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应邀为“江永父老乡亲心目中的长沙知青”征文作品,选配了多位摄影师的若干历史图片,特别呜谢《湖南知青网》众作者、花山云游君、已故何锡金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从江永县城西出,经永明八景之一的“层岩叠翠”去往桃川,六里外横卧着一座逶迤的土岭,山上丛林茂密青松翠柏,似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省道S348就从这条巨龙边穿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 土岭与警水之间,是一小片弧形的冲积平地, 靠山边,一座具有1960年代特色的两层石木楼房格外引人瞩目。我一直以为那栋房屋是县鱼种场的,直到2004年,江永县举办纪念长沙知青下放四十周年活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里曾经聚集了一群活跃的文艺青年,是红极一时的江永县农村文艺演出队(以下简称农艺队)所在地。</p> 警水自西南一路奔来,汇集无数细小的溪流,在此奋不顾身地击穿土岭,毅然汇入到永明河里,有一点像鲤鱼跳龙门的感觉。径下两山之间,横跨着一座古老石拱桥,名叫高成桥。孑遗的裸拱,其上凹凸不平镶嵌的石块,缝隙中长满了绿草和青苔,悬吊密密的藤蔓,昭显出沧桑岁月。高成桥古朴优雅,桥下溪水奔流不息,“清虹桥影出,秋雁撸声来”。清光绪《永明县志》载:“桥石工致,上有亭,地擅幽胜。” 传说此处为龙脉,会出真龙天子。一日,皇帝梦里与一小男孩下棋,总是下小男孩不赢,就问他几龙治水,哪里人氏。小男孩回答说:“石山龙,永明县人,还在娘肚子里。”皇帝听岔了,吓了一跳,十三龙(石山龙),自己才十二龙,那还得了。皇帝醒来后,立即派出皇兵到永明县捉拿。剖开孕妇的肚子,跳出一个小男孩,就向山丘的竹林跑去,被皇兵抓住杀掉。据说,小男孩若跑进竹林里,满山的竹子就化成了他的兵,江山就会改写。皇兵杀了小男孩,就动手挖断龙脉,血水流了三天三夜。<br> <p class="ql-block"> 次年,乡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到外地重金请来一帮有名的石匠,千辛万苦地拱起一座石拱桥,希冀将断了的龙脉接起来。不知从何年何月起,高成桥的名字不再为人所知,取而代之的叫接龙桥,传说的魅力影响了普罗大众。</p> 1957年,修建永桃公路,在古桥南侧架设两孔的石拱桥,古接龙桥逐渐废弃。1976年,公路截弯取直,又在新老桥梁之间再建一座公路桥。三桥并列,辉映成趣。“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话说回来,1963年至1965年,6000名风华正茂的长沙知青,来到边远的江永县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5年12月,江永县举办首届文艺汇演,参演的各区社几十支队伍的数百名演员,几乎清一色是长沙知青。汇演引起了轰动,取得巨大成功,县祁剧团的剧场每场演出都挤得水泄不通,观众一票难求。 <p class="ql-block"> 汇演结束后,江永县委决定将这次演出的好苗子汇聚起来,成立江永县农村文艺演出队,以农为主,以艺为辅,为贫下中农服务,为县委中心工作服务。 1966年1月21日,这天的天气特别寒冷,但精挑细选出来的26名文艺骨干,却热血沸腾,齐聚到红旗公社(允山)阳家大队接龙桥边上的县鱼种场附近,一支全部由长沙知青组成的农艺队在这荒凉的角落里诞生了,成为全国第一支知青农艺队。</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农艺队,由县知青安置办分得2间茅草房,30多亩水田,10多亩旱地。26名队员,14名男知青挤挤挨挨地蜷缩在简陋的2间茅草房,12名女知青则借住到县鱼种场那狭窄的3间小屋,白天正常出工,早晚排练或到各地演出,队员们个个劲头十足,充满了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时处处都是欢歌笑语。</p> 为解决住房问题,除了县知青安置办拨付的一笔专款外,农艺队的年轻人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建造房屋。他们清理乱坟岗筑地基,开山炸石找石材。缺少建筑材料,他们拆除接龙桥上的凉亭,收集到瓦片、木枋木板、石柱等建筑材料,大门的边框就直接用凉亭的石柱围合。一年后,他们终于告别了茅草棚,住进了一栋用勤劳双手盖建的石木结构舒适的两层楼房。 <p class="ql-block"> 劳作之余,农艺队知青们喜欢走到有诗情画意的接龙桥玩耍,河边漫步、吹拉弹唱、下河洗澡、抓鱼等等。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多年后,农艺队的队员陈乃广、邱放、宋达莉等,在他们的《江永农艺队散记》、《嘿,这些偷粪的码子们!》、《江永农艺队轶事》、《下乡后第一次回家的那些事》等文章中,有过苦涩与甜蜜的回忆。女队员邱放深情回忆道:“恍忽又回到那人那景,仿佛看见你在接龙桥上吹着心爱的笛子,笛声悠扬令人迷醉……”男队员王本正念念不忘时常萦绕在梦中的古桥,挥毫泼墨创作了国画《接龙桥》,将这美好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印刻在心中。</p> 1967年,“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道县“贫下中农最高法院”成立,派性武斗疯狂演变为对“地富反坏右”及其子女的集体屠杀。“暴乱”影响到周边地区,与道县相邻的江永县首当其冲,知青中的“黑五类子弟”不少人上了黑名单。 <p class="ql-block"> 1967年8月17日,农艺队的知青诗人、音乐才子王百明和知青朋友赵子拯在四方井江永国营饭店吃早餐,四个端着鸟铳、肩背大刀的农民冲了进来,问清谁是王百明后,枪声砰然响起,王百明当即死亡,年仅22岁才华横溢的王百明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王百明的惨死,迅速传遍了各知青点,当晚拉开了6000长沙知青大逃亡的序幕,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p> <p class="ql-block"> 这群意气风华又带有一点罗曼蒂克充满幻想的文艺青年,他们本以为自己会长期生活在这里,成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文艺工作者,却不料只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前程和命运不受自己所控制。1969年2月5日,成立刚满3年的农艺队无声无息地解散,与它的成立时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7名(后调入1名)文艺知青各奔东西,大多转点到县内知青点,一支“乌兰牧骑”式理想化的文艺宣传队,就此消失于历史的天空里。1000多个日日夜夜,让他们见证了这座古桥的沧桑,也让他们成为古桥的匆匆过客,从此有了一段不解的交织,记忆中会永远残留这座低吟浅唱波光倒影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岁月有痕,青春无悔。2004年11月,江永县举办第一届“第二故乡情”长沙知青下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原农艺队部分队员回到魂萦梦牵的住地,缅怀往事,最后在接龙桥上集体合影,却放不下难以释怀的过去。2014年,第二届“第二故乡情”长沙知青下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原农艺队的队员和原铜山岭农场知青,集体表演了情景剧《重返接龙桥》,见到那熟悉的屋场、田土、禾塘、古桥、大树,眼前浮现的是那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p> 2008年4月,长沙知青一行十人在李姐的带领下回到江永,拍摄知青主题的MV,第一站就来到接龙桥,寻觅昔日农艺队的踪迹。湖南知青心目中的百灵鸟网名“露露”站在桥上,深情演唱刘敏作曲的《走出岁月的冬季》:“岁月带不走往事历历,那一桩桩真真切切的平淡和传奇,那一幕幕曲曲折折的沉沦和崛起。……梦中的桥啊,岁月的河,你是我心中曾经的朝朝夕夕。”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网名“雄鸡报晓”先生站在桥边,回望农艺队遗址感叹道:“风去了,云散了,只留下这栋旧楼房在守望着悠悠岁月。”其实,不只是那栋旧楼房在守望着悠悠岁月,还有那古老的接龙桥与它相对无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