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期间,我不仅入戏跟着剧中人物同喜同忧,更赞叹梁晓声典型化手法的高超。周家祖孙三代以及骆士宾等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做到了故事情节的真实和细节真实。李璐导演的高明,殷桃和雷佳音等演员的演技,让剧情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对剧中每个人的命运倍加关注,就是“六君子”那样最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故事,也让我为之动容。尤其是周家人的担当与正义,小人物秉昆纯洁的爱情与浓浓的亲情,克己为人的友情,都在悲欢离合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剧中每个人的性格与命运,既证明了个人命运依附于国家命运,也反映了个人努力拼搏对人生的影响。 剧中每个人物的成长轨迹,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都感动我鼓舞我。这部电视剧的教化作用和当年的《渴望》比肩,都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力,刺激观众的灵魂,我时常回望我们一家人走过的路, 寻找《人世间》平凡的父母和亲人,平凡的自己,回顾家庭和每个人的成长之路,路上有荆棘,有绊脚石,也有朋友相助,更有艰辛跋涉后的风景与 喜悦 , 真是好一幅“生命不可以承受之轻”的人生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家庭的《人世间》故事,汇成反射七彩光芒的河流 ,在生生不息地流淌,它时而曲折徐行,时而顺势疾行,它流淌着一家人对未来的憧憬,流淌着一家人风雨同舟的不懈追求,流淌着人世间的无言大爱,流淌到达理想彼岸的欣喜。充满生活考验那些故事,折射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我的拙文能囊括的,我仅仅采撷往事长河里的几朵浪花,感恩父母的引领,肯定吾辈的拼搏;也感恩成长历程的贵人,更感谢伟大的时代。</span></p> 养心智亦养口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人世间》的三个子女,当了机关干部和大学教授的,给父母增光,却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琐事,没有光宗耀祖的秉昆,满是温情地报答父母之恩 。在周家,似乎养口体和养心智相互对立,那是作者为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把不同类型人物典型化罢了, 现实中,养口体和养心智,在很多子女身上,不但不对立,反而是相辅相成的。我家五子女毕业工作后,都尽最大努力关心老人,尤其是二妹的求学求职,出嫁后千里之外对父母的体贴 , 都是养心智亦养口体的具体典型(我家的)。 她成长道路的曲折和艰辛, 总是让我为之感动……</span></p> 接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3月,妈妈跟着“进城”风,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换成了城里的国营企业干部,唯一目的是,改善五子女较小三个小孩子的学习环境 ,因为待到7月,我将师范毕业,弟弟高中毕业。三妹和四妹遂愿转入两个不同小学,二妹妹是要转入初中二年级的。在乡下劳苦功高的教师父母(可阅读《青出于蓝》),在城里的中学校长眼里大概就是 “乡巴佬”而已,这位倍受父母信任的校长,把从西部山区六中转来的二妹,安排在“慢班”, 论成绩,她进不了“快班”,进二等班还是“因材施教”的,因为她已经在初三读半年了, 怕成绩不好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降一级”,可是先父母一年进城的校长(也是父母小学同学),他料定我父母这对初来县城的夫妻,不知道中学的教学情况。 二妹妹在初二这半年,没有学到知识的快乐,也感受不到成长的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来也巧, 六七月份 又盛行“接班”风, 家家纷纷托人走关系,把孩子安排就业,保住这个“铁饭碗”!妈妈又左右为难了,她觉得二女儿考高中大学没有把握,那接班有个国营合同岗位,是否可以?一个不满十六周岁的孩子,“接班”当个工人,是否毁了她的前程?妈妈拿不准也怕落埋怨,还再三叫板:“接班你可别后悔啊,你要保证能考上高中,宁可浪费这个顶职名额”。一个刚刚读完初二的孩子,在人生十字路口,实在懵懂,她每次在大人征求意见之时,都是没有章程,最后,还是妈妈带着忐忑安排她“接班”,八月份,十五岁半的二妹, 没来得及迈进初三的门槛, 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棉织厂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五岁的孩子,进厂就得跟着工厂节奏作息,三班倒,上零点班最遭罪,尤其在冬季,一直熬到子夜不睡觉很难坚持,睡一觉又正是酣眠之时,对于这份苦,二妹从不提一个苦字。1982.12月,因为工厂有了不景气的种种兆头,父母只好再次托人,把二妹调到副食品公司兴华商店,做了售货员。|</span></p> 求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底,她一到副食商店,就赶上临近春节,售货还靠提秤杆子秤重呢,一天下来,比之前验布工作还辛苦。过年前后,全家人都休假,二妹只休息年三十的下午。这期间,她辛苦了,妈妈还真是省心多了,家里日常用品,基本是二妹下班带回来。没有自行车,单程三里多路 ,往返都是步行。如果这么艰苦,月月保证全额工资,也算安稳度日的。可是,市场搞活的个体经营,冲击了国营商店,效益不佳,她们加班店外经营,严冬里顶着寒风,乘坐手扶拖拉机,到农村赶集卖货,经常晚上加班开会,讨论经营模式和方法,有时我吃过晚饭去商店接她, 旁听经理的发言,才知道二妹又面临“不景气”的窘境。散会了,顶着星星,我们俩并列走着,脚步声无法赶跑她对前景的担忧,我只觉得爱莫能助,我们俩一路也不想说一句话,大概不点破的苦楚正积蓄一种力量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3月,商业系统有培训中专生的计划,招生对象是在职未婚青年,各单位高考落榜青年职工纷纷报名,二妹当然抓住机会,报名闯闯,可是经理坚决不同意,二妹以理力争,最后争得面红耳赤也没用。回家吃过晚饭,二妹把经过描述给妈妈爸爸,边说边不住地抹眼泪。我看她委屈的样子,心疼极了:“你在商店哭了吗?” “不能让他看见我哭!”我默默佩服二妹的坚强,想起一句话:小时候摔倒,看看周围有人,我就哭,长大了摔倒,看看周围有人,我赶紧爬起来。二妹妹不是接班时那个青涩稚嫩的孩子,尽管她不满十八周岁,可是她思想成熟了。妈妈问清情况,主张再去托人讲情,二妹说:“已经截止了,找人也晚了”。有谋略的妈妈不这么想:“死马当活马医,找人再不成就不后悔”。妈妈让二妹擦干眼泪,娘俩又去敲当官人家的大门。这个官虽然官比较大,但是对待我们家从来都很友好真诚,答应“明天问问情况”。母女回家后, 各种猜测的等待,时隔一天, “报上名了” 的消息,让全家人有了安慰,这也许是二妹迈进新课堂的良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商业系统补习班,在义县西街大车店租赁几间东厢房,有25人补习,除了二妹是初二的底子,都是一高二高的毕业生,能否通过三个月的拼搏,实现求学理想,实在不好判断。幸运的是,她化学基础最差,讲课的赵老师化学教学水平最高,政治老师是教育局长王正宝兼任,物理也是二高名师,数学老师一般般,语文老师两个都不理想。她是可教的孺子,三个月下来,化学吃透了,物理成绩也提高了,数学也进步了,政治更是有了学习方法,不靠死记硬背。语文是她之前基础较好的学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招生学校是《锦州商业职工全日制中专学校》,锦州地区700多人报名,义县25人报名,20人参加考试。去锦州考试那天,下着倾盆大雨,爸爸都直打怵,父女的雨衣作用简直微不足道,爸爸在雨中吃力地登着自行车,把二妹送进车站,二妹浑身湿漉漉地乘火车到锦州,再转公交车去考试……</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天考试结束后,其他同学都去锦州北湖公园游玩,只有妹妹没去玩,她觉得万一没考上,不好意思游玩,就及时返岗工作,等待发榜。当时是各县区的辅导学校派人去市里查分数,义县的人查分回来说,妹妹的成绩竟然是0分,而没参加考试的一位县委领导的女儿竟然“考了”440分!很显然,分数被“转移”了。查分的老师忿忿不平,悄声给妹妹出主意:这事一定要找,当事人不可以查分的规定本身就不合理,况且考的再差,那也不可能是0分啊!这回二妹觉悟了,回家再次把“异常”情况说给父母,爸爸赶紧带着妹妹去锦州市,我们知道,在义县不会有人告诉“移花接木”的真相,在市里找到当助教的亲戚,亲戚帮助我们找到原始考卷和分数,二妹不但考上了,而且在义县考上的六名里,排名第二,在锦州商校录取的四十人里,排名第十一。感谢贵人相助,有惊无险的升学啊!你为什么总是到处设关卡啊!</span></p> 返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9.1——1986.7月,在锦州商校的三年学习生活,遂了二妹的心愿,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打算盘,写阿拉伯字码,练习钢笔字,学习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实愉快。和同学们结下深厚友谊。圆满结束学习生活后,拿着全日制的毕业证书返回原单位,她是纯粹返岗了,工作性质丝毫不变。本县和县外的同学们,陆续走进办公室工作,或当统计,或当会计。二妹的副食商店解体了,她在副食品公司的盐业批发站,当包装工人。冬天仓库没有暖气,夏天仓库没有电扇。父母都是刚刚进城的“屯里人”, 商业系统没有朋友,看着人家工作一帆风顺,二妹只有坚持。 这工作八小时之外没压力,她成了妈妈的得力助手,姥姥住院,陪护姥姥,送饭,打水,取药,和护士沟通姥姥的病情;二姨父曾经得了急性肝炎,化验住院,还是妹妹跑前跑后(当时我的孩子小,弟弟在外地上学)二妹就是家里出力最多的了。1987年的春节,南京的老姨探亲,得知二妹的种种无奈,把她介绍给南京中建八局的一个搞财务工作的青年,经过一年多的恋爱,1988年底,二妹结婚调动,并且凭着中专文凭直接到财务科当会计。</b></p> 人尽其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南京的二妹, 环境陌生,又远离专业知识近两年半时间,可是她知道什么困难都是暂时的,有了学有所用的机会,必须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怀孕的妊娠反应只能忍受,多大的工作量也不拖不推,她把“业精于勤荒于嬉”为座右铭,她不断提升自己,在女儿十一个月的1991 年10月, 她获得专业技术比赛全公司第一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小有成就,爱人收入也比较高,妈妈去南京,她尽量多给妈妈钱。心强的妈妈,知道我经济拮据,她唯一的儿子结婚时没给像样的家具,于是把二妹给她的钱,公开让二女婿从广州带来黄金戒指和项链,分别给了我和弟媳妇,二妹只管孝顺老人,妈妈“共产”“均分”的做法,二妹不加干预,她只想让妈妈高兴,让妈妈满意。</span></p> <p class="ql-block">二妹单位年末汇演,她创作的快板和三句半</p> <p class="ql-block">二妹妹个人剪纸作品展览</p> <p class="ql-block">二妹妹的文学作品</p> 反哺之心 <p class="ql-block"> 1992年三妹妹也大学毕业了,家里经济状况明显宽裕,可是二妹妹从不少寄一次钱, 每次都是尽量 多 寄,尤其是三个妹妹都在外地后, 爸爸有时上午收一张汇款单,下午再来两张汇款单,爸爸同事总是羡慕:“你真牛,个个孩子不少寄”。其实,个个孩子心里清清楚楚,为了我们求学, 父母从农村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富人”,一下子变成了城里的“穷人”,父母吃的苦,是一般家庭的几倍。1994年义县发洪水,南京的二妹妹和其他在外地工作的,一个不少请假回家,待安排妥当后,他们才离开,父母在洪水的灾情后,享受了子女关爱,体验亲情的幸福。1998年再次洪水泛滥,二妹和三妹妹合力出钱,给父母买了楼房。正是父母的引领,二妹妹一直勤奋工作,1998年,她获得会计中级职称,同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于《南京青年》等刊物。她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从来不松懈,对亲人的呵护,从来不打折扣。2002年11月,爸爸的病情逐渐加重,当时弟弟腰脱,三妹在国外,小妹妹孩子小,二妹妹就请了20多天假,回家护理爸爸,直至月底工作必须处理,她才返回南京。2009年获得会计高级职称,工作岗位也从部门经理,升至财务总监。工作四十年后,2021年3月退休。本来计划我们旅游看风景,可是疫情做梗,只好放弃旅游计划; 她被一家收入颇丰的私企聘请当财务总监,业余生活就是以会员身份,活跃在《南京栖霞区作家协会》和《辽宁省作家协会》。</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养心智和养口体有时候是互相促进的,读书后有了收入较高的条件,首先就想给父母买什么好。一休假就千里迢迢看望父母,那年头买张卧铺得托人,往往是买到硬座也坚决回家。我们五个,从大向小排序,收入是渐次增高,他们都尽其所能报答父母之恩,我所以写二妹妹,就是唯独她求学之路坎坎坷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世间有喜有忧,有快乐有烦恼,醉人风景在远方 ,要到达理想彼岸,我们只有不畏艰难困苦,执着去追求。 在追求物质条件的同时, 更要追求精神生活 ,把握好得失的尺度,守住合理合法的收入,不做金钱的奴隶,更不做“浑水摸鱼”的机会主义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