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古迹 追随历史

老军

<p class="ql-block">6月28日周二,是神州户外皖南+徽州五曰游的第三天,今天将游览唐模、唐家花园+棠樾牌坊群和雄村、渔梁坝。</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唐城,安徽黄山唐模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东至村东水口,西与邻村坤沙交接,南有天马山,北倚灵金山。是一个集水口园林、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古村落风景区,景区旅游线路全长约750米,贯穿整个唐模村。</p> <p class="ql-block">沿着景区入口处进入唐村,</p> <p class="ql-block">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因而被称为“唐朝模范村”。</p> <p class="ql-block">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由于没有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村子保留了和谐、古老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今天游览唐模村,看到村中的河水清澈流淌,让整个村庄动感十足,彰显出活力四射,</p> <p class="ql-block">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比较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唐模许氏宗祠为许氏宗族的总祠,下分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p> <p class="ql-block">在唐模,民间曾留传三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真实反映了三厅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厅中“尚义堂”地位最高;“继善堂”次之;“骏惠堂”低下;但在宗族意义上,三厅是并列的。</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的建筑风格十分讲究,雕刻精细,结构紧密,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只摆设祖宗牌位,没什么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高阳桥为水街的入口,石质,双孔券,桥上建屋为廊,为廓桥建筑模式,是古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由唐模许氏建于清朝雍正年间。</p> <p class="ql-block">高阳桥为唐模水街十座石桥之主桥,位居村中。因唐模许氏来自高阳郡,所以造高阳桥,意思为不忘祖先。</p> <p class="ql-block">唐模有一棵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银杏树,历经沧桑,依旧常青,在金秋时节依然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在公元六百多年的唐朝,被徽州人称为汪王的越国公汪华定居在绩溪,后来他的后裔汪思立从绩溪迁到这里,成为唐模的始祖。在入住唐模前看中了两处地方,一处是沙堤亭那一片,另一处便是这里。他一时决定不了在哪儿居住,于是,便在这两处各栽一棵银杏树定址。</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杏树至今能枝繁叶茂,还是要感谢后人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千年古树生长下来,人们在古树上嫁接小树苗,久而久之,小树苗长大并让古树更加绿绿葱葱,</p> <p class="ql-block">还更有神奇的是在古树根部还生长出一树根,形似一婴儿,所以人们就叫它树生孩子成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孟大哥对此非常感兴趣,不停的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竹子生长很持别,抱团生长。</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小昆虫专家优优又在古树旁的草坪上开心的捕捉蜻蜓,</p> <p class="ql-block">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这座牌坊,叫"同胞翰林坊",指的就是另外的半座。</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p> <p class="ql-block">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p> <p class="ql-block">湖广10余亩,园内“三潭相连”,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p> <p class="ql-block">镜亭内还珍藏着朱熹、苏轼、米芾、董其昌、黄庭坚、文征明、祝枝山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块。</p> <p class="ql-block">这座亭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下三层,中空,有回廊。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分别蕴涵深意。沙堤亭独特的造型可谓举世无双,全国原样仅此一座。</p> <p class="ql-block">唐模村整个水口的建筑构思十分独特: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了水的流动以更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唐模村,创造性地利用新、旧组合,新、老结合的模式,引进法国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环境治理和水处理技术、法国乡村酒店新概念,构造“中国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到棠樾牌坊群参观,棠樾村头大道上的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p><p class="ql-block">牌坊分四个等级,分别是御制牌坊、恩荣牌坊、圣旨牌坊、赐赠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1、御制牌坊:御制牌坊为最高级别。它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主要是皇帝对朝廷肱股大臣功勋和德政的褒奖,数量较少;</p><p class="ql-block">2、恩荣牌坊:恩荣牌坊为第二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地方财政出资建造,以示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这类牌坊的主人多数是为比较高级的官员;</p><p class="ql-block">3、圣旨牌坊:圣旨牌坊为第三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自己出资建造,是一些官员们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荣耀而建;</p><p class="ql-block">4、赐赠牌坊:赐赠牌坊为第四级别。它是由皇帝口头同意,自已出资建造,是某官绅或土民,事迹突出,荣耀乡里,足需旌表。</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都属于御制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通书达理的鲍灿,不求仕途,却十分孝母,在七十老母两足生疮,医药治疗多年无效时,昼夜吮疮去毒,不到一旬而愈,孝行感人,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右侍郎,且建坊旌表。牌坊上以高浮雕手法雕有狮子滚绣球等图案,上书“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字样。</p> <p class="ql-block">慈孝里坊: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是旌表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在宋代德佑年间,被叛将李世达抓获,并威胁要杀死父子中的一个,鲍寿孙急向前,以代父死,而父亲鲍宗岩则要求用自己的头颅,换回儿子的生命。父子两人在生死面前,父慈子孝。“慈孝里”坊是明永乐皇帝御制。</p> <p class="ql-block">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受旌表的吴氏贞节之举甚为“壮烈”的“贞节坊”。她是鲍文渊的续弦。吴氏22岁远嫁鲍文渊。29岁守寡,并历经艰辛,饱尝风霜,将鲍文渊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所以获得牌坊额匾上“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鲍象贤尚书坊:初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牌坊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云南平定叛乱,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族赐予的极高荣誉。</p> <p class="ql-block">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因鲍逢昌父亲在战乱中,离家远去,久无音讯,他14岁时沿途乞讨,四乡寻父,最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他的母亲长期患病,又割股为药,给母亲诊治;还远去桐庐,冒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采集草药,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赢得了“天鉴精诚”和“人钦真孝”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是一座旌表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操守节“贞节”坊。汪氏年仅25就丧夫守节,直到45岁病逝,石坊上所题“矢贞全孝”,赞颂了汪氏至死守节的情操,“立节完孤”,则褒奖他不仅守节,而且还含辛茹苦地为鲍文龄抚育孤儿长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嘉庆十年〔1805〕,洪水泛滥,鲍漱芳带领众商捐米6万石、麦4万石,用以赈灾,尔后再捐银300万两,资助治水工程。他的儿子鲍均志父业,也多有善举。督抚将鲍氏父子的义举事迹上奏朝廷,皇上恩准修筑“乐善好施”即“义”字坊。</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游览鲍家花园,这里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精华,广纳各方花草滕树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一体,是景区内最具徽文化魅力景点。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p> <p class="ql-block">队员们在美丽的景观中展示优美的姿式,</p> <p class="ql-block">园内收藏的盆景精品更是世间稀有之珍奇,美的几乎让您感到窒息;美的令您心屡震撼,叹为观止。深受高端名流、文人雅士之青睐,到此一游,终身无悔。</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赞曰:“古风今尚在,新景更迷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旅游学专家魏小安称:"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发展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多国家的园艺、园林,鲍家花园的漂亮,是那样的迷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里的盆景更神奇!"。</p> <p class="ql-block">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精华,广纳各方花草滕树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一体,是景区内最具徽文化魅力景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盆景之后,从微缩景观转到浩瀚的湖边,顿时心胸开阔,视野宽广,</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小桥上,环视四周景观,愉悦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如此多娇,引四海宾朋竞折腰”。</p> <p class="ql-block">离开鲍家花园,我们来到了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现在这里就是瓮城,过去打仗时,如果外敌进入到这里,就把大门一关,这叫瓮中捉鳖。</p> <p class="ql-block">向渝走就是内城,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p> <p class="ql-block">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南谯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徽府两侧息民亭,是为告状市民先调解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大堂庭院中间的戒石碑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出自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所作的《官箴》。</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府衙内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等东西六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司法、人事、教育、接待等全部职能部门。</p> <p class="ql-block">在徽州府衙的内堂里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提醒为官者应勤政为民,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更有“玄机”的是,匾额上的“勤”字左下部少了一笔,据说,这是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么勤勉也是不够”。古代官吏能有如此官德和胸襟,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是一座典型的仿木构造建筑,平面图形呈口字形。南北长达11.54米,东西宽为6.77米,全高约是11.4米。是一座整体面积为78.13平方米的明朝建筑。许国石坊的石料全都是采用青色的茶回石,此种用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实。八根柱子都达到了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等也都采用的是大块石料。</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狮子造型为向下扑来,与众不同,喻意势在必得。</p> <p class="ql-block">府衙的最北端有一座环境清幽的后花园,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尤其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让游人感受到徽州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走上城墙,能俯瞰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即将结束古城游览之即,还是留下印记,也算是我们在这工作过,为古城的平安在巡逻。</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徽州府工作岗位,我们又深入到雄村基层蹲点,向基层学习,</p> <p class="ql-block">先要尊守雄村的村规,打卡上班,</p> <p class="ql-block">走进雄村,路旁两边古老的树木向我们讲述雄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雄村地属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位于安徽歙县城郊,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p> <p class="ql-block">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远历史。</p> <p class="ql-block">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与“锦绣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乡”棠樾齐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所在为雄”。而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曹振镛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徽州兴盛赖教育,确实是这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歙县雄村就是一座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著称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许承尧称“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p> <p class="ql-block">这是至今还延用的码头,村民们外出就从这出发。</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今天队员们也像小学生一样走进学堂,听老师讲课,</p> <p class="ql-block">跨进书院大门,厅堂宽敞明亮,</p> <p class="ql-block">正壁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p> <p class="ql-block">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是曹文植所撰,意在勉励后学之士。</p> <p class="ql-block">队员们看祖师爷们的文章,从中汲取知识。</p> <p class="ql-block">竹山书院旁还有一座“文昌阁”,飞檐画栋,八面玲珑,阁高三层,每层每角都悬有铜铃,微风吹动,铃音回响,不绝于耳。阁顶用纯锡铸造成宝葫芦形,既寓意为文曲星高照,又示意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的翰墨人家。</p> <p class="ql-block">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联为一体,立于新安江畔,景致实为诱人,当桂花盛开时,登阁远眺,微风送来清幽的花香,耳闻叮当清脆的铃声,远山叠翠,近水扬帆,置身此中,如临仙境。</p> <p class="ql-block">顺时针夫妇还想坐下来再回味这浓郁的历史文化,让自己的知识再丰富起来,回到家中好开发第三代的智慧,也培养出一位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顺着新安江的河水,将我们漂流到渔梁坝,</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p> <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p> <p class="ql-block">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不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水利史上又一座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