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又有一批无线电爱好者(HAM火腿)新成员加入了我们这支队伍,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带领新队员重走一下抗联路,近距离接触一下文物遗址,体验一下抗联战士的艰辛,了解一下老区革命群众支前的热情。从中体验无线电台在抗战时期和文保过程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在活动中通过在抗联密营遗址祭奠抗联英雄,巡查抗联与老区情报中转站遗址“马鹿窑子”、老区革命群众支前见证“杀牛沟”,让新队员了解抗联,了解保护文物遗址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8日早7:30分在东宁晟通名车门前集合,并举行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颁发仪式。</p> <p class="ql-block">颁发完操作证以后,队员近30人驾驶9辆硬派越野车,于8:20点钟从东宁镇出发,踏上了这次穿越200多公里的红色之旅,其中丛林穿越四段,共计60公里。</p> <p class="ql-block">这批新队员是6月5日通过黑龙江省无线电协会在东宁市设立考场而取得的业余无线电操作证,参考人员包括牡丹江地区周边市县共计38人。</p> <p class="ql-block">这次考试是黑龙江乃至全国首次在县级市设立考场,在此对黑龙江省无线电协会邰伟毅会长、陈同凯秘书长及全体领导和牡丹江市无委会领导对我们的支持与厚爱表示最真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从东宁镇出发,沿331国道至闹枝沟村,约50公里到达五排抗联密营地,过了前面的护栏就正式进入密营地了。</p><p class="ql-block">这里距通往五排屯的水泥路1170米,左侧是悬崖,右侧山脚下有一条小河,两山之间距离约50米,这里有一个2米高2-3米宽的土石混筑的墙体,这就是密营的第一道防御工事。如果在悬崖上架一挺机枪,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每当路过这里,都会不由得抬头向悬崖上多看两眼,心里在想,当年的那位机枪手还在吗?</p> <p class="ql-block">1940年2月中旬,抗联第五军政治委员季青率队从穆棱到宁安活动一个时期,又转到东宁、汪清之间的片底子。</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冬,抗联五军副官和一军徐哲指挥的部队从宁安转移到东宁县老黑山的马鹿窑子和片底子,在这里开辟了后方基地。此后,徐哲派姜殿元带领十二人去宁安梨树沟背回了四十套棉衣到道河的五排,建起一所能挡风雪的地窨子。然后,在马鹿窑子休整的部队全部搬到了五排。由于崔连长叛变,部队又转移到老黑山镇奔楼头村下边的高丽窝。</p> <p class="ql-block">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遗址由25个房址、10个掩体、一道石筑防御墙和战壕组成。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约75000 平方米。房址依山而建。墙体为石筑和土石混筑。最大房址面积110平方米,最小面积7.5平方米。房址总面积约922平方米。五排东南抗联密营遗址是抗联第5军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在东宁县绥芬河流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趟过一条小河,距第一道防线门口330米,在小路的右边有一块石碑,这就是密营地的省文物保护单位碑。在这寂静的山林里,他就像一位老班长一样站在那里,向我们讲述着当年那段烽烟岁月。</p><p class="ql-block">同行的队员们不约而同的拿出携带的食品祭奠一下英雄们。我们代表父老乡亲们来看看你们,英雄们啊!你们在那边过得可好!</p> <p class="ql-block">在石碑对面40米的小河旁,有一棵三搂粗的连李树,两棵树一段长在一起一段有分开了,并且明显地能看出来是两个人抱在一起在亲吻,人们都管她叫夫妻树。</p> <p class="ql-block">听老人讲,这是一对抗联小夫妻的化身,当年日军曾抓走过一对外出化妆执行任务的年轻抗联小夫妻。小两口受尽了敌人的百般折磨,没向敌人交代半点抗联的情报信息。敌人拿他们没办法,最终在道河镇杀害了两位年轻的英雄。临刑前两位凛然就义,面对敌人的枪口,两人互相拥抱着互相亲吻着泰然自若。据说,当时两个日本兵看到此景想起了自己的恋人,都是流着泪扣动的扳机。但是,狼改变不了自己的本性,日本兵竟把死后两位英雄的头颅割了下来,挂在了道河镇的牌楼门上。</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这里就长出了这棵夫妻树,人们都说是那对英雄小夫妻回密营地找她的部队来了。</p><p class="ql-block">队员刘伟带妻子来到树下想找找当年抗联小夫妻的感觉,本来很温柔的妻子可一到树下却变的那么庄严了。当年有多少文弱的女子、书生在敌人面前都变成了硬汉!</p> <p class="ql-block">再前行100米,小路右侧山根下是一处密营中面积最大的营房遗址。此房址长22米宽5米,面积110平方米,一米来高的墙体由乱石砌成。营房靠山而建,房内下挖一米多深。当年房盖上面棚上厚厚的树枝野草,这就是我们东北的地窨子。这种结构一是为了隐蔽,二是为了冬季保暖。因为这里不敢生火,怕被敌人发现,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最大的营房前,是一处半圆形的平地。可以看得出来,这里明显有人工修筑的痕迹,西边一至两米的高台把一块约3000平方米的平地环绕其中,这就是一个练兵场。从营房数量和练兵场的大小看,这支抗联队伍有500人左右。练兵场上的树木,记录着八十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他们就像一个个战士在那里打着立正。回头望去,仿佛看到抗联将军徐哲和姜殿元正站在高坎上观看着战士们的训练。</p><p class="ql-block">突然传来操练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原来是一阵微风吹响。</p><p class="ql-block">英雄们不能有操练的号子,</p><p class="ql-block">也没有英姿,</p><p class="ql-block">但有飒爽,</p><p class="ql-block">还有一身破棉袄,</p><p class="ql-block">和一个个消瘦的雕塑般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400米,在小路左侧下坎处的小河沟旁,有一个60平米左右的房址,此址门口对面五六米处是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遗址。小房就是炊事班的住处,这大房就是当年部队的厨房。</p><p class="ql-block">走进厨房,</p><p class="ql-block">左侧仿佛看到不满18岁的小兵摘菜的忙碌,</p><p class="ql-block">右侧还能听到战士切菜的叮当,</p><p class="ql-block">对着门口北面的锅台上,</p><p class="ql-block">老班长的厨锹下正飘出野菜的青香。</p><p class="ql-block">锅台烟囱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真想扒开锅台内的泥土,</p><p class="ql-block">尝尝当年烤剩的干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炊事班的寝室,</p><p class="ql-block">老爷们的汗臭味实在是不香。</p><p class="ql-block">突然传来几声女孩的嬉戏,</p><p class="ql-block">瞧!</p><p class="ql-block">原来是几个女兵在小河边洗菜弄湿了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脚底一滑,</p><p class="ql-block">醒过神来,</p><p class="ql-block">哪有女兵!</p><p class="ql-block">哪有菜香!</p><p class="ql-block">只是几只小鸟在那里哀鸣,</p><p class="ql-block">好似在向我们诉说当年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踏着当年女兵洗菜时坐过的几块石头,跳过了小溪流。顺着山坡往上爬80米,会看到两个小掩体,再前行40米,在营地东侧的一个沟叉子内的北坡,有两个连在一起的房址,每个约80平方米,不熟悉的人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部队为了防御需要,每个营房都间隔50米以上。唯独在这个隐蔽的地方,两房连在一起,说明此房有着特殊的用途和意义。这里有可能是抗联的指挥部,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和抗联第五军政治委员季青,有可能在这里坐阵指挥发号过示令。也可能是部队女兵住的地方,因为让女兵单独居住,这些大老爷们儿肯定不会放心的。 </p><p class="ql-block">是的,抗联里肯定也少不了女兵,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多少巾帼英雄葬身在了荒山野岭间。她们扔下儿女,撇下爹娘,和男人们一起出生入死。在这里,让我们向伟大的母亲们敬个礼。</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山路南行,这个营地往前还有约700米的长度,还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房址。当年,由于崔连长叛变,日军偷袭了这处密营。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和日军的殊死战斗,部队是拉山沿绥芬河从这个方向边打边撤,转移到老黑山镇奔楼头村下边的高丽窝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密营地南端一段最难走的路,就像当年抗联转移时一样,不能让一位战友掉队,他们在等待后面的队友。</p> <p class="ql-block">走出密营地,我们行驶上一段通往奔楼头的关东军警备路,奔楼头就是当年撤退时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由资深火腿贺鹏成负责无线电通联,这段路叉道很多,在这没有手机信号的深山里,如没有无线通信做保障,很难保证整个队伍完整的走出深山。</p> <p class="ql-block">有了他,就好像当年的抗联队伍有了党的领导一样,行动起来就有了方向,战斗起来就有了冲锋在前的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这段山路因几十年没有车走了,一路走来,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队员们一想到当年的抗联英雄,个个心里都充满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15公里的路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1点钟到达奔楼头村。</p> <p class="ql-block">进村后,首先我们在此清点了一下人员车辆,然后在村委会广场上来了个合影。本来大家的心情应该很兴奋,可一想到当年抗联是被小日本追着打到此地来的,个个心里都很沉重。</p> <p class="ql-block">村支书尹子成听说有我们这么一支队伍来到了奔楼头,正在村委会广场上吃午饭,他就亲自来到村委会,打开会议室让大家进屋吃饭。我们就像当年的抗联战士见到了亲人老百姓一样,心里那个感动啊!</p> <p class="ql-block">尹支书讲,听说当年的抗联队伍撤到奔楼头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才得以保存了实力。</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我们就赶往相距十多公里的革命老区二道沟村,于14:10到达。</p><p class="ql-block">二道沟隶属于黑龙江省东宁市老黑山镇,是在东宁市区西南7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早期木帮称此地为杨木林子。1939年春,日军为了切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行了“边民内迁”政策,强迫小乌蛇沟村二十户居民和阳明、和光两个屯子的十多户迁到老黑山二道沟建立新屯,并指定张传福为屯长。后来张传福在抗联领导季青等的帮助下,在二道沟成立了抗日会,抗联委派张传福为会长。</p> <p class="ql-block">二道沟的老乡纪向彬看到我们这个队伍后,就像迎接当年的抗联部队一样,兴奋地跑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纪向彬还叫来了当年二道沟抗日会的老英雄高元亮的姑爷王云刚,并且带来了老英雄给他留下的两个餐叉纪念品,两人给队员们讲述了抗日会会长张传福及会员们当年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临走前,给他们留下了我们的队旗做纪念,愿这红色的基因代代流传下去,永不消融。</p> <p class="ql-block">下一行程是从二道沟经官地北沟绕行进入杀牛沟,然后到“片底子”参观“马鹿窑子”。过了桥就是官地北沟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密营隐蔽和抗联部队的安全,及时准备传递情报,屯子里推举许正祥为专职交通员。为使许正祥安心当好交通员,挑选了两垧好地由大家负责耕种,收获的粮食作为许正祥家的生活费用,至今这块地人们仍叫它“官地”,“官地北沟”因此而得名。还有一个说法是说,这块地是一个姓官的所有,这块地称为“官地”。</p> <p class="ql-block">这段路走的也很艰难,但队员们经过二道沟听了老区抗日会的事迹以后,就好像加了油一样,冲劲十足。</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队员好几次跟错了路,多亏每个车上都有无线电通联电台,越是艰难的路上,越是需要有指挥者,越是需要有党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队员们说,要是在当年抗日战场上,如果有战友受伤了,我就是背着你爬也要爬出来,绝不放弃一个战友。通过这段路程,明显感觉到队员间已上升到亲兄弟般的感情了。</p> <p class="ql-block">再走出这片树林,就进入杀牛沟了。1940年秋天,屯里群众得知抗联二、五军到马鹿窑子密营会师的消息,张传福和群众商量后马上送去了一头大牛慰劳部队,为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杀牛沟”从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寒葱河林场职工张传利的种植看护房,在此房往北250m发现了碾盘子和两个地窨子遗址。专家断定碾盘子位置就是杀牛的地点,在此再往南走1公里多点就是马路窑子。</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窨子遗址就是当年的“马鹿窑子”,它坐北朝南,东西长8米,南北宽4米,遗留石墙高度约0.8米。它背靠大山,房西面是一条小河沟,南面距绥芬河也就100米多点的距离,是个居住的好地方。从二道沟跨河到这里直线距离约五六公里,今天我们走的山路约15公里,历时两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抗联队伍到来之前,这里住着三位六七十岁的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老人赵喜堂、马守珍和王玉贵,后来他们都加入了抗联队伍,并成为了交通员,马鹿窑子也就成了交通联络站,二道沟张传福送来的粮食和情报都从这里中转给抗联。</p> <p class="ql-block">从“片底子”出来,前往寒葱河的路上经过一红色景点“将军峰”,这里曾是金日城将军在这一带战斗时疗伤的地方,因此而得名。下一站的目的地是黄松,我们要去拜访一位77岁的林业老司机。</p> <p class="ql-block">苏双峰老人从18岁开始就是一名司机了,越野卡车的天花板“太拖拉”就是他的座驾,是我们名副其实的老前辈。老人家看到我们车队很是兴奋,老远的就和我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熟悉周边地区的所有日伪警备道和采伐路,本想让老人家给队员们讲一讲黄松曾经的繁荣和历史的耻辱,并带他走一段他年轻时曾走过的山路 ,但因时间关系,这次只能简单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从黄松至双林这段日伪警备道,路程约15公里,从80年代中期就没有车走了。树枝乱石泥坑阻挡了普通车的道路,但却阻挡不了我们这邦充满了正能量的文物保护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这段路上布满了倒木、乱石、泥坑,堪比越野障碍赛场了。进入前,苏老前辈还嘱咐我们带锯了吗?带锹了吗?沿着前人曾走过的足迹走,我们是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天色就暗了下来,但是队员们都说这种夜穿比白天更有意思,更让人们兴奋。</p> <p class="ql-block">在这段路程中段,有一颗直径近2米的老杨树,他见证了七八十年代黄松的繁华,也见证了日伪时期我们的耻辱,更见证了我们抗联战士的英勇顽强。这次因为天黑和安全问题没有在此停留,但是,路过他时我的心恭敬地给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p> <p class="ql-block">黑夜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每个人心中那盏灯在黑夜中会显得更加明亮。</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盏明灯,才点燃了中国劳苦大众每个人的那盏心灯,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句,才支撑起了抗联战士前仆后继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这段山路15公里,历时两小时二十分钟,于晚上8点钟顺利到达双林道河林场,剩下到东宁镇的55公里就都是水泥路面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明灯,怎会惧怕黑暗;我们是车轮,怎会惧怕艰险;我们是“火腿”,又怎会惧怕遥远。</p><p class="ql-block">有了山野穿越走过的艰险,再难的路也会是平坦。有了抗联英雄用生命趟出来的路,我们走起来才会平安。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盏明灯在前面引路,我们才会少走路弯。</p><p class="ql-block">在建党101周之际,黑龙江省东宁市荒野探秘越野车俱乐部祝我们伟大的母亲生日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