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考生的祈福圣地——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

灰太郎穷游

四川梓潼,隶属绵阳市,距绵阳60公里。梓潼建县已有2300多年,位于蜀道翠云廊的南端,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享有“蜀道明珠”之美誉。 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 例如:汉阙,这种汉代的纪念性建筑,中国尚存有24座,而梓潼的汉阙就占了其中的六分之一。 梓潼的文昌文化,则是中国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七曲山大庙就说明了这一点。 很早以前在当地,就有个说法,为学业来到七曲山大庙祈求特别灵验,而且已经有很多人来这里烧香之后,实现了金榜题名的梦想。 七曲山是文昌帝君(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张亚子的发祥地(又称“帝乡”)。张亚子,古代晋朝人(1600多年前),他出生在四川凉山的越西县,后来举家迁到梓潼县的七曲山。他一生行善,深受百姓推崇,死后被百姓奉为梓潼神,供在了七曲山。 此后的1000多年间,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推动下,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共有九个帝王给张亚子加封过,从而让这位普通的梓潼神与古老的星宿神——文昌星神合二为一,由一个地方小神,转变成专司功名、文运、利禄的天下共祀大神。 七曲山大庙建筑群是文昌庙和关帝庙的总称,道教全真派的圣地,其古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来到七曲山大庙风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门口有一对狻猊(龙的八子)且气势恢弘的三层楼阁,这就是誉为西蜀名楼的正门“魁星楼”。该楼始建于明代,雍正十年(1732)重建,由 48根通天大木柱托起,通高 33.15米,约合百尺,故又被称为“百尺楼”。楼的门楣上,悬挂有清朝书法家彭聚星手书的“帝乡”匾额。 魁星楼的一楼是穿堂,二楼则供奉着“文昌第一化身”,文昌帝君的一位随从——“魁星”。传说文昌帝掌管禄籍,随从魁星主管文章,而主管文章的魁星,正是用手中的那只笔,主宰着许多读书人的前途命运,正可谓“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 魁星的塑像高4米多,蓝面赤发、面目狰狞、赤身临空、右手高举朱笔、左手执“富贵花”。右脚直立鳌头,左腿朝后翘起,右膝盖上为方孔金钱,实际上就是“魁”的象形人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翘首金榜题名的学子们,进京或赴省城赶考,途径此地时都要拜一拜这位手持朱笔的神。直至现在,很多人在临考前也都要来这里拜祭一下,在魁星楼两侧通往文昌正殿的廊道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这些锦旗都是来这里祭拜魁星后金榜题名、或时来运转的香客们敬献的。</p> 穿过魁星楼,走上中间嵌有九龙石壁,两边栏杆刻有24孝故事,象征“二十四孝”的二十四级石阶,就来到大庙的中心殿堂——文昌正殿。 文昌正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始建于明代,雍正十年重建。文昌帝君不仅是忠孝仁义的典范,也是民间信奉的帝君,同时还是官运、文运、财运的佑护神。 殿内的文昌帝,神态安详、庄严肃穆、全身鎏金、头戴冠冕、身着九龙袍,看起来慈祥和善,两旁是八尊陪侍铁像,殿内的9尊空心铁像与桂香殿内的铁像,工艺精湛,均为“镇山之宝”。 大殿两旁的钟楼、鼓楼(聚奎亭、合璧亭),寓意着魁星聚集,所有的精华集中于此。这两个楼奇怪的是没有楼梯可上,且上面有钟无杵、有鼓可槌。 旁边的紫府洞天,进去别有一番风味,可以在里面静静地喝茶、品茗,感受文昌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殿后面的桂香殿,此殿始建于南宋,距今740余年,现存殿宇为明洪武初年恢复的,因殿前有南宋时所栽的四株古老(700年)丹桂而得名。殿内的四根粗大柱子都向不同方向倾斜3-5度,有良好的抗震作用。殿内的塑像是铁铸像,文昌两边分别矗立着捧印的天聋和持卷的地哑两位侍童,殿内还有清代的文昌传说壁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在魁星楼的南侧,有一座五瘟殿,里面供奉着五瘟使(五瘟神:总管中瘟的黄袍力士感威将军、春瘟的青袍力士显圣将军、夏瘟的红袍力士显应将军、秋瘟白袍力士感应将军和冬瘟的黑袍力士感成将军)。古时候人们认为,流行的疾病是五种瘟疫在作怪,为保佑人们不染瘟疫,隋文帝就封五方力士为将军,并立祠祀之,规定五月五日(端午节)为祭祀之日。后来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尊文昌为瘟祖,五瘟为瘟神。</p> 由此,就有了五瘟殿后面的瘟祖殿。瘟祖是文昌的化身,面目狰狞,手持如意,震慑五方瘟神。瘟祖殿最早建于明代,现在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该殿的特点是结构简练,式样别具一格,不用大檩大柱,而以小巧实用为主,装饰多用牡丹芍药点缀,使得整个殿堂精巧华丽、玲珑剔透。 五瘟殿南侧还有观音殿、启圣宫。 启圣宫,又叫圣父殿,是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张亚子父亲张隆祖,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张公。门前还有一棵梅花许愿树,树枝上挂满了一道道祈愿的红符,红符与周围的红墙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启圣宫,又叫圣父殿,是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张亚子父亲张隆祖,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张公。门前还有一棵梅花许愿树,树枝上挂满了一道道祈愿的红符,红符与周围的红墙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瘟祖殿南侧的白特殿和风洞楼,是七曲山大庙中较为特殊的建筑。白特殿供奉文昌帝君的坐骑“白特”,这个坐骑有着马耳、驴面、骡尾、牛蹄,全身色白,完全就是一个“四不像”。其实这是老百姓寄予的厚望:马耳寓意神速快如飞马,牛蹄寓意牛纯善宽厚,驴子和骡子寓意善于负重。 在“白特”塑像的后面石壁上,有一个深约二米的天然石洞,俗称风洞。由此而修建了风洞楼。风洞楼依崖而建,供奉着张献忠像,据说当年他路过七曲山时将文昌帝君尊为祖先,封此地为“太庙”。 继续前行,来这里祈福的学子,就要一鼓作气攀上鳌山山顶,体验一下 “独占鳌头”韵味。在鳌山之巅有一座殿宇,这就是天尊殿。天尊殿,其建造技艺备受著名建筑教育学家、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的推崇,因为该殿的檐椽前伸超过2米,却无檐檩支撑重量,其彩鸭嘴昂和梅花斗拱,压在柱子后面的梁枋之间,保持了平衡,真可谓稀世之作。另外殿前还有一个观象台,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的。 文昌正殿的北侧是关帝庙,它由皋门、拜殿、关圣殿组成,整座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关圣殿保留了明代的建筑特色,皋门、拜殿则为清代乾隆时所修。 关圣殿前有清代湖南提督杨芳撰书的“天大将军”匾额。殿内供奉着金脸关公像,之所以关公成为了金脸,是因为文昌殿中的文昌帝君是金身,为了使文武二圣相辅相成,就将关圣帝君金身塑金,让他成了金脸关公。 关帝庙旁有一座灵官楼,里面供奉红发红须、高举虎尾金鞭的王灵官。 穿过灵官楼就来到翠云廊,这里有七曲山大庙中唯一现存最早的古建筑盘陀殿,据说是文昌帝君诵经得道成仙之所。另外还有应梦仙台和雷神庙,以及一片曲径幽深的古柏林。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主体部分)和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这里的翠云廊,古柏森森,翠浪如云。 七曲山现有古柏两万多株,据专家鉴定,有3%是三国时期张飞栽种的张飞柏,被誉为“森林活化石”,“蜀道翡翠”。 古柏虽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枝繁叶茂。 这片自秦汉开始种植的柏树中,有秦始皇诏令补植的“皇柏”;有汉代拓宽驰道而植的汉柏;有张飞镇守阆中时植下的“张飞柏”;还有文昌帝亲手植下的“晋柏”(下图);以及明代“李公柏”、清代“潘家柏”等等。 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人称“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人们叫它“夫妻柏”。 漫步翠云廊,不仅能让人享受到柏树散发出来的芳香,使人倍感神清气爽,而且还能让人在氧吧中静静地体会“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觉。 在林中深处,有一座雷神庙。雷神是人类信仰最古老的神,是司命之神,他不仅能布雷行雨,赐福禳灾,而且还是惩罚坏人,主持正义之神。最早建于七曲山紫云岩的善板祠,就把张亚子作为雷神供奉。 游览完大庙,还可以来到旁边的“帝乡街”,品尝一下地道的梓潼美味小吃。 “梓潼三绝”:梓潼酥饼,梓潼片粉、镶碗。梓潼酥饼,又称“薄脆子”、其形如满月、色泽浅黄、酥纹细腻、香而薄脆,具有余味悠长、淡雅恬静等特点。 片粉,采用绿豆粉加以青菜汁制成,色绿质嫩,柔滑而富弹性,整洁而层次分明。食时配以麻辣酸调料、大蒜芥末等,吃起来麻辣冲香,嚼起来柔韧凉爽,不仅可以解饥除渴,还具有清热解毒,益气通脉的功效。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孔子是中国雅文化的代表,文昌则是中国俗文化的代表。畅游七曲山,不仅可以踏寻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足迹,体验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还可以行古柏翠云间,在绿色长廊生态遗存圈叹生命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