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

周熙雅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去了大报恩寺,这是春季游学最后一堂课了。</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历史:东昊建初寺,西晋长千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称慈恩旌忠教寺,明成祖朱棣重建“大报恩寺”。</p><p class="ql-block">父亲节:感恩父亲的节日,1910 年诞生于美国,多德夫人倡立,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现在有 52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这周末恰逢父亲节,两个星期前就和爸爸约好本周末回来跟我一起参加游学,一起度过美好的父亲节。我很爱我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明成祖朱棣为感恩父母而建,历史悠久,其前身建初寺,是中国历史上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第二座寺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进了检票口,我们直接进入了大玻璃墙,内玻璃墙内有一些遗址,比如香水河桥、河道、主干道,天王殿,大殿,琉璃宝塔等地遗址,而这种香水河桥、河道,他们的遗址在外面供人观看,何老师还顶着烈日炎炎的大太阳,给我们讲了遗址。接着往里面走。在台阶上有几个用投影投出来的字,那些字叫做六度菠萝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何老师提问有谁可以快速将这六度波罗密背出来?我的妈妈很厉害呦,第一个举手背出来了。再往里面走有两个大水池,何老师说水在佛家有极高的地位,是有八大功德,具体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它能帮助人类,能让人类解渴,水还可以清洁。有好多的大石墩,那是之前的大报恩寺用来垫的,原来古人不知道可以这样拿砖头在底下垫,结果打仗的时候房子支撑不住,太大了,太重了,就直接塌下去了。后来发明了这个圆柱,就再也没有倒过了。</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面走,我们看到了好多的舍利,还有舍利金塔,2008年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内藏“佛顶真骨”舍利。我们还到了琉璃塔最下面一层,绕塔三圈。我们还听了爸爸妈妈讲我出生的故事,其实我小时候早就听过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会儿,我和爸爸一起合作写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p><p class="ql-block">我和爸爸很认真地抄写,写了一会,我们静下来了许多……后来我们没有写完,爸爸说带回家再把它写完,于是妈妈买了一个红色的筒,把心经卷好装到筒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讲了,中国历史上好父亲的故事,郭子怡697~781,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育有八子八女。故事关键词:唐德宗宠臣卢杞;郭晰(733-794)驻守邠州,段秀实(719-783)。子仪那时因为是一个挺大的官啊,别人来他家里请教的时候,郭子仪都让孩子在后面站着听,但这一次郭子仪一看一个叫卢杞的人来了,郭子仪就叫他的孩子全部都躲到窗帘后面去,一个也不要漏出来,孩子们很好奇。在爸爸跟卢杞讲话的时候,他们偷偷从后面掀开了窗帘,一个一个偷瞄的看,发现这人长得很丑。都在后面纷纷议论起来,我觉得这个郭子怡他是非常伟大的。的这个陆琪走后,郭子仪把她的孩子叫出来,告诉他们说我不让你们出来是因为卢杞这个人确实很丑,但是他深受唐德宗的喜爱,他在皇宫里没有,除了唐泽中算是很大的了,爸爸的官都没有他的大,所以不要得罪这种人,但是这个撸起他长得很丑,丑的人就会自卑,所以如果你们说她丑的话,他会自卑会不高兴的。后来就因为郭子怡的小小善举,让罗琦,从生到死认识了郭子仪之后,对他们一家老小都非常的客气。</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陈醒华,939年至1006年,北宋谏议大夫,三子尧叟(989),尧咨(1000),皆有作为,官位都超过父亲。“兄弟状元”爸爸(由县令升太子中允),待客,“卖马”。这个陈新华呢,他做的官很小,是一个小县令,但是他的3个儿子官位都超过了父亲,而且大儿子跟二儿子是一起考的,他们是兄弟状元,而再晚一点考的小儿子,尧咨他也是状元,在那个时候,一家没有三个状元,那是很厉害的了。当时在最后一关殿试的时候,皇帝问了尧叟,尧叟跟皇帝讲了,他觉得这个爸爸教的很好,于是就把陈新华从谢丽生到了带太子中旬,这是教太子的老师,因为皇帝觉得他教自己的儿子教的很好,那他教我的儿子应该也能教好。</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陈醒华把他的朋友叫来到家里做客,发现三个官都比他大的儿子都站在旁边给客人跟他爸爸倒水,当时那个朋友就直接吓走了,就这也是陈醒华家里来客人就来,几分钟就走一个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裘日修,(1712~1773)礼部尚书,会试复核主考官。“社稷镇公子”,长子裘麟(翰林院编修,次子裘行简·总督),《国语》,《左转》。时人赞曰:“课子之严,待士之宽,一举而两善备焉。”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考的时候,副考官在批的卷子,最后给裘日修检查的时候,有一句杜未正公子给副考官评了一个差,但是齐瑞秋觉得他好像在哪听过这句名言,绝对不是差,应该是优,但他也不能确定,如果他这个搞错了,可是有被定死罪的,于是他准备回家查书,再回家查的过程,他遇到了长子裘麟,裘麟是翰林院编修,他问裘麟,这句话是在哪的?当时也不是太记得了,就随便说了一个,应该是左传吧。裘日修回去查了,发现左传里面也没有,查《国语》,原来在《国语》里面他也没有责怪他的裘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熙雅口述30</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p><p class="ql-block">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在国外的知名度高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琉璃塔被毁灭之后所出现的现象。实际上,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座恢宏建筑奇观,大报恩寺琉璃塔曾经在海内也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譬如写过初中课文《湖心亭看雪》的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其散文集《陶庵梦忆》中,就将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全书紧随描述明孝陵的《钟山》一文的第二篇文章,足见大报恩寺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而在明清两代,不少文人墨客在南京游玩和生活期间,都会游览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并留下诗句。甚至连康熙皇帝在南巡时,也特意登临琉璃塔并留下诗作。随着明代中期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并与中国接触,部分曾经来到过南京的欧洲人也开始在各种游记中提及南京琉璃塔。但真正让琉璃塔风靡欧洲的,则始于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一使团出使中国时,随行画家约翰·尼霍夫在其游记中画下了被其称作瓷塔的琉璃塔的图画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约翰·尼霍夫游记在欧洲出版之时,恰逢欧洲开始掀起一股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在这场“中国热”中,中国的服饰、装饰品、图画乃至中国文化典籍都成为欧洲宫廷崇尚追求的事物。在这种风潮背景之下,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因其无与伦比的高度(高78.2米,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第二高佛塔),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外形而很快得到猎奇的欧洲人的青睐,进而成为中国的象征。此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痕迹,便以“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的名声在欧洲的图画和文字作品开始不断显现,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甚至也于1839年在其童话《天国花园》中留下了“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样一段有关琉璃塔的文字。除了这些文艺作品外,欧洲各国王室也纷纷按照琉璃塔的样式建造中国式佛塔。直到今天,英国伦敦的皇家植物园内,还有一座建于1762年、仿照琉璃塔外形建造的邱园宝塔。之后,大报恩寺琉璃塔虽然于1856年在太平天国战乱中被毁,但琉璃塔在欧洲的影响力并未磨灭。</p><p class="ql-block"> 佛经总共有五千四百八十卷,唯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最短的一部经,全文只有260个字,全是精华,这部经典告诉世人:大智慧的人要走一条从此岸到彼岸的路,也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