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

慧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中考复习专题解读</p> <p class="ql-block"><b>  微微拉开六月的帘幕,柔风轻轻,雨丝飘逸;轻轻拉开六月的帘幕,花香满满,海浪欢乐。六月祥云绕头顶,捷报传来喜气盈。苦练十年功,却没能抗得住中考磨砺数春秋,养精为一博,蓄锐绽春花。考场展才华,稳静执笔挥,胸怀赤子情,尽展凌云志!</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如鱼得水般的对待各大类型题型,王桂兰语文名师工作室特组织其成员完成语文中考专题课程设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考专题——人物形象分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王桂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6月15日,王桂兰老师执教了《中考专题——人物形象分析》的研讨课。这节课由分析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导入。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就成为初中语文阶段乃至于中考小说阅读最重要的考点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王老师首先阐释了人物形象分析的四种方法:1.从人物的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入手。2. 从人物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入手。3. 从人物的细节描写入手。4. 从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入手。</b></p><p class="ql-block"><b> 接着,王老师介绍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和思路:1.找出描写或评价人物的语句。2. 概括文章人物形象特点。3. 品味相关语句的艺术手法( 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4. 表述出来。</b></p><p class="ql-block"><b> 最后,王老师结合具体文本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人物形象:《最美的善举》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救困的形象。 《让我看着你》中的母亲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②坚强: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b></p><p class="ql-block"><b> 王桂兰老师的这节课深入浅出,先理论后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渐入佳境,学有所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考作文如何锦上添花</b></p><p class="ql-block"><b> 云冈区新泉中学校 师美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又是一年考试季,平添几个担忧者。</b></p><p class="ql-block"><b> 中考在即,如何在最后的一个月中,让自己的分数再好看一些,特别是如何获得那关键的几分?首先,师老师请学生明确了考场作文和普通作文的区别。考场作文有三大特性:1.限制性:限时、限地、限题、限分。2.竞赛性:在大致相同的标准下作文。3.喜好性:受评卷老师的个人喜好影响较大。只要我们针对这三大特性做好文章,得高分并不是太难。</b></p><p class="ql-block"><b> 作文研讨课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开头多点儿情趣;过程多点儿描写;选材多点儿底蕴;语言多点儿诗意;思想多点儿新意。同时将一些俗不可耐的开头、让人生厌的叙述模式与吸引眼球的开头、生动有趣的描写、富有诗意的语言等通过多媒体呈现,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差异。然后通过自我修改、小组讨论、集体合作对之前的考场作文进行精心修改,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提升考场作文的方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考议论文专题复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杨丽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中考议论文小写作对学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综合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是初中阶段议论文教学的延伸,与高中议论文的学习相衔接,是为了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提升学生议论文学习的能力,学会分析、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b></p> <p class="ql-block"><b>杨丽红老师分三步进行教学:</b></p><p class="ql-block"><b> 一 读懂材料。这一类题型的材料分为寓言故事、叙事短文、哲理散文、连续性文本。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b></p><p class="ql-block"><b> 二 提炼论点。一般来说,论点应该是一个判断句,不可能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般也不用否定句、问句、比喻句等。论点的提炼可以从原文中找,指导学生看文章的题目,看开头,看结尾,以及文中议论性的,表达观点的句子。也可分析事件的过程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论点。</b></p><p class="ql-block"><b> 三 练习写作。小议论文写作最好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强调观点。如果题目没有具体要求,也要尽可能有名言,有事例,做到有理有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转字 答题技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张慧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6月16日张慧敏老师就如何很好的做到图文转字给学生总结了答题技巧。比如宣传画、徽标、漫画介绍可以从画面的描述和图标、徽标的设计背景、意图(构图要素)寓意两方面入手去解答。一般情况下采用“说明性”语言进行描述。</b></p><p class="ql-block"><b> 题型一、介绍/推荐宣传画(海报)、徽标(2021年第14题、2020 年第14题, 2019年第14题)需要做到:</b></p><p class="ql-block"><b>(1)通读题干,明确宣传画、徽标 、对象、组织等。看该图画或徽标是围绕啥活动设计的,由啥样图设计的。</b></p><p class="ql-block"><b>(2)仔细观察画面或徽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图画、徽标的主体及构成元素(颜色,形状、时间和事件等)。</b></p><p class="ql-block"><b>(3)结合图画、徽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结合主题对其创意或寓意作出合理联想,清晰地表达其内涵、寓意。</b></p><p class="ql-block"><b>(4)描述之前,需先明确写作提示,看对字数、表述内容等方面有没有特殊要求。</b></p> <p class="ql-block"><b>题型二、 介绍/描述漫画</b></p><p class="ql-block"><b>(1)描述漫画内容:用说明或描述性的语言把画面内容描述出来。</b></p><p class="ql-block"><b>①看标题。确定整幅漫画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②看画面。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主体),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b></p><p class="ql-block"><b>③客观描述。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并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④注意说明顺序。整体上做到“总一分一总”,即起笔第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先背景后人物,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一动作一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主次分明,条理清晰。</b></p><p class="ql-block"><b>(2)揭示漫画寓意:作答揭示漫画寓意类题,要做到“四看一联系”。</b></p><p class="ql-block"><b>“四看”:①一看漫画的标题(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②二看漫画中的构成要素(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同上面题型二(1)②]。③三看漫画的语言文字、符号。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寓意。④四看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b></p><p class="ql-block"><b>“一联系”:联系社会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现实理解漫画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漫画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b>漫画一般体现三种主题:①讽刺或者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或不文明现象:②表扬或者赞扬社会的某种现象,即被社会所肯定的行为;③社会对它的存在抱有不同态度,此类现象本身对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即有利有弊。</b></p><p class="ql-block"><b>在用词上,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表扬”“赞扬”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b></p><p class="ql-block"><b>(3)谈认识、感想:作答此类题,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b></p><p class="ql-block"><b>①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此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正反两面):③我们应如何面对(如何解决),有何感想。答题提示</b></p><p class="ql-block"><b>(1)注意格式规范。常见格式:讽刺/批评/揭示/赞扬……的人/行为/现象:启示/告诫/警示人们……</b></p><p class="ql-block"><b>(2)注意字数要求。最好控制在80~100字,做到简洁明确。</b></p><p class="ql-block"><b>(3)注意表述时不要出现语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活处处有语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综合性活动启动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泉中学校 贾小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我的语文生活》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进入了复习阶段,贾小霞老师选择了这个综合性活动的启动课。设计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设计了三个话题:一、牌匾中的语文;二、广告中的语文;三、对联中的语文。</b></p> <p class="ql-block"><b>  贾老师的基本思路是:同学生在课堂上欣赏部分有特色的牌匾、广告词和对联,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学习欣赏的方法,然后带着探究任务到生活中去收集相关内容,然后在活动展示课中与同学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这节课上,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生活,分析生活中的语文;用语文的语言表达生活,创造生活中的语文。板书留下了“发现、思考、创造”几个词语。学生学习的是内容,训练的是技能,带走的是任务,记住的是方法,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卖炭翁》教学后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泉中学 任秀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b></p><p class="ql-block"><b>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b></p><p class="ql-block"><b>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b></p><p class="ql-block"><b>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任老师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 “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她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任老师明白: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b></p><p class="ql-block"><b>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p><p class="ql-block"><b>  这堂课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史融合 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杨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史融合 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浅析初中语文与历史两学科的整合</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与语文同属人文学科,有许多相通之处。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教育教学中,历史经常以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达,语文经常以历史为背景材料。杨霞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索。</b></p><p class="ql-block"><b> 一、阅读分析的文史化</b></p><p class="ql-block"><b> 阅读与讨论,是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必须熟悉课文,并思考划分文段的中心句,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历史教学中也应在了解重大史实时,总结其要点(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探索性的阅读,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然后再充分展开讨论,分清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等。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最终从历史人物中读出“社会”读出“历史”。 </b></p><p class="ql-block"><b> 二、教学语言的文学化</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感情,历史现象具体而丰富多彩。它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用准确的、历史的、生动形象的或幽默的文学语言,充满情感的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b></p><p class="ql-block"><b> 三、史实的诗歌小品化</b></p><p class="ql-block"><b> 历史和文学既然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借鉴文学形式来表述历史知识则是完全可行的。设计有关历史教学时,因为有时间、场景和情节等要素,非常适合运用剧本、小小说等表现手法来再现历史的过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编口诀来识记要点内容,充实教学内容。所以,将历史知识故事化、戏剧化、诗歌化,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p><p class="ql-block"><b> 四、历史评价的作文化</b></p><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山西历史小论文考察已成常态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对此进行作文化训练,杨霞老师经常教导孩子们采用议论文的形式,论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人物,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每次学到某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时,杨老师都指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在近年的历史与文化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b></p><p class="ql-block"><b> 五、历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化</b></p><p class="ql-block"><b> 通过历史和语文学科整合实践,借用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材料题的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两学科的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的因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语言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赵建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语言是一种纽带。任何一种语言,除了表情达意的功能,还能起到消除误会、拉近距离、增进相互理解的作用;语言还是一扇窗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通过相互学习语言,不仅能够走进彼此的心灵,而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欣赏更多的美景,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中考连续性文本阅读往往涉及到语言赏析。它不仅考察到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也考察到学生应用、驾驭语言的能力。对于这道题的解决,我把它分解为三步。</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步:总说语言风格及特点。</b></p><p class="ql-block"><b>语言风格及特点:自然朴实、生动优美、富含哲思、诙谐幽默、简净细致、紧凑有力、直抒胸臆、温润沉静、含蓄典雅、文化味浓。</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b></p> <p class="ql-block"><b>  1.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词性角度品味语言。一般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入手,特别注意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b></p><p class="ql-block"><b>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品味语言。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品味其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味。语言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特别侧重对描写方法作用的考查。</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步:总结语言表达效果。起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注意:思维模式,总—分—总。步骤:1,用对偶句点出语言特点。2,具体分析条理清晰、语言简洁。3,总结语言准确到位,符合特点。</b></p><p class="ql-block"><b> 希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能提高孩子们感受语言、应用语言的能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鉴赏评价类微写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安一中 郭五平</b></p> <p class="ql-block"><b>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b></p><p class="ql-block"><b> 文学类微写作一般要求写赏析评价类文字,即写出阅读作品或文段后产生的感受,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赏析与感悟。山西自2016年起考查这一考点,一般在题干设问中会给出多个赏析角度,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不少于100字。</b></p><p class="ql-block"><b> 审题:</b></p><p class="ql-block"><b> (1)审清题干给出的赏析角度;</b></p><p class="ql-block"><b> (2)审清赏析角度是否可以自己拓展;</b></p><p class="ql-block"><b> (3)审清一些特定的词的意思。如“语言隽永”主要是指语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细节突出”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文中有画”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景中蕴情”指作者将情感寄托在独特的景物上,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文章主旨。</b></p><p class="ql-block"><b> 答题思路</b></p><p class="ql-block"><b> (1)先总述。总述时最好在开头直接表明你要赏析评价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角度),或哪一方面(角度)让你有所感悟;</b></p><p class="ql-block"><b> (2)后举例阐述。用文中具体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不仅要摘出句子,还要作出具体的分析,同时要点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3)再总评。用总结性的语言再次点明观点。</b></p><p class="ql-block"><b> 注意事项:</b></p><p class="ql-block"><b> (1)赏析时不能整句照搬,要学会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连缀成句,关键词句用引号标示;</b></p><p class="ql-block"><b> ( 2)写赏析性文字时要以写考场作文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有对文章特点及中心理解准确,富有文采、逻辑严密、叙议明确,才能使你的答案脱颖而出;</b></p><p class="ql-block"><b> (3)注意字数要求,但也不能为了凑字数而写得啰唆,切记不可出现错别字,不要涂涂改改,否则会影响得分。</b></p><p class="ql-block"><b> 马尔克斯说:“真实是文学的最佳模式。”一切的方法都离不开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口,才能打动人心。放飞真情,掌握方法,鉴赏评价微写作不再遥远。</b></p> <p class="ql-block"><b>  骄阳照耀花盛放,喜讯传来心欢畅。胜似清风拂来凉爽,沐浴心灵幸福扬。遥忆当年勤奋处,频看捷报乐无数。中考的学子们愿你们前途无限光明!</b></p> <p class="ql-block"><b>策划:王桂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张慧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审核:任秀玲</b></p>

学生

语文

语言

漫画

中考

历史

赏析

议论文

教学

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