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立夏以来,持续一个多月的降雨困住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脚步,也淋湿了人们放飞的心情。上个周末正好放晴,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启了预约多次的侨乡村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距梅县区新县城只有12公里,这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村庄,是“轻奢户外亲子游”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的除了亲子主题的葡萄园采摘基地、火龙果采摘基地、天幕帐篷、细柚主题和田园草坪游戏等项目,它还是《李文古》《红色娘子军》《孝女彩金》等影视剧的拍摄基地。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依然保存着100多座清末民初兴建的客家古建筑,其中围龙屋就有30多座,最出名的“南华又庐”是目前客家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因此被誉为“天然的客家围屋民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先在梅县区新城人民广场集中,与在南口中学支教的曾老师会合,经过村口几百米后左转,我们直接把车停在“南华又庐”景区的停车场,顺着竹影婆娑下悬挂着的景区标志,往前走约50米就到了“南华又庐”正门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凑巧的是,当天值班做导游的是曾老师的学生家长,一个身材高挑、肤白貌美、柔声细语的湘妹子,也是“南华又庐”创建者的后裔媳妇。她带领我们仔细参观了每个角落,并详细介绍了“南华又庐”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华又庐”是现代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博士的故居,为著名侨胞潘祥初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房屋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占地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俗有“屋中屋”的称号。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屋后还有果园,全屋共有118间房。因创建人潘祥初的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拥有八厅八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厅九井”之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中西合璧、雕梁画栋的“南华又庐”,外观宏伟,除了右边正在修缮的花园和有些斑驳的墙壁外,其它基本完好,屋内公共区域的地板则基本换成了现代的水磨石,只有其中一堂的地板还保留着“红毛灰”的原样。因为今年春夏多雨,室内一些家具已霉迹斑斑,屋背后的果园也是杂草丛生,让我们不禁心生感慨:历经百余年风雨的侵袭,这些建筑瑰宝仍能完好保存至今,需要几代人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南华又庐”出来,我们沿着乡道漫步,继续搜寻其它风格各异的古围屋身影。“德馨堂”的双层围龙结构、“承德堂”的大方秀丽,“宝树堂”“兰馨堂”的古朴典雅,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钟灵琉秀的风水宝地。据介绍,在明清时期,一些生活艰难的村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丁满十六出洋”在村里几成风气,而发达后大多回乡建屋,“侨乡村”因此盛名远扬。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许多华侨成了人中豪杰, 如潘立斋、潘祥初、潘植我、潘昭我、潘光熙、潘汝瑶、潘铎元、潘君勉等一大批当地军界、政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的英才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广场的篮球场,我们偶遇了几个曾老师的学生,看着围着老师叽叽喳喳、青春洋溢的一张张笑脸,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抓拍,留下感动的瞬间,也留下对侨乡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老师说她非常喜欢侨乡村。从广州到南口中学支教一年来,她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来这里骑行或散步,村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风景秀丽、民风纯朴的侨乡村让她迷醉,丰富的客家人文底蕴更是润泽着她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色已黄昏,我们回望整个侨乡村,远山如黛,田园青绿,新旧民居相间其中,像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青黄的稻穗在晚风中轻摇,仿佛在吟诵着一首悠然的田园诗。</p> <p class="ql-block">后记:本文发表于20220628《梅州日报》旅游周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