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趣的名和字

老朱

我们古代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而且这些字号还都有些特殊的意思。古人对称呼上很讲究,自己称姓名是谦称,对他人则不直呼其名,称对方的字以表示尊重。<br> 《礼记》说:“幼名,冠字。”意思就是孩子出生取名,加冠时取字。加冠就是男子成年的标志,叫行成人礼。当然如果参加社会活动比较早,也可能二十岁前就有字的,方便他人称呼。<br> 我们经常看抗战的电源电视中,蒋先生虽然“娘希匹”不离口,但蒋先生称呼人时都称字。比如:辞修(陈诚)健生(白崇禧)俊如(卫立煌)光亭(杜聿明)等等再比如润之先生,树人兄……<br> 近代人的字和古代人取字基本都有某种意思。如戴笠,字雨农。王维,字摩诘。不过戴笠是真没有农民的淳朴;王维倒是有向佛的思想。 经常看三国类书籍,总结了三国时期几个人的名字,太有意思了。<br>一、刘备刘玄德<br> “玄德”这个词,来源于《老子》。什么是玄德呢?“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施泽万物却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却不为其主宰,就叫做深厚的恩德。<br> 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有德,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德,并不希望得到回报,别人无论怎样,他都不计较,他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去做,这样就叫玄德。<br> 刘备一生都想以仁义行天下,古人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刘备看样子是深谙其中的道理。最能体现最有名的就是刘备被曹操从新野打败一路仓皇逃窜至江陵一节。陈寿记载: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被曹操大军一路追杀,依然不忍心放弃追随他的老百姓。不是赵云七进七出,不是张飞一声大喝,也许季汉这个词就没有了。从这里看刘备还真的备有大德。 二、曹操曹孟德<br> 曹操字孟德。孟者原指长子长女,而长与大近义,引申为大。孟德者,大德也。德操者道德操守也。坚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意思。后汉更有一人叫司马徽,字德操(徽:标志;联合起来就是德操的典范)。<br> 年轻时候的曹操,意气风发,应该很是想以高尚德操行天下。史书记载:曹操二十岁诗举孝廉为郎。当然那个时代的“举荐”必有家庭原因。然而举孝廉者必不是德薄的无止多人。而他在孝廉期间更是以五色棒击杀违法乱纪者。<br> 《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br> 看看: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时至今日,能不避豪强的人有几个?有不避豪强的德行的又有几个?少年时期的孟德应该是努力想朝德操典范靠近。只是又来感觉扶不起只好破而立。 三、孙权孙仲谋四兄弟<br> 孙权字仲谋。仲者老二,这是孙氏的排行(老大叫伯符(孙策);老三字叔弼(孙翊);老四叫季佐(孙匡)。合起来就是伯仲叔季。伯仲叔季和孟仲叔季基本一个意思,只是孟仲叔季偏向于季节的称谓。老大策符估计要不是避讳,孙坚会直接给儿子取策玉玺吧;孙家老三老四翊弼匡佐这四个字都是辅佐辅助的意思;而老二就是权谋;权谋啊,这个意思太明白不过了。从孙坚这四个娃的名字不难看出孙坚的野心和对孩子的期望。而当得起曹孟德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也就孙权孙仲谋了。 四、周瑜,诸葛瑾<br> 这两个人的名字太有意思了: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是美玉的意思。你的名是我的字,我的字是你的名。这两个家伙也确实担得起美玉的称号。 五、诸葛亮徐晃<br> 这两人的名字都亮的晃眼。诸葛亮字孔明,徐晃字公明,一文一武都是要弄瞎眼睛的节奏。而孔明的字更是讲究:《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当“德”小到如同一个极小极小的“孔”一样的状态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变成“道”。孔明的意思就是小到看不见的道道,我都明了。这也符合诸葛亮智几近妖的能力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自信。 六、魏延、张辽<br> 魏延字文长,张辽字文远。延长辽远,可惜两个都成了一世猛将,杀人如麻,应该没有继承和发扬文之源远流长。 七、荀彧、边让、孔融、贾诩<br> 荀彧字文若,边让字文礼。“彧彧其文 馥馥其芳”以荀彧的智慧对得起这个字号。而边让因为不让曹操被诛杀,没有得到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的礼让精髓。不过其文章《章华赋》传流两千年,倒是不输文礼之名。<div> 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文名天下皆知。然少时让梨世人皆知,壮而弑母几人明了?</div><div> 贾诩字文和,名字轻飏随和,但“毒士”却是你一辈子的商标。一点都不诩没有一丝文和,所有的著述都是打仗杀人,所有的智谋都是毒世阴狠。</div> <font color="#9b9b9b">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