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女生小合唱《每当我们唱起国际歌》</p> <p class="ql-block"> 文艺舞台万马齐黯的年代,正是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半大孩子精力旺盛青春勃发的时期。“月月有晚会,处处有歌声”是部队的传统,月月不一定,逢年过节文艺晚会一定会有,舞台就成了我们大展身手,迸发释放荷尔蒙的地方。作为沈阳军区配属铁道兵的医疗队我们驻防加格达奇。那天有人透露,今晚演出,外科支部比内科支部多了个节目。这咋行!加个舞蹈吧,选好歌曲大家边创作边排练。出场队形确定后,每个人都在比划着下一个动作,谁的好就用谁的。中午排练,当晚演出,年轻,就是这么高效。1970年的国庆晚会节目不错,尤其是《大刀舞》。安晓芳的爸爸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领导,他给女儿寄来了一本厚厚的、有着彩色图片的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动作图谱。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书?小丫头们争相传看,跃跃欲试,个个兴奋得眼睛放光。照着图谱上的动作模仿练习,互相纠正,还用木头刻了大刀,在刀柄上系了红绸子。费了这么大劲只演一场太可惜了,必须出去得瑟一下,医疗队吕作盛队长决定拿去和铁道兵东北指挥部搞联欢。于是我们从医疗队的门诊大厅演到铁道兵的大礼堂,最后登上了加格达奇特区的舞台。前两场在平地上跳,热热闹闹的还凑合着看,到了特区礼堂,从台下往台上看就露馅了,腿抬得七上八下,还有欲抬没抬的,说是群魔乱舞确实不冤枉。1971年的春节晚会精彩依旧,吕队长又找老铁商量,这次联欢一家一台戏。医疗队的节目仅一个小时,按晚会惯例少了半小时。政治处葛联友干事找到我,说铁三师演出队有个保留节目正好半小时,三位演员中两位在咱们医疗队住院,少个女主角。排练时间只有一天,人家可是演过很多场了。我说明白,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呗,背台词是我的强项,没问题。晚上拿到剧本,睡前看一遍,早上醒来,心里默一遍。剧情讲的是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的故事。在一次激战中失联的美国黑人汤姆大叔和北美游击队员菲利娅,相逢在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中国红卫兵李卫东的戏份不多,由三师演出队队长饰演,王本周是演出队的艺术指导,饰演汤姆,他是军艺话剧系的第一期学员。队长家住牛街,老王家住方巾巷,我家住永安里,三个北京人相逢在了大兴安岭,同演一台戏。上午排一遍,下午排一遍,其它时间他俩在商量转业回北京的事。老王纠正了我一个字的发音,告诉我话剧与舞蹈动作的区别,还有两个人合声时要先深呼吸,然后一起吐出来的声音才整齐。与专业演员搭戏,入戏快、节奏稳、放得开,感觉挺好。虽然只排练了两遍,但是受益匪浅,学到的东西在后来的演出中都用上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啥都敢演。《长征组歌》片段、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片段。对口剧、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我们立刻下基层宣传,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5月20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发表了震撼世界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5.20声明,我们蹬上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飞奔下乡。跳下车,锣鼓镲敲起来,乡亲们围过来,节目一个接一个的演起来。现在有个快闪的演出形式,当年领导一声喊,上车就走,下车就演,是不是很像快闪?多年后年轻人把“5.20”过成了“我爱你”的情人节,而我们的5.20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5.20永远与毛主席的5.20声明联系在一起,不可更改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红色娘子军的《大刀舞》,演出前在医疗队的门前再练一遍。</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节过后,我下连队锻炼。内科符泰昌主任嘱咐,五一前回来啊,别耽误了排节目。春节与五一之间没有节日,但连队搞了一次以班为单位出节目的文艺演出。我们九班的人说,小陈,可就指望着你为咱班争光啦。放心,你们瞧好吧。舞蹈《八角楼的灯光》,我连唱带跳的还照顾到把食堂前面的场子撑满。掌声经久雷动,不是我跳的好,是战士们朴实。他们从家乡坐闷罐子火车几天几夜来到嫩江农场开荒种地,在家种地,当了兵还是种地。文艺生活全靠自己活跃。每次开会前各排拉歌,嗓门大得恨不得把食堂的房顶掀翻。上山伐木累了,班长说歇会儿,小陈起个头,咱们唱个歌,然后山谷里就回荡着我们嘹亮到声嘶力竭的歌声。我跳的舞,他们坚信是芭蕾舞,我也不解释。部队定期有供片巡回放映,八个样板戏里两个是芭蕾舞剧,但在这里看不到。可是在连队我却有幸看了一次乌兰牧骑的演出,14个人骑着马奔驰而来,吹拉弹唱跳,个个无所不能。食堂里战士们坐在小马扎上目不转睛地观看、鼓掌、喝彩。演出的余音还在缭绕,演员们已经扬鞭而去了。望着那一遛飞扬的尘烟,我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那段日子大家言必乌兰牧骑,反复回味着每一个节目,甚至每一个动作。基层的文化生活太枯燥了,偶尔照进来的一缕阳光,会温暖内心很久很久。</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内科支部在加格达奇医疗队主楼门前的合影,我站在符泰昌主任的身后。这位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领导很像家长,我16岁生日那天,他送了个大鹅蛋。高高兴兴的我,蹦蹦跳跳的跑回宿舍和大家分享,像是在分享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一年多的医疗队生活回到大连。医院的演出分两种,一是逢年过节全院十几个支部的一台晚会,虽然不评名次,但心里都叫着劲呢。再就是一年一度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旅大警备区后勤部举办的所属十个医院、四个仓库的文艺汇演,这是要评奖的,医院为此成立了演出队。院内演出,我是报幕员,现在叫主持人。每次演出,我们人才济济的非临床支部的节目可圈可点,最棒的是以X光科为主力的男生小合唱。1971年春节 ,男小合已经在后台备场了,张代国突然发现只有他穿四个兜的干部服,小陈快!冬装借我。赶紧从棉衣上扒下来,风纪扣系不上,我一把扯下毛线领子,妥了。当时女兵都织条领子缝在冬装的立领里,即保暖又好看。全支部上台朗诵的那次,诗是我写的,彩排下来张代国悄悄告诉我,小陈,那个字读“荼”,不读“茶”。(这句我领诵)后来有人要抄诗,知道是我写的,一脸佩服的说,才女啊!我想,若无代国提醒,“如火如茶”会成为210医院的经典保留笑话,才女可就糗大了!那些年,激情满怀的我挥毫作诗,律诗、绝句、散文诗都写,黑板报比赛,我的诗还常受到称赞。自以为小有才气我,后来就读辽师大中文系,老师讲诗词写作,吓出我一身冷汗,平仄、对仗都不懂,更甭提用典了。无知无畏的小学生在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再也没有写过诗,敬畏啊!还有一次我领舞,少跳了一段,大家跟着将错就错的把舞跳完,人退场了,音乐还在舞台上响着呢,算是艺术中的留白吧。</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的210医院演出队全体合影。后排左起:葛联友、张代国、于文汉、崔欣、唐玉新、李士胜(队长)。前排左起:张薇玲、付冀平、杨丽娅、李菲、赵琳华、陈慧、张志京、张燕蜀。</p> <p class="ql-block"> 说了溴事,再来点高光时刻找补一下。1971年全军中西医结合现场会在大连召开,各单位都拿出了保留节目,合练彩排时各报各的幕。警备区有个样板戏团,晚会的主持人原定是在《海港》里饰演方海珍的。领导审查完节目,说换210的那个小姑娘,声音好,不用麦克坐最后一排都能听清楚。那个小姑娘当然就是我了,都说我的声音有穿透力。在医疗队时 ,从连队回来的第二天去病房,老病号们争着打招呼,老王说“昨晚我说小陈回来啦他们还不信呢,凑到门口听了才信,医疗队就小陈的声音传过来能听清楚”。医疗队开会在门诊大厅,就是那种领导讲话,各支部代表发言的会。从大厅竖着走到底是内科病房,横着再走到底是传染科大门,这个门仅限工作人员出入。三个月没见,凭着穿过两条走廊,隔着一扇大门的声音能听出是我,这辨识度是有点高。</p><p class="ql-block"> 那次我们突发奇想要跳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大红枣儿送亲人”。当时部队搞三支两军,领导给在市歌舞团支左的熟人打了电话,人家热情接待,安排主演教我们,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腿就是抬不到一条线上。想起大刀舞的痛,深感经典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罢啦,参观一下市歌舞团吧,也算是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 《丰收舞》剧照,舞鞋是赵琳华用俱乐部淘汰下来的窗帘的黄色里子布缝制的。</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国庆节前夕,非临床支部的文艺骨干们聚在一起,商量演出的事。大家都有预感,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了。一是政治空气开始松动,老电影陆续上映了。二是小姑娘们长大了,离开了集体宿舍,再这么由着性子撒着欢儿可着劲儿折腾的机会不多了,因此一致决定,这次演出要上档次,搞大的。之前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来大连,欢迎队伍里有一组民族服装煞是亮眼,心里早就惦记着呢,舞蹈《各族人民热爱毛主席》就这么定了。男生只动员来四位,浓眉大眼、性格开朗的崔欣主动要求女扮男装,穿藏族袍子戴康巴皮帽。尹北丽选盅碗舞的长袍,说是蒙古贵族穿的,她肩宽个高确实很搭。王苏宁清秀苗条,当仁不让的傣族筒裙。北丽手巧,用硬纸板为筒裙配了头饰。都想穿少数民族服装,汉族的谁来穿?性情温和的关红说,我穿吧。她身材修长,舞蹈功底好,穿什么都美。唯有我长发及腰,新疆姑娘怎能没有辫子?我选了维族裙装。谁来补崔欣的缺?药局的李丽华文文静静的,朝鲜族姑娘就是她了。X光科的张代国扮朝鲜族,唐玉新饰维族小伙,桑国栋穿蒙古族长袍,还有一位好像是病理科的。身着民族服装的我们个个英姿飒爽,豪气逼人。那天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挥洒着青春的律动,上演了最后的疯狂。</p><p class="ql-block"> 预感果然被证实了,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之后文艺演出逐渐淡出,纪念5.23的汇演也停了。大概从1971年开始,每年为纪念毛主席的5.23讲话,演出队全脱产一个月排练。不出操的日子早晨可以睡到自然醒,最后一拨冲进食堂,吃完饭迈着八字步去俱乐部排练。有人嗅到点风声,提醒大家要注意影响,迟15分钟再出门。210是警备区的中心医院,医疗任务重,曾有人建议与其它医院一样八点半上班,执行了几个月又改回八点,因为手术做不完。上班后的十分钟,各科都是全体起立,早会交接班,此刻宁静的院子里谁在路上晃一目了然。早会一散,医生护士们脚不沾地的忙,就没人看窗外了。演出队的节目由队长和艺术指导定,我们只管听吆喝。舞蹈是210的强项,每次汇演都拔得头筹,《丰收舞》、《洗衣舞》是保留节目。教练张志京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期舞蹈系民族舞班的高材生,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分配到基层锻炼。她和话剧系的王本周是同届。志京调二炮文工团当舞蹈教练前的这几年,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科班的正规训练。每次汇演必有小话剧或者叫对口剧,我演指导员或者护士长,张薇玲总是演那个聪明可爱又调皮捣蛋的小新兵,在我的谆谆教导下发生着改变。语言类节目主题鲜明,每次都获奖,在总结大会上受到领导的表彰。</p> <p class="ql-block"> 我和张志京的合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杨成轩导演拍的。他曾在《林海雪原》中饰演小炉匠,他以为我俩是亲姐妹,说不是,还不信,拎起相机,说给你俩拍个照,不是亲姐妹,怎么会这么像?当时也常有同事把我俩认错。</p> <p class="ql-block"> 前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和夫人张志京。</p> <p class="ql-block">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最近杭州军休成立了艺术团,排练时的那场景、那氛围,总感觉似曾相识。礼模队的微信群里有人喊话,快演出了,明天周日咱们加个班吧,舞蹈队今天在加班排练呢。瞧,年纪一把,心气没变。军人,就是有着这么一股子劲。由此引出的记忆,缅怀那些远去的岁月和逝去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1月18日</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2年6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全国军休“喜迎十九大,共筑强军梦”的演讲、朗诵大赛在长沙举办。我讲铁道兵故事的《那冰、那火、那段记忆》获演讲二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