放大照片,面部有局部受沁现象。</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玉雕“人首兽身”的后部照片,可以看到土沁和玉质的钙化部分。</p> <p class="ql-block">该“人首兽身”玉雕像的躯体上有阴线刻卷云纹,这是汉代动物圆雕上常见的装饰纹(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侧光下散发出柔和的玻璃光泽(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从以上诸特征综合分析,该​“人首兽身”玉雕像应该是汉代晚期的作品,是汉代人用以佩带的辟邪护身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人首兽身”像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动物图腾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民逐渐把自己所崇拜的动物与人类相联系,希望从中得到感情的寄托和对生活的期盼,最终产生半人半兽的“人首兽身”像。所以“人首兽身”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神话、风俗、哲学等文化内涵,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先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