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触摸嘉兴的脉搏——史前时期的嘉兴

<p class="ql-block">嘉兴博物馆始于1958年,原馆位于市区勤俭路禾兴路口,后迁建南湖区海盐塘路,并于2003年10月对外开放。现馆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09年5月,嘉兴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嘉兴博物馆的外观为船形设计,分为南北两个馆区,重点应该关注南馆。南馆中主要包含了两个常设的展厅- 禾兴之源——史前时期的嘉兴和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两个展厅各有特色,都值得慢慢去逛。这里有嘉兴历史的积淀、现实的辉煌、未来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水池中雕塑,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朱碧山的“龙槎杯”为原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是一个足有三层楼高的真如塔。</p> <p class="ql-block">这件兽面形陶器耳发现于嘉兴马家浜遗址</p> <p class="ql-block">禾兴之源——史前时期嘉兴</p> <p class="ql-block"> 环太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历了崧泽文化,大约在距今5300年进入良渚文化,并成为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展区以马家浜、崧泽、良渚三大文化为主线,通过生活场景、房屋遗迹和墓葬复原等方式,采用投影、动漫视频等技术手段,安排布局,组合了文物、图片、造型艺术和信息装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处钱塘江与太湖之间的嘉兴,它的历史与环太湖流域的整体历史融为一体。它的文明痕迹被清晰刻划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沉积的土层中,诉说着嘉兴自人类生活以来,直到走进文明的史前往事。</p> <p class="ql-block">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对嘉兴史前生活的认识是从马家浜文化开始的,马家浜文化揭开了嘉兴绵延不断历史的最初一页。</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以1959年发掘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开启了环太湖流域的文明进程,它与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自成发展系列,是“江南文化之源”。表明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特征:距今 7000 年前,嘉兴地区是一片滨海的沼泽平原,湖泊河汊星罗棋布,林木稀疏,灌丛密接,水草丰盛。林间和沼泽湿地栖息着大象、梅花鹿、麋鹿、水牛、野猪、獐和貉及禽鸟等,河湖港汊中生活着龟、鱼等各种水生动物;梅核、菱角、葫芦子、核桃、橡子等多种植物且以草本花粉为主,其中水生植物花粉占优势;马家浜先民依然处在“采集狩猎”时代,但是已经远离茹毛饮血,已经开启了“饭稻羹鱼”的江南水乡传统饮食方式。</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旅。马家浜先民生前群居氏族村落,死后葬入公共墓地,开始出现玉的陪葬。他们为新生命的诞生祈福,也为走尽生命历程的死者祈祷,演绎着生命永恒的主题。遗址中以俯身葬为主的葬式习俗,凝聚着先人的思想和信仰。</p> <p class="ql-block">距今6000~5300年由马家浜文化时期发展至崧泽文化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崧泽文化是以1961年发掘的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而命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蓬勃发展和融汇交流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嘉兴是崧泽文化重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崧泽文化时期,环境与社会生活都缓慢地积累着变化。海平面的下降使得大片的陆地显出,稻作农业生产发展加快,人类的定居生活有所发展。人们群聚定居,群体劳作,过着艰辛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房屋有了更多的类型,一些建筑通过相连的基槽出现了空间的组合,还出现了面积较大的公共建筑;墓葬也散布分成对应的几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部分墓葬规格较高,随葬有玉钺、玉璜、玉玦等玉器。墓葬差异明显,社会分化已成多级之势。祭台和祭器的出现,使祭祀开始走向完备与规范化。玉礼器的出现,表明礼制初露端倪。</p> <p class="ql-block">美术之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崧泽先民创作出众多令人惊叹的艺术杰作。各种模仿自然、象征生活的造型,优美的纹饰和流线形态,显露出当时社会信仰与艺术自由的多元化,寄托着先民的审美情趣和享受生活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时期,已开始了轮制陶器,器型更加规整。各种陶器仍以素面为主,还出现了彩绘。器物多以灰陶为主,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p> <p class="ql-block">玉器的社会功能在崧泽文化时期日渐加强,佩玉成为明显的身份标记,玉器生产、加工技术日益提高。</p> <p class="ql-block">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华大地出现了众多文明气象,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一个杰出代表。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同。良渚文化以1936年发掘的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已进入“古国”阶段。距今5300~4300年距今5300年时,嘉兴进入到辉煌的良渚文化时期。与整个良渚文化发展同步的嘉兴,因毗邻良渚文化的该心区,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现已发现约260余处),高等级墓地贯穿始终,成为良渚文化的次中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嘉兴地处太湖的碟形洼地,为解决因沼泽稻作生产和适宜的居住环境的矛盾,良渚文化时期的许多聚落都建在人工垒筑或堆积的土墩上。它们在聚落布局中通常占据中心位置,墩上营建房屋,其他水井、墓葬等遗迹都围绕或依托于这个中心分布。</p> <p class="ql-block">稻米之路。犁耕等生产技术的趋于成熟,石刀(耘田器)、石镰等生产工具广泛使用,可以配套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良渚文化的繁荣昌盛和跨入文明社会奠定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的陶器,轮制较普遍,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胎质细腻,造型规整,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而且光泽度好,器类多样,用途分明,成为风格独特的陶器品类。</p> <p class="ql-block">良渚先民对玉的钟情与崇拜极大地激发其制造与使用玉器的热情,玉器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多,主题纹样繁缛、精美,制玉技术与工艺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同时,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应运而生,由此社会分层等级制度日趋显现。</p> <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在良渚文化时期变得更加普及和制度化,并由墓祭发展出专门的祭祀场所——祭台。祀神所用的玉礼器,因作为通天礼神的法器而得以神化,自身也成为神的物化形态和神权、军事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成为墓葬等级划分的标尺。良渚文化高级别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许多器件上还琢刻有神人兽面纹。这些玉器在形制、纹饰及随葬方式上凸显了墓主人尊贵的地位与显赫的威仪,体现了良渚社会鲜明的等级特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嘉兴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神奇的文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沉积的土层中,诉说着嘉兴自人类生活以来,直到走进文明的史前往事。</p> <p class="ql-block">上楼去寻找“历史时期的嘉兴”。(见《走进博物馆,触摸嘉兴脉搏——历史时期的嘉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