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益顺

<p class="ql-block">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从此不再需要陪伴孩子写作业到深夜,每天有空余时间让孩子们做其他活动或者参加体育锻炼。有人把“双减”简单理解为减轻学生写作业的压力,减轻家长们支付孩子报读补习班的经济负担,认为补习的实质就是刷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到各个正规的补习机构去调查,发现从周一至周五,小学年级的补习班依然火爆,所不同的是周末禁止开补习班。</p><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到家长、学生当中去了解,就会发现,各个阶段上补习班的作用与功能各不相同。小学阶段的补习,最有效的就是刷题,大量刷题能够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小学生从刷题的训练中熟悉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习成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培养出自觉性和主动性,刷题可以帮助小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信、勤奋的学习状态。</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中阶段,“刷题”不再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如何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刷题。</p><p class="ql-block">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独力完成作业,有些人找补习老师是为了节省时间以便提升学习效率。因为学校的老师一个人要辅导四五十个学生,常常应接不暇。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在等候着老师的辅导。因为作业太多,有些学生觉得在等候中无法聚精会神做作业,从而降低了效率,阻碍了各科作业的完成进度,迫不得以需要找校外的补习老师来辅导功课。</p><p class="ql-block"> 可以确定的是,“刷题”是各个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只是“刷题”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小学生几乎可以通过刷题来提高学习成绩。而初中生却不能,简单、重复的刷题只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刻板化,对补习老师产生依赖性。我认识一位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既给孩子报补习班,又给孩子请家教,完全不顾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让孩子没日没夜地机械性地刷题,结果孩子的成绩一路下滑,一直跌到了倒数几位。</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中阶段,“刷题”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光有熟练度是不够的,还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觉察力,深度的分析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运用学习技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不管那个阶段,“刷题”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份量,是不可忽视的学习任务。如果有人认为“双减”就是为了减“刷题”,那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试问,有哪些被认为极具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平时无须刻苦训练,一上比赛场就能轻松夺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都需要历经长年累月地刻苦磨练,挥洒无数汗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北京冬奥冠军谷爱凌也说过,天赋只是给了她热爱滑雪运动的动力,而成功非反复地刻苦训练不可!心理学家安德斯•艾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经过多年的访问、观察以及实验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人仅凭天赋就能获得成功,成功的奥秘来自于“刻意的反复练习”。这是一种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刻意练习。那些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天赋异禀的人,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每个人的内在潜力和天赋都一样,只要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导师、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刻意的反复训练,别人有的能力,你也可以拥有。天赋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天赋是可以开发的,只是有些人开发得早、开发得及时,而有些人开发得迟,更有很多人错过了开发的重要时间窗口。这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人早就发现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皆可成佛!”古人实现成功的途径就是相信“天道酬勤”!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具体、更详细、更具有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 如果心理研究的成果是可信的,现实生活中就必然有相应的事例可以作为验证。我用多年来的跟踪观察、访谈与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试举一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A同学和B同学是同一年级的初中生,A同学在省城上学,B同学上的是乡镇中学,但他们的课材内容相同,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都差不多。A同学的数学成绩属于中游水平,B同学是学校里的数学尖子生。两人除了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之外,平时完成数学作业时,B同学每次只需花二十分钟左右,而A同学仅思考一道题就至少要花二十分钟才能找到一丝解题线索。对A同学来说,每次做数学题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但A同学的文科成绩突出,所以他们的中考成绩相近。最终A同学考上了省城某中学高中部(市排名二十左右)。B同学上了镇里唯一的公办高级中学,从招生录取分数线来看,比省城里最差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还要低。上了高中之后,B同学的数学成绩保持优秀的水平,学校布置的作业没什么难度,以致于要自己找一些习题做,但较少有难度的挑战。A同学的老师常常布置一些有难度挑战的作业,加上有补习老师的辅导,A同学慢慢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用来刷熟练度的题目缺乏难度,且又容易使人沉浸在学习的舒适区里,从而产生虚假的成就感。必须要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增加刷题难度,每次训练都务求不太舒服,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真正地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他多次体验到,越艰难,带给他的成就感和喜悦更大。最终在高考中,A同学的数学成绩终于超越了B同学。A同学胜在于有导师的指导以及刻意的训练,而B同学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既没有导师的辅导,也无法进行刻意的练习。最终A同学考上了985的大学,B同学考上了双一流大学。</p><p class="ql-block"> 单靠一个例子,还不够有说服力。有效的理论在于它可以被无数的事实所印证。同样以A同学为例,与他高二年级的同班同学C——C同学天资聪颖,胸怀豁达,充满自信,他坚信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他做不了的事情。C同学的成绩一直都排在年级的20至30名之间,且较稳定。而A同学一开始只处在年级50名以后。A同学学习很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C同学却很轻松,周末从不写作业,他习惯了学习的事情必须留在学校里完成。</p><p class="ql-block"> A同学平时还积极参与处理班务,热心集体活动,乐于助人,因此深得同学们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赞赏。班主任对他的学习与人生寄以厚望,经常给予他鼓励,而他的学习成绩也在进步当中。每一次,当A同学取得进步时,班主任都会找他聊天,与他一起分析学习情况。最终,班主任认为凭A同学的实力,完全可以冲上年级前5名,唯一的不足就是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在班主任的不断加持下,A同学慢慢变得自信开朗,求知欲越来越旺盛,觉得读书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于是,一个教育界的奇迹再次在A同学身上应验——罗森塔尔效应——A同学如班主任所希望的那样,像一匹黑马般地奔驰,在高三下学期一举冲进年级前5名,并把势头一直保持到高考。</p><p class="ql-block"> 当A同学的成绩一路高歌猛进时,对C同学也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尤其是A同学的排名超过了C同学时,C同学奋起直追,可惜那时离高考不足两个月,C同学虽然卯足了劲,但已经冲不进前10。这再次说明,成功不是仅靠天赋,还须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同时,拥有的好的导师,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A同学的故事印证了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是值得信赖的,是可以应用并值得推广的。</p> <p class="ql-block">  同时,A同学在此过程中,还自己总结出来一种开放性、成长性的思维模式。他学会了辩证思维,能够打破陋习常规的束缚,不贪恋舒适与惬意,懂得“人间正道是沧桑”。他能够坦然接纳失败和挫折,尽管失败的滋味并不好受。失败或挫折于他而言,只是努力的投入不够,所以他更关注投入努力的过程。他明白,相对于环境和运气的不确定性,努力是唯一可以由自己牢牢把握住的因素。因此,只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刻意练习,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在成长式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刷题”就升华为“刻意的反复练习”。“刷题”不再是使人变成“考试机器”的标签,而是一种基本功,是一种在竞争性考核中的致胜手段。</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迫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中美贸易战,本质上也是一场人类的内卷,只是中国以一种开放性、成长性的思维来看待竞争,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美国却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封闭,他们已经掉进了零和游戏的陷阱里歇斯底里地挣扎着。因此,“双减”政策更多在于引导人们看清形势,认识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灵魂,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来武装自己。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竞争中始终保持开放的成长性思维。人生就像是在不断地刷题,繁杂又重复的工作以及生存的压力将我们调教成为顺从者以及某种意义的寄生者,有些人麻木了,但仍有人不甘平庸,不愿在心理舒适区中继续沉沦下去,誓要突破思想的束缚和世俗的偏见,力争做一个有灵魂的“刷题”人,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中,不负韶华,刻意练习,为实现人生的理想而奋斗终身。值此“双减”政策出台一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天下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2021.2重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2017.9重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3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2021.1重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美)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著;王正林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2021.4重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5,《终身成长》/(美)卡罗尔•德韦克著;楚祎楠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1(2021.7重印)</span></p>

同学

刷题

刻意

补习

作业

天赋

学习

练习

双减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