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墙上的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 1971年,为服侍病危的父亲,我从莫力达瓦回到北京。那年代,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因此粮票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一天,回京看病的沈韵生,在王奇陪同下来到我家,她通知我:</p><p class="ql-block"> “莫旗同学已把你的和我的口粮换成全国粮票,后天寄到我家,到时候你去拿把。”</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外人听了可能会困惑。明明可以说咱俩的粮票,和去我家取吧,为什么非要说“你的和我的”和“拿”。只因为那年代知青们自觉遵循着“男女授受不亲”,沈韵生此举,无非是避嫌“咱俩”,还有谐音“娶”字。</p> <p class="ql-block"> “后天”是个阴天,一早我便奔往西石槽胡同,在胡同西口找到沈韵生家。叩门后,出来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我自报家门,中年男子和蔼地把我带进屋:</p><p class="ql-block"> “沈韵生看病去了,我是她父亲。”</p><p class="ql-block"> 看男子比我父亲年岁小,我顺口叫了声:“沈叔叔。”</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间东西走向的狭长房舍,陈设简洁温馨,紧靠东墙摆着一架钢琴。</p> <p class="ql-block"> 沈叔叔说话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并伴有生动的手势。他询问我年龄及家庭状况,我一一做了答复。</p><p class="ql-block"> 沈叔叔很健谈,尽管沈湘教授大名鼎鼎,是殷秀梅、关牧村、佟铁鑫、杨洪基阎维文等著名歌唱家的恩师,但接触起来丝毫没有陌生感。</p> <p class="ql-block"> 谈话间,窗外下起雨。雨水顺着瓦檐被风拉成斜线,淅淅沥沥泼在窗棂上。沈叔叔扶住我双肩:“在我家坐一会儿,雨停了再走吧。”</p> <p class="ql-block"> 为了缓解我在陌生环境的尴尬,他和蔼地问我:</p><p class="ql-block"> “喜欢听歌吗?”</p><p class="ql-block"> 我只惦记拿粮票,哪有那份闲心:</p><p class="ql-block"> “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 他歪头想了想,漫步走到钢琴旁,带上眼镜,找到开关,捻亮了墙上用小串灯组成的和平鸽,然后像哄孩子般回头问我:</p><p class="ql-block"> “喜欢听钢琴吗?”</p><p class="ql-block"> “不喜欢。”</p><p class="ql-block"> 沈叔叔搓着双手,在屋里起踱步:</p><p class="ql-block"> “那……那……”</p><p class="ql-block"> 他忽然转过身,抬起右手向下一劈:</p><p class="ql-block"> “那,我给你讲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讲述,我听得倒也入神。</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为普及乐理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郊区建立了普及学校,由专家和教授轮番讲座。</p><p class="ql-block"> 沈叔叔是声乐教授,当然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 他每次下乡,除携带生活用品,还自备医书、药品、和简单医疗器械。为此,村民一有头疼脑热,便找他讨寻药品。每遇此种情况,他都详细问诊,对症施舍。</p> <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位老婆婆驼着背来找他。老婆婆后背长个大瘤子,痛得直不起腰。沈叔叔检查后安慰道:明天来做手术吧。</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婆婆背后长的是疖子,已经拱尖见白。为保手术万无一失,沈叔叔连夜翻查《农村医生手册》,把操作程序默记在心,做满了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他用铝饭盒煮镊子,煮剃须刀灭菌,代替手术刀。</p> <p class="ql-block">没无影灯,便找来三只手电筒。</p> <p class="ql-block">手术床是一张木椅。</p> <p class="ql-block"> 他请同事帮着把手电筒绑在房梁上,摆好椅子,调整角度集中光束。</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让老婆婆趴在椅背上,操刀片划开疖子,挤出一大碗脓液,然后用镊子剥离囊皮,清理伤口,整整挤进三大管“三黄软膏”。一周以后,老婆婆挺直腰杆可以正常劳动了。</p><p class="ql-block"> 自那天起,村里再无人叫沈教授,男女老少都喊他做沈大夫。</p> <p class="ql-block"> 沈叔叔如此大胆,其实是有底气的。其父沈鸿翔,曾在清廷北洋学堂医学部就读,是中国开创西医的先河人士。此后,沈鸿翔成为天津著名外科医生。</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知青聚会时我把这个传奇故事讲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楼乾贵儿子楼静戈表示质疑,一个声乐教授怎么会做手术。老童也揶揄,说我当初拒绝沈教授“专场”演唱,纯属教授对牛弹琴。其实不用老童说,我也有同感,并深觉遗憾。</p><p class="ql-block"> 沈叔叔是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和蔼长辈,还有他家墙上的和平鸽,那是沈叔叔亲手为我捻亮的,每当回忆起来,总是那么清馨、温暖。</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