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之前便在为自己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构思,可当我真正想把它写出来时,却是千头万绪难以理清,以至于一时无从下笔。</p><p class="ql-block"> 6月21日,我得知自己通过了北京大学筑梦计划笔试面试考核,获得了4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那天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守在电脑前把《星空日记》看了一遍又一遍,热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p><p class="ql-block"> 6月23日查分,与小伙伴们焦急地守候在电脑前等待,一直不敢估分的我却意外收获了惊喜——成绩被屏蔽。6月27日,终于迎来了“开盲盒”,班主任说这是会泽县文科最高分,而我也终于在最后一战中冲进700分大关。除了我,理科班的张安航同学更是考到了710的超高总分,喜提会泽县理科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今年花胜去年红”——母校5人进入全省前100名;198人分数达600以上(较去年增加46人);715人上一本线(较去年增加126人),一本率提升至42.4%,创全县历史新高。1436人上本科线,本科率达85.2%(较去年提升7.9个百分点)。接连几天收到的好消息让我久久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 翻开那个印着北大校徽的本子,那里写下的每日计划、那些零零碎碎的感想,早已褪去了记录时的辛酸苦闷,尽是今日的感动与澎湃。又想起了《星空日记》里的那句话“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是啊,若不是那份坚定的信念,我又如何能跨过这山重水复的迢迢长途,安然无恙地抵达终点。</p> <p class="ql-block"> 九月到六月,金秋到盛夏,我在东陆走过了或许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一年的光景是枯燥的,三点一线的重复往返,周测、月考、模考的反复训练都让人疲惫不堪;是痛苦的,紧张、失意、怀疑、惭愧甚至是自暴自弃在无数个瞬间都快将我吞噬;却也是温暖与难忘的,四季轮转、朝晖夕阴的校园美景在许多时刻为我带来欢愉,认真负责、早出晚归的老师们让我时刻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节课或是一整晚的长谈,细心准备的678蛋糕、祝福视频、鲜花与寄语让多少人同我一样湿了眼眶。</p> <p class="ql-block"> 高三上学期,我依靠尚不赖的基础,在一轮复习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成绩,缓慢而有效地进步着。进入下学期,百日誓师以后,或是学校营造的紧张氛围,或是周围同学抢时间挤时间的努力,亦或是长期稳定后心里潜藏的担忧,我开始逼迫自己不断加快节奏加重任务,试图以更多地投入来求取某种跨越。我不断试验着早起和晚睡的可能性,茶包、风油精成了学习的必备品,试卷越来越多,错题越来越多,常常压着铃声写完语文和文综,常常在数学和英语的简单题上丢分,我近乎是以狼狈的姿态去苟求心理上的安慰,让自己在这场席卷的浪潮中不至于被“卷死”。</p><p class="ql-block"> 欲速则不达,三到五月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切并不如我所愿,平时的半月考,我和后面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小,一遇大考更是输得丢盔弃甲,省统测、县统测连连失利。我开始怀疑,开始怀疑自己的方法,怀疑自己的努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长久的自我怀疑不断消磨着我的信心,增加着我的焦虑,损耗着我的精力。那段时间里,我在自卑与自负间反复横跳,一种想逃而逃不出的恐惧和无意义感持续笼罩着我,以至于曾一度在班主任老吴面前失声痛哭。</p><p class="ql-block"> 还好命运是愿意眷顾我的,让我与很多善良而积极的人相遇,日夜操劳的母亲与姐姐,刚学会走路还不会说话的小侄子,一直鼓励我要自信的老吴,自带威慑力却莫名可爱的老吕,不多过问却时常牵挂的熊老师,永远恨铁不成钢的文综天团“三朵金花”——崔老板,付老板,高老大,时刻在背后关注我支持我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好朋友们,与我并肩作战的30班的小伙伴们,还有很多素未谋面却一直相信我期待我的同学们......也许是一顿温热的饭菜、一次贴心的问候、一瓶放在房间里牛奶,也许是一次走心的长谈、一句温柔的告诫、一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也许是好久不见后对重聚的渴望,也许是突然到访并带来惊喜的故友,他们用爱和善意尽数填补了我的怯懦,承受我的怨怒,收纳我的眼泪,保护我的虚荣,荫蔽我的脆弱,分担我的疼痛,包容我的无知,千言万语难以道尽……</p> <p class="ql-block"> 正如泰戈尔在《飞鸟集》里所言“是谁如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我试图去唤醒身体里的清醒和理智,用它将我牵引出这煎熬的困境。我尝试调整我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总结与归纳;调整作息,在放松与紧绷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调整心态,自信而谨慎的面对大小考试。就在这样外力与内力的同时作用下,我走了出来,成绩慢慢回升并逐渐靠近我的目标。清楚地记得是5月24日下午的数学考试,湿冷的五月难得的一个晴天,碰到难题本会手足无措的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清醒与果断,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掌控全局的感觉。那场考试后,我反复地问自己:我是不是迎来质变了?</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样的状态,我迎来了高考。6月6 号,出征仪式,老师给的“锦囊妙计”里写着“祝你好运”。下午看考场回来,刚好遇到初中部的书法老师在自习室黑板上写下了“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十分好看。晚自习,老吴为每个人准备了四颗巧克力。但那一晚却没有睡着,翻来覆去一直到了半夜两点才迷迷糊糊睡下去,本以为多少会有影响,但其实第二天考语文和数学时,也并未感到多少困倦。6月7号的晚睡,不知是朋友的褪黑素起了作用还是自己及时调整了过来,睡得很安稳。6月8号的文综和英语也还算正常,也许正是平常把每场模考都高考化的原因,整个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与高度紧张。在网上被热烈讨论的试题并未给我留下多大印象,反而是坐在车上与对向来车的同学的热情挥手、路边高声呼喊“会泽学子最棒!”的大叔、母亲和姐姐在考点外的突然出现以及每场考试出征前在校门口给大家加油鼓劲的校长让我记忆深刻。总有些惊奇的际遇,远比冰冷的白纸黑字来得更为温情。</p> <p class="ql-block"> 布置考场那天,我没有卖掉哪怕一本书、一张试卷,傻乎乎地冒着雨把它们从教室搬回宿舍。考完试那一天又傻乎乎地从宿舍搬回家里,又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他们理整齐摆放在我的房间里。我的不舍得,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科生的情怀。那些发皱的纸张上,那些红蓝黑构成的字迹里藏着我对高考的敬畏、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自己的负责。我无数次想起《南方周末》2022新年贺词的标题“每一次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也正如我在QQ上挂了一年的签名“平芜尽处是春山”,那用时间熬成的佳酿、用真心对待的玫瑰,结果总是香甜的。</p><p class="ql-block"> 有些恍惚,有些荒唐。东陆几年,很多的记忆被深埋进成山的试卷里,藏在了复习书的某个角落,随着时间的飞速流逝而被遗忘在那栋红白相间的教学楼里。我试图去捕捉、去回味,留下的却只有我自己,一个被高考这趟长征锻造、磨练出来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万事需自为,跬步江山即辽阔。大胆地往前走吧,去未名湖畔赏九月的金秋,去博雅塔下狂歌竟夜,去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相遇,去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