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石磨

轻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卢治红</p><p class="ql-block"> “石磨”人们看到它一般都会想起艰苦年代、苦难的生活,可我认为它更像一面镜子,在人的推动中,坚定的环视着天地间的良心,神情地照着我们。好像在叙说:生活在今天幸福的时代要永远踏着像推磨的坚实步伐,不要忘记过去,稳步前进。&nbsp;</p> <p class="ql-block">  我老家的石磨一般都是用来磨糊汤的。糊汤是陕西商洛人的早饭,糊汤要喝好离不开酸菜。糊汤就酸菜吃那应该算是绝配。尤其新包谷熬出来的榛子糊汤特别的香,谁家熬榛子糊汤,周围就香一片,糊汤有稀稠之分,农闲时吃稀的,农忙时就可以吃上稠糊汤了。</p><p class="ql-block"> &nbsp;村里人吃饭时,大家圪蹴在一起,一人手里端一个大老碗,满满的一碗糊汤,糊汤上放一撮酸菜,几家人谝着闲传吃着糊汤,老远就能听到一片吸溜声。糊汤饭因为稀也没油水,两泡尿后,肚子就饿了。</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在外面自己也时不时的熬一点糊汤,但总是喝不出儿时记忆的味道。一是没有酸菜,二是买的糊汤都不是陕南的稚苞谷磨的糊汤。现在要吃到一碗正宗的酸菜糊汤还多少得费点周折。有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到了老家村子,老家村子里就剩几户老人,年轻人和孩子都在城里或者外地打工。村里大妈妈家的哥哥和嫂子也都七十多岁了,看见我们来了也赶紧忙活起来给我们做饭,看到大嫂着忙抱柴火做饭的身影就想起大妈妈活着老给我说的话“我娃肚子可能都饿了,我赶紧给我娃做饭”,想起来鼻子就酸酸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p><p class="ql-block">&nbsp; &nbsp;村中有个叫石嘎哒的位置是全村石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村集体的碾坊所在地,不管天晴下雨都有套牛磨糊汤和各类杂粮的,一般是去不了地里的老人照看着牛拉磨,又经管着自家小碎娃,嬉笑打闹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村里人闲了都会聚到这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也就成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了,</span>也是村里开会、吹牛皮、谝闲传、冬天晒暖暖、夏天乘凉的地方,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我们村的CBD。我们在这里聊天时大嫂搬来饭桌子哥哥提了椅子下来叫我们赶紧来吃饭。端上来的饭不是我渴望已久的酸菜糊汤,而是哥哥和大嫂用家里最好也是仅有的挂面精心制作的挂面蜗荷包蛋,还各泼了一碗油泼辣子和油泼蒜苗。我知道这是哥哥和大嫂用他们觉得最好的来给我们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想吃酸菜糊汤没有提前给大嫂说,现在挂面已经做好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说吃糊汤了。其实商洛的挂面也非常好吃,一同来的朋友吃着也都说这挂面好吃。可我还是不甘心,心想要不让大嫂给调一碗酸菜吃也不错啊!我就去叫大嫂给调酸菜,进门看见哥哥和大嫂俩坐在灶火里一人手里端一大老碗糊汤正就着酸菜吃。眼前这一切一下子让我一怔,瞬间有种犯错的心酸。我说给我也舀一碗糊汤,大嫂尴尬的说这嘛没有了,我就烧这两碗。哥哥给大嫂说那么赶紧再烧些,我死活没让烧。后来我都不知道我怎么走出的这个门,怎么强忍着眼泪哽咽的吃完那一碗挂面。又怎么看着瘦弱的哥哥和淳朴的大嫂告别的故乡,一路瞅着后视镜里自己湿润的眼睛一直在想,这次没有吃到最香的石磨酸菜糊汤,我看到了村里世代传下来最纯朴的乡风,尝到了老家最甜的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