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曹祥才

<p class="ql-block">  星期二,北京时间22:00。星期二,梅奥时间7:00。孩子,起床,早餐,准备上班。打来电话叙说落地美国及对梅奥的第一印象和新朋友新同事的一些细小事。话语里透着波澜不惊,带着一点点兴奋。听完电话,孩子的妈妈可以安心睡觉了,而我却被勾起了写一段文字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们在不断的重复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习惯。记得,2013年孩子去京城读大学,我与孩子妈妈送她到北大报到,我与孩子妈妈临近返程时,孩子说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习惯了我在身边,现在我离你们远了,你们会不习惯的。我每天跟你们打个电话吧,报个平安。”离开了父母羽翼的庇护,孩子似乎在这一瞬间长大了。我们夫妻俩很意外也很开心,但没把孩子的话当回事,以为孩子不过是触景生情而已。权当她随口一说,我们的就随耳一听,好了。然而,从2013年9月1日起,一日一个电话,有事则长,无事则短,就这样成了惯例。</p> <p class="ql-block">  孩子在国内本硕博连读的八年及工作的一年,这九年时光里,开心事不开心事,我们交流畅通。遇开心事,拿奖学金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出外旅游与同学聚会等等,我们都因第一时间的分享,如同身临其境;遇不开心事,我们各抒己见,或陈述或劝慰或发牢骚或直接上纲上线升级矛盾,但总是会在关键时刻紧急刹车,以一句“这天聊不下去了,晚安!”及时止损。故而,如孩子在家时一模一样,有质感的画面让父母子女的距离无限近。</p> <p class="ql-block">  梅奥今天下雨了,有彩虹。孩子随手发了一图在“我们家”群;网购的“哈比”的洗澡液快到了,发截图说明正在途中;紧急联系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孩子用笔在纸上工整地写下来,发给我与孩子的妈妈一人一份;从将要回国的同学买来的原价237美元的自行车,用120美元收入囊中了,等离开时再转手回收80美元,应该没问题;试了一下,从住宿地到梅奥医学中心约2500米,骑行约12分钟可抵达,运动量正好……还有亚裔美国大婶真的打包带回来了中餐馆的饭菜,香甜可口……还有,还有,哦,原先预备叫个皮卡车去市中心把自行车运回来的,司机说要50美元,我觉得“豆腐盘成了肉价”不划算,还是好心的宿管大婶专程跑了一趟,只收了我20美元油费……零零碎碎的话语,沿着故事的梗概绵延成丰满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最喜人间烟火色。以善心以诚心待人,多予世界多予他人以阳光与微笑。勤奋学习,勤勉做事,诚恳做人。愿每一个善良的你我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