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言一首</p><p class="ql-block">游“三台”观</p><p class="ql-block">湖北宜昌 萧源</p><p class="ql-block">分乡东岩有三台,</p><p class="ql-block">观上景色真风采。</p><p class="ql-block">朝云暮雨寻常事,</p><p class="ql-block">一片淸凉送世界。</p><p class="ql-block">当年香火鼎盛处,</p><p class="ql-block">如今灰烬落尘埃。</p><p class="ql-block">我因梦里见寥廓,</p><p class="ql-block">满耳清歌到瑶台。</p><p class="ql-block"> 分乡实在是一块好福地。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物丰地阔,而且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 在古老的传说中,充满了神秘色彩,给人以太多的遐思妙想,生出无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历史上分乡有个三台观,是道教的盛地。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祖父讲过分乡的轶闻趣事,其中就有关于三台观方面的故事。他说:“当年他小的时候,因不慎染上了天花,高烧不退;早冷晚热,一连数月。家里又没什么钱去请郎中治病,只好硬抗。眼看一天天病危,十分危险。我的祖太爷就按照民间传统习惯,把他许愿给三台观,寄命于此,希望太上老君垂怜,赐福消灾,续命下来。遂化名为道人。说来真是奇怪得很,不知是抗病毒时间久了,自身有了免疫力,还是太上老君法力无边,他的病竟然不治而癒。于是后来呢,长到十二岁以后,就随父母一起到三台观去还愿上香,叩头拜祖。那真是一块福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不仅游客盛众,往来如梭;而且求神拜祖,香火旺盛,好玩得很啊!”他的话,像一块磁铁,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p><p class="ql-block"> 听完祖父的传言故事,当时,就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很想去亲自去看看这个道观,究竟是怎样的神仙妙境。可是,由于此观离我住家一去一来足有二十多里远。当时我还小,加之父母、祖父也忙于农活,根本不可能只身一人去三台观看祖师爷,观神仙妙境的。再后来,我虽大一些了,但又要上学读书。先是小学,然后是中学,继而又到外地读师范,上大学。再后来,大学一毕业又忙于参加工作,要成家立业,直到工作退休。于是,悠悠几十年,竟一晃而过,到三台观去遊玩看风景的事,竟成了心中未了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圆了我多年的心里情结。这是今年的七月一天,我因受聘参加分乡场写志书的工作。因为要写到关于社区文化事业历史发展这一章,难免涉及到关于宗教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物古迹的内容。作为一个古老的分乡镇,社区内自然文物还真是不少。</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分乡场一带,不仅集市兴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来人往,一片繁华;而且民间文化、乡俗习惯,也繁衍昌盛。不但儒教私学官学盛行,而且宗教信仰也独具特色。社区内的寺观庙宇,遍布林立。什么龙兴寺丶太阳庙,财神庙,李王庙,普咸寺等等,佛教的晨钟暮鼓,诵经礼佛,已是此起彼落。而道教的打坐念咒,降妖除魔,求神赐福,也云烟缭绕,香火鼎盛。东南方向的三台观,更是道家的名观,独占一角,与分乡场社区的所有寺观庙宇都遥相对应。一东一西,楼堂馆舍,亭台轩榭;画梁雕栋,风景绮丽,极具特色,都相互辉映,因此成为当地一大奇观。因此,在历史上,不管你来自哪个地方,也不管你来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在分乡一落足停步,打尖住店,都少不得到这些地方去,逛逛集市,坐坐木桥。或是去爬爬山头,看看风景,观观热闹,赏赏美景。因为这些地方实在有太多太大的诱惑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和几位同行一大早就乘车向东南而去。因为要到三台观,要走十多里地,而且天气还挺炎热,又要爬山,所以,也顾不得沿途的山路盘旋逶迤,也无暇顾及沿途风景的美丽。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三台观去,登山观景,分享大自然美丽,一了多年的心结。</p><p class="ql-block"> 为早一点见到三台观的真容,于是,我们乘车快速穿越了南北交通要道的分乡街道,也经过分乡小学旁边不远的“马颈坎”交通咽喉,走过了历史上分乡当地有名的俠客王达仔曾居住的豪宅之家“王家老屋”,便放下车子,开始了步行。先是登上了当年抗日战争时期阻击日军侵犯分乡的战略要地“豹儿岭”,然后,我们就又马不停蹄,一路继续东上了。一小时后,我们经过攀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心慕已久的三台山,看到历史上驰名已久的的三台观。于是,一切的美景便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三台观旧址处,首先见到的正东南方前面,尽是高山峭壁,顶天立地。山上,佳木葱茏;林中,百鸟鸣唱。南北方向,也全是苍松翠柏,浓荫匝地;一片香气缭绕,好一个风景宜人,仙气飘飘的一世外桃源,真是难得人间仙境福。“这不是当年三台观的楼阁旧址吗”?“这不是当年三台观建造亭舍时用的红砖绿瓦吗”?“这不是三台观楼旁边的放生养鱼池吗”?“这不是那块躺卧在地上赫赫有名丶曾记载三国时期吴蜀夷陵战事的碑石吗”?一个个旧址的遗物发现,让我们都感到一切是那么地神奇而新鲜。尤其看到碑石正面的文字是:“功德碑”三个鎏金大字,(阳文)上面刻写着首人和捐款人及数额,然后书写:万古流芳”四字;而背面(阴文)写着:“福禄寿碑”和捐款人,时间落款为:清道光二年吉旦立(1822年)。当我们见这些时,我们不时惊呼着,欢呼着,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此时,一阵山风频频地吹來,一缕一缕的云烟,也似有若无地像银纱般地在我们眼前不时晃来飘去。于是我们便开始迷离起来,仿佛走进了昔日三台观香火鼎盛的日子里。只见三台观便出现了当年的胜境:红砖绿瓦,亭台轩榭,楼馆美池,依然是那么风景秀丽,格外迷人。</p><p class="ql-block"> 再推门进去,只见大殿内,端坐着道家太上老君,竟然是那么神态庄严,慈眉善目,一派仙风道骨,瑞气飘飘。祖师右手执拂尘,左手拿经卷。在仙座的下方,是一个八卦炼丹炉,也青烟缕缕,正在焚烧炼丹。两边的道童呢,也似乎正在拱手作揖,洗耳恭听,念经悟道,一片虔诚。使人不由得想起人们曾传言过的故事来:</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很遥远的时候,盘古大帝开天劈地后,受天地之灵气浸染,孕育了天、地、人“三君”。于是世间便出现了天帝昊天,鸿均老祖,还有阎罗“三圣”。昊天管天上诸仙众神;鸿均管人间诸事。他门下收留了三个徒儿:一是大徒弟阐教方面的“道教”(或人教)始祖,“上清太上老君”一老子;二徒弟也是阐教方面的“释家”鼻祖一元始天尊;三徒弟呢,就是“截教”创始人“通天老祖”(又称上清灵宝天尊)。于是三教并立,各走奚径,都学得一身无上绝艺。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修成仙风道骨,法力无边,主张淸静无为,入圣超凡;释家鼻祖元始天尊,也是出神入化,宅心仁厚,仙气飘飘,佛法无穷。自然他主张因果循环,养性修德,远离红尘,一心向善,早离苦海。唯有截教通天老祖,虽跟师傅鸿均老祖,修成正果,肉身成圣,本事不小,自称法力通天。但为人却心狠手辣,偏激狂妄,不计后果。且又沽名钓誉,利禄熏心,爱慕虚荣;不分善恶美丑,不行正道,剑走偏锋,成为万恶之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封神演义中神魔大战,这就不再说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受天地之气的孕育,也受日月星辰的浸染和金木水火土五气的熏陶,人间便又出现"三皇”:这就是传闻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还有神农。他们为人类繁衍昌盛,立下了万载功业。但是,由于三教的传袭,也孕育人间中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于是世上便出现了良禽猛兽,鲜花毒草,导致阴阳失调,是非不分,黑白混淆,良莠不齐的众生万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是出现了各种宗教的教化和人们对信仰的选择与追求。所以,儒与道,道与佛,佛与法,三教九流,便代代传承下来,这便是道与佛的产生由来。</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分乡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受上天的恩赐安排,这里山川秀丽,天朗气清;鲜花遍地,且人杰地灵,又远离世俗,正是修禅悟道,难得的福源之地。所以,各种宗教的教化,各种信仰的追求,都汇集到了这里来,每个传经送道的玄学家们,也来这里挽草为业,结庐修舍,讲经说法;并募捐修楼,选址造阁,弘扬道义。于是,各种学说主张,便在这里兼容并蓄,相互交流。这就出现了后来的分乡寺观庙宇,遍布各地,十分奇葩的现象。而三台观呢,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独树一帜,高名远扬,名闻遐迩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地方志中记载当年三台观的几段文字来。据《东湖县志》记载:“三台观在普溪铺,去城七十里,其峰峦次第有三,故名三台。上有观,建于顺治初年。乾隆四年复修。有碑。”这一段文字把三台观的名称由来和座落位置,以及修建时间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下来,方志又记载道:“三台观在普溪铺,顺治初重修。乾隆戊午年邑人王言惠有记,其略曰:郡北六十余里有山焉,磅礴而隆起。相结为三国关吕对马处,于传亦无考。实吾郡众山之宗,山半有峰翼,然端负翠屏,俯临众壑,体具全山之胜,上有庙,曰:三台。昔先君子居乡,偕里人增修而式之莫或废也。”这里,把三台周围地势高耸,群峰而立,可凭观而望,全是佳木葱茏,层峦叠嶂,千山万壑,一览无遗。不仅如此,另一段文字,还这样写道:“三台山观,观在三台山之巅,道士吉复林者,自远而来,耽其幽胜欲养真于此,出橐装得二百缗,更募土人得金四百,相与增葺之,俯挹群峰,高凌尘表,壮丽淸虚,至者不啻,蹑蓬阆陟方壶也。”这一段文字则更是把三台当初的修建过程和动机更是讲得一清二楚。原来是“欲养真予此”,把“出橐装得二百缗”(棉纱布匹)和“募士人得金四百金”而逐渐“增葺之”,其原因是这里可“俯挹群峰,高凌尘表,壮丽清虚,至者不啻,蹑蓬阆陟方壶也。”如此佳境胜地,简直超凡脱俗,胜似蓬莱方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在这里,正是全镇最高处。可坐东南而面向西北。站在这里,登高望远,全镇所有山川河流,寺观庙宇,田园庄稼,交通道路,来往游人,朝云暮日,可尽收眼底。何况这里,既远离硝烟,又少闻尘俗,远可观,退可守。与分乡场周边山脉上的太阳山庙丶普镜寺财神庙丶福兴寺庙,还有普咸寺等仙境遥相对望,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世外桃源呢。</p><p class="ql-block"> 还有,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因为这个道观占地面积很大,有200一300方丈,周围庙田有30一40庙。平时租种庙上课田有好几十人,每年收入自然不小。且仅有常住道人1人,忙时也有往来道人来此挂单云游,讲经说道,加上来此跟祖师上香还愿的香客们也络绎不绝,真是盛极一时。尤其是每年的3一4月份,山下乡民正是缺吃少穿,田里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山大山(即三台观另一称呼)庙就大开山门,做善事,积功德,请人开仓放粮,施粥给水。于是远近的山民便蜂拥而至,来此借粮的,喝粥饮水的,上香叩头的,许愿求神的,简直是人山人海。到了秋后年底,等粮食收割以后呢,大批大批的山民,也就来还粮上山了。还有那些善男信女们,来此上香还愿的,求神降妖除魔治病的,以及来此修善积功德的人,也更是川流不息,往来不绝。可想而知,当年这里是多么繁华!如此妙境,使人不由得想到唐代诗佛王维写的《终南别业》诗句:“中岁彼好道,晚家南山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我终于理解了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人士出家修行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欲知下文,请看续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