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高成文 图/高成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凌晨5点被二蛋的叫奶声吵醒,再无睡意,开始回想昨晚陪读的事情,很令人兴奋:捣蛋鬼对一套昆虫绘本磨蹭了近一个小时,这是一个好兆头。一直以来,捣蛋鬼不喜欢书本不算,还要藏起来或撕扔的问题开始困扰我这个超级喜欢小屁孩的父亲。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虽然已经明白老大的陪伴路径不可能复制给二蛋,但也没有得出有效的解答,一直寻找机缘。直到今日,才明白自己可能陷入误区,也可能是大部分奶爸奶妈的常规思路和做法,认为书本是育儿的救世主,往往把书本作为育儿的第一载体,如果孩子不喜欢书本就乱下结论,说他成不了才,不喜欢书本,不爱学习,殊不知三岁以前的孩子连视力都不健全,谈什么看书、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婴幼儿都有自己敏感的事物,有的孩子天生害怕虫鸟、猫狗,有的孩子却对虫鸟、猫狗饶有兴趣,原因在于虫鸟、猫狗是动的,尤其飞舞的蝴蝶,一下子就把孩子的兴致拉走了。听到的节奏,对于有的婴幼儿来说更是引人入胜,甚至能跟着节奏扭扭闹闹。若是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教,等于对牛弹琴,因为他们才刚刚开始认知,不懂得什么是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顺藤摸瓜也就明白育儿的第一载体是陪增认知,并非书本,但这不是一句口号,陪增认知是宝爸宝妈们劳筋费神的一种实操劳动。你总不能窝在沙发里一边玩手机,一边指着孩子骂他不听话,婴幼儿没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介入,全靠家庭成员耐心的教育、疏导,父母不仅给孩子吃饱穿暖,还要担当老师的角色,而且是一对一、手把手老师,“人之初,性本善”这张白纸,全靠父母善恶对错的写绘,毫厘不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的宝妈带的孩子脾气暴躁,扭扭捏捏,反逆不已。妈妈一般一边忙着家务,一边教照着孩子,只能把孩子囿在周身,久而久之,格局小了,空间缩了,胸怀窄了。圈养不妥,反其道行之,来个放养,干脆放手不管,任尔东西,细思极恐,这样的孩子也许很聪明,但易走偏,确实灵动,甚至很会钻营,说不定哪一天偷了东西,父母都毫不知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回想小时候的放羊情景,悟得放养奥妙:首先排除群羊长久圈养,因为主人虽然可以离开不管,但空间狭小,羊们总是打斗生事,憋屈郁闷,即使是单羊,也不能圈养,而是站养,给他拉根缰绳,定时换站,主人可以暂时离开,抽空巡看。放养却时时不能离人,否则,破坏性最大的就是秒杀庄稼,主人得随时举铲扬土,控制羊群的方向、区域,甚至什么时节吃什么草?吃饱还是吃撑?绵羊和山羊混放还是分放?都是大学问。万万不可放手不管或管控不当,都会损失。小时候因为年龄太小,管不了那么多羊,喜欢到无事的河滩养心偷读。晚归时,羊们都腆着胖乎乎的草肚子,像一群待产的孕妇,跌跌跚跚,在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却遭到经验大叔们的嘲笑:“看你把羊拦成啥样了吗?你该是把羊赶到山上吃硬草呢么!咋把羊拦地水汪汪的,光长膘,不长肉,还肯得病,羊羯子到秋里也卖不上好价钱!”我才恍然大悟,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疏于管控。好在终究还是去读书了,放弃了羊倌的偏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触类旁通,育儿就像放羊,想尽办法去放养,但不能放手,至少要站养,尤其宝爸,要主动分担育儿任务的另一面,不能让孩子浸泡在叨叨不休的妈妈单一面。除工作之外,得想尽办法抢时间、挤时间把孩子带到家外,把自己变成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去爬树挖土、哼唱打闹、装疯卖傻、不拘不束、走心陪伴,才能真正自然而然地打开孩子的心扉,陪增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对于一个没有逻辑思维的黄毛小儿来说,东拉西扯,支零破碎的无规则意识和大人的意思背道而驰,令人烦躁,直至被迫放弃或放手。这时候,万不可玩着手机谈“假爱”,打着孩子谈“溺爱”,超额赚钱谈“舍得”。误了婴幼儿期的有效陪伴,孩子认知的门,可能永远是打不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认知之后才会思考、发问,待婴幼儿视力正常,能分辨颜色和点、线、形之时,思维的初雏便偏向图像,而不是数据,若是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涂鸦式启蒙和绘本才能起作用,没必要完全把孩子囿于专业的场地或交给高大上的育儿机构,自己琢磨着发明些土方或偏方,才能最贴近孩子对亲情的依赖和信任,也许身边的大自然便是最好的育儿场所,一片烂墙上用小石头去刻画,一条雨后的泥巴路上用树枝去扒拉,都比专家们不切实际的吹嘘来的自然、得法。因为专家们总喜欢用显性的成果去邀功集赞,而忽略了隐形的本源性开发,仔细盘算,他们怎么能比孩子父母更了解孩子的脾性、潜力呢?大自然里的野狼、雄鹰从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有时甚至狠心放养,故意创造逆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们近几代人里面,产生了一种新情况,宝爸开始埋怨宝妈的粗暴育儿,当一只老鹰恶狠狠地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悬崖时,胆战心惊,这是多么揪心的一种陪伴!宝妈适时的棒打教育不应是宝爸推卸责任的借口,不能撂一句狠话“你能行你去管!”就扬长而去,也不能“有你在我就放心了!”如果有真爱、懂大爱,当宝妈育儿失当或欠阳时,就应该决绝辞去三朋四友的酒邀,和宝妈争着、吵着,甚至干架,也要争取育儿的权利,及时弥补损失。婴幼儿的开光时刻,只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开光,顺理成章,牵手扶行始登程,启蒙引领起浪潮。纯粹的家庭教育才仅有三年,三年都不愿意牺牲的父母还指望孩子有大出息,这不扯淡么!</span></p> <p class="ql-block"> 无梳无理,不套不假,循理而记,谨记自勉,常阅常新,有朋论榷,不亦说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6月28日 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