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创图文,欢迎转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藏包括整个藏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状况及藏民族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一直以来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为此关注着它的方方面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我阅读《消失的地平线》,试图从中了解西方人怎样看待西藏、藏区、藏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我对“香格里拉”和《消失的地平线 》有所耳闻。当时,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弘扬者宣科先生大胆提出云南的中甸就是《消失的地平线 》里所描述的香格里拉,他的这一观点,后来通过有关专家团队考证被确认,自此,消失在地平线上的神秘境地香格里拉又重回我们的视野,并且,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云南西北部探险期间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和照片为创作素材,于193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描绘了中国西南部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这里是一个美妙的人间乐土。得到此书后,我怀着急切的心情进行阅读,用搜索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寻找我想要的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以“适度的离经叛道”读完这本书,非中规中矩的归纳所思所想,不伦不类的写下读后之感。因为,我确实没有丝毫的兴趣去完整介绍作者、故事梗概、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等,这样的内容,网络上都有十分详尽的多种版本,再那样做就徒劳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詹姆斯•希尔顿是陶渊明的“学生”?好生奇怪,我从翻开这本书就想起了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难发现,一是它们的故事其情节、其结构大体一致:“误打误撞”的进入“世外桃源”;受到热情的接待,目睹其中的安居太平,阳光明媚、鸡犬相闻;如梦醒来,再也找不到这片“人间净土”,都消失在地平线上。二是它们的创作手法基本相同: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三是它们的时代背景极其相似:战乱及对现实的不满。在惊叹于它们这么高的相似度后,我唯一能想到的是,詹姆斯•希尔顿应该读过《桃花源记》吧,并且比我读得认真很多,理解也比我深刻很多。其实,予人美好的、幸福的事物,不论经过多少岁月、跨越多少疆域,不论伊甸园、桃花源、香巴拉,都有人们共同的“心中日月”。那么,这种相似就能为我们理解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地儿怎么就选了香格里拉呢?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地平线,詹姆斯•希尔顿为何舍近求远,偏偏选中香格里拉?作者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一片虚构的土地,其目的是找这样一块土地构建他的理想王国。这个理想王国可以让人们逃离现实、消除苦难、无忧无虑、安居乐业,那么,为了建好这个“太虚幻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个遥远偏僻、鲜为人知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象特征,人们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应迥异于读者们的本土。外人涉足很少的香格里拉正好都具备了这些条件,它地域及其文化的隐秘性,足可以杜撰作为探险类小说一个令读者猎奇向往、没有异议的理想王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中庸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执两用中”,适度而不走极端。书中,香格里拉的管理者提倡以中庸思想管理这个“社会组织”,其核心是鼓励人们修身自律,实现自我管理;在这里,认可思想和文化适度多元。书中写到:“在我们的社区中存在着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但我们只视之为适度的离经叛道”;“以懒散应对世俗的愚蠢是一种美德”;“我们视适度为美德,并认为连美德本身也应当适度”;“我们以适度的严格治理山谷,并满足于居民相应的适度顺从”;“正如宝石有多面,很可能许多宗教都是适度正确”。不难看出,詹姆斯•希尔顿,包括当时整个欧洲、乃至于西方社会的广大民众厌倦了暴力和对抗,尤其是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因而把中庸之道或东方文明假想为拯救他们的一线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日月。藏语中香格里拉意指“心中的日月”,书中多次描写了像金字塔一样闪耀着光辉的卡拉卡尔雪峰,在我看来,香格里拉、卡拉卡尔代表了这里的所有神山、圣湖,寓意着这是一片神奇、圣洁的乐土,它无尽的庇护着这里所有的生灵,形成他们的精神高地。读完此书,并没有满足我的初心,因为书中描述的藏区、藏民族、藏文化并不比我了解到的多多少,抑或说这些描述达不到我的要求。但尽管如此,不可置否,《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著作。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提醒了我,或许没有答案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答案。香格里拉、香巴拉,情系每一个藏族同胞,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一首心曲。每一次到香巴拉,我都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咏叹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着它的美好,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美妙的香巴拉,升起了我心中明媚圣洁的日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去西藏,还去香巴拉。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绝对的至高点,香巴拉是地平线上最为纯粹的一片净土,“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每一次到香巴拉,我的身心都会被它的神圣所荡涤。很多时候,不经意就触碰到埋藏在我大脑皮层下香巴拉这根神经,不断想起在西藏、在藏区旅行时遇到的一个个深深打动我的画面,它可能是夕阳时分南迦巴瓦雪峰顶上飘过的泛着熠熠红光的云朵,也可能是纳帕海起落翻飞的一队队越冬大雁,还可能是芒康盐井与我相拥入怀的藏族小朋友降央秋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扎西德勒,香格里拉,香巴拉,寻找回来的世界,日月下的一束光、一缕风、一汪泉,飘荡于其间的轻声细语,地平线上一个密一样的隆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昆明耕本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老犁,哈尼族,身居彩云之南,热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闲暇之时,纵情山水、听音乐、临习书画、游戏文字、摄影等,以其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做人既要有自尊,也不能自大,所谓“不要把自己不当回事,也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下链接中均为本人原创图文,欢迎点击关注,感谢转发!</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epian1.com/mp/42yguuu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天上的西藏</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epian1.com/mp/3cbksjs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我生命中遇见了三个盐井(之一:石膏井,懵懂之时的遇见)</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epian1.com/mp/3uw1d9z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剑湖,生灵的栖息</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epian1.com/mp/2vuudlx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小村之恋,白哈巴</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s4c9s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与生命的命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