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你可曾到过怀安县第九屯村?该村位于洋河南岸,白云山脚下,属丘陵山区。这里风光秀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p><p class="ql-block"> 秀丽的山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人们,他们从古至今就有唱歌跳舞的嗜好,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家庭休闲,时时处处都飘荡着优美动听的软秧歌曲调。</p><p class="ql-block"> 怀安软秧歌是由明末清初流传于当地的民间俚曲(又称“田歌”)逐步发展而来的。之后在民间社火中秧歌活动歌舞并蓄,在通过自身创编和对其他剧种艺术的借鉴中加入了梆子、笛子等乐器伴奏,特别是清光绪年间,随着东进的山西梆子的到来,又进一步吸收了梆子腔板式变化的唱腔及板胡、三弦等伴奏乐器,逐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成套的板腔式演唱体系。因其唱腔舒缓,具有软的特点,故称“软秧歌”。它通俗易懂,亲切形象,因而被百姓喜闻乐见。它起源于第九屯村,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后经几代人的不断完善,与其他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咳咳腔等唱腔的移植糅合,使其愈加成熟,愈加完善。</p><p class="ql-block"> 怀安软秧歌所用的曲牌是晋剧曲牌,打击鼓点独成一派。一种腔调转另一种腔调不能过渡转化,另设打击乐器。剧目原有四十余出,流传至今的有《字差》、《四御带》、《五御带》、《七人贤》、《借冠子》、《锁玉吏》、《吃盒子》、《猪八戒成亲》、《打一棒》、《破八卦》、《圆磨》、《火焰驹》、《吃瓜》、《白花过年》、《李三娘推磨》、《吃酒》、《豆腐换妻》、《王二小赶集》等二十余出。这些剧目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同呼吸、共休戚的入世情怀,更富有生活哲理,深存警民的意义。软秧歌的唱词多由民歌歌词组成,语句精炼生动,爽快流利,富有农民感情。原有唱腔的下句结尾都有“哎嗨”二字,现已退化没有了。唱腔有十种:扭子腔、紧扭子腔、三性腔、山坡谣、坟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过街大腔、哈儿大腔、紧流水(与晋剧流水相同)。乐器基本上同于晋剧的大弦、三弦、二胡、笛子、板鼓、大锣、铙钹、鼓铰子、手锣等。</p><p class="ql-block"> 怀安软秧歌起初的剧情较为简单,一出戏的角色多则五六人,少则二三人,服装道具简陋,唱词道白都用本地民间俗语,通俗易懂,剧情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与伦理道德。</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周桂德、李月荣、段克亮、乔海晏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使剧目由原来的二十余出发展到八十余出。精湛的软秧歌表演使第九屯村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村剧团在各级各类演出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奖项,人们称赞第九屯村为“戏曲之乡”。</p><p class="ql-block"> 为将这一优秀剧种很好的传承下去,2006年由郭宝玉、段美业、段世荣、张智魁、王巨英等老演员共同发起成立了拥有演员33人的村剧团。把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如《字差》、《圆磨》、《四御带》、《火焰驹》等加以整理和排练上演。现在的怀安县已经成立了软秧歌艺术研究会,并制定了章程,定期召开研讨会 ,对软秧歌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表演艺术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p><p class="ql-block"> 怀安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软秧歌更是让人听不够、爱不够,让人越听越不想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