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语说,人老了,喜欢回忆。不知别的老人感觉如何,于我来说,确实如此。这不,我又想起了儿时的乡村,那情景,那画面,一幅幅一幕幕,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旋)牛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农村还是生产队编制,农民凭工分换口粮。大人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少年及老弱者,便找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干,挣点零碎工分。比如说,割草啦、放牛啦,还有一项已经失传很久的“传(旋)牛屎”。</p><p class="ql-block">具体操作是,早起把自家放养的耕牛从牛栏里牵出,直拉到村口的池塘边,让牛下水至膝关节为宜。事前须备好一只粪桶、一只粪箕、一只长柄的粪勺。</p><p class="ql-block">牛下到水里,有时不能马上拉屎屙尿,这时操作者需拉着牛绳,让牛围着自己转悠。牛拉屎时,会张开两后腿,稍稍弯低,操作者需眼疾手快,及时拿起粪箕对着牛屁股。要是拉尿,也得迅速操起勺柄,作出相应的动作。母牛的尿是从屁股后屙出的,而公牛即是从肚脐前一点的位置屙出的,操作者需操着勺柄让勺对准排尿口。往往一勺装不下,还要装第二第三勺……动作要麻利、迅速。要不,牛尿便洒落塘中,浪费了。接满一勺,马上倒进桶里接第二第三勺……如此反复数次。</p><p class="ql-block">这时,红日冉冉,东方泛红,晨光洒落在塘面上,水面上的玫瑰红一圈一圈的荡漾,牛和人都被映入水中,跟着一圈一圈的荡漾……这在当年家乡的清晨,可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活,与我年纪相仿的粤西乡下人,大都干过,记忆犹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拾)屎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粤西乡村的猪、鸡、狗等家畜,一直是豢养,粪便在村中到处拉撒,不卫生,不雅观。那时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庄稼全靠农家肥,农民视粪如宝。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无肥无粪,莫在田边呻(叹气)”。</p><p class="ql-block">粪是宝,如果人人争拾,势必混乱,也影响团结。于是,生产队干部便想出一个办法,以一年天数为基数,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以户为单位,采取轮值拾粪制度。为此,村里制作了一块小黑板,谓之“执(拾)屎牌”。</p><p class="ql-block">“执(拾)屎牌”上用油漆写着全村户主姓名,按顺序一户一户往下轮值。比如说,初一是陈一家拾粪,下一户是陈二,那么在初一晚上,陈一家必须派人把这“执(拾)屎牌”送到陈二家中,依此类推。村民把这“执(拾)屎牌”当作金贵物,收到后便摆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以防忘记。</p><p class="ql-block">当年,我读小学五年级,住校。周末周日回到家里,如果轮到我家值日,那么,这个“拾粪值日官”便非我莫属了。拾粪工具是一只粪箕,一把“铲儿”(类似于锄头,但比锄头扁宽,比锄头薄,比锄头轻,平日多用于旱地作物行间的除草)。“铲儿”柄是竹杆做成,巡村拾粪,柄的一头穿在粪箕“耳”最上端,肩搁在稍近粪箕“耳”一处的位置上,以扛在肩上平衡、省力为宜。在村中转游拾粪,需眼观六路,如果发现了猪屎狗屎,哪怕一丁半点,也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赶快放下粪箕,用箕口对准猪粪或狗粪,用“铲儿”轻轻往里一勾,便搁在粪箕里了。粪差不多装满了,便把它倒于一处,待天黑了,再用粪桶装好,挑到生产队的过磅处,由过磅员记下重量,登记在你家名下,然后兑换工分。</p><p class="ql-block">拾粪需勤,还需技巧。也就是说,巡村拾粪次数要多,腿脚要多走动,还要熟悉哪里猪屎狗屎多。依我的经验,猪屎狗屎多的地方在偏僻处,在矮矮的小树林里,如中间村的“甜薯园”就是其中之一。其实,猪狗也通人性,知羞丑,专挑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或有草木遮拦的地方大小便。</p><p class="ql-block">文章打到这里,忽然想起另一件与拾粪有关的往事。</p><p class="ql-block">那是某年的一个暑假,我到外婆家玩。有日下午,我跟着大阿舅到田里看他犁田。回家路上,牛突然拉屎了,大阿舅急得大叫:“阿冲,快快到路旁摘几片咸鱼叶过来,将牛屎包起来。”然后吩咐我用双手捧回去……</p><p class="ql-block">回到村中,外公老远便看见了,高兴得边笑边向我走来,开心得连那山羊胡子也一动一动的颤动起来,一个劲地夸我:“呵呵呵……叻仔叻仔,这么小就知道珍惜肥粪了,这么远的路,双手捧回,累了。今晚我叫外婆给你煮个鸡蛋,奖励奖励。”那时,我看外公家能拿出来奖励我的,也唯一是鸡蛋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幕过去几十年了,外公、外婆、大阿舅已经作古多年了,但还一直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现在,时过境迁,人们富裕了,化肥代替了农家肥,村中的“执(拾)屎牌”早已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昔日家乡的那些故人、故事,还是那么鲜活地再现于我的眼前。 我觉得,这也是一份乡愁、乡思,值得怀念,值得铭记,于是把它记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