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鲁迅《准风月谈·吃教》:“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文凭于我又何尝不是一块敲门砖呢?</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在外颠簸了整整十年后,我终于回家了,再次成为了北京人。没有搭上恢复高考的末班车,我直接进了工厂,在车间当了一名工艺员(如图:回到北京后进的第一家工厂,门口两侧的广告便是我参与设计的)。之后,娶妻生子,努力工作,小日子倒也自得其乐。直到八十年代初,以文凭取人之风渐起于青萍之末,我知道危机来了,再不奋起直追,自己很快就会落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想到了敲门砖,为了能继续混社会而不被淘汰,唯有淘换一张文凭。</p> <p class="ql-block">那时还没有文凭造假一说,那个本本大体还是干净的,想要拿文凭,必须付出辛苦。而我,考大学已是不可能了,上电大又怕受约束,想来想去,只有自学高考这条华山路了。好在北京的自学高考刚刚开始,应试的科目还不算太多,边工作边考试也自觉还能应付,唯一的问题,考什么专业呢?左右思量,不就是一块敲门砖吗?又不决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于是,就捡了一门自己还有些基础的中文专业上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择中文专业,主要是因为自己对古诗文有些偏爱,自学起来比数理化要容易些。何况,有了拿文凭的压力,还可以将平时零碎的中文知识稍稍系统化一些。</p><p class="ql-block">(图片:1979年版辞海,也是文哥后的第一版辞海,售价55元/套。)</p> <p class="ql-block">1983年夏,我正式踏上了“寻砖”之路。这条路到底有多难,需要走多长时间,我心里没有底,也没有过多考虑,我只知道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到底,我不能允许三十多岁的自己被社会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自学考试分春秋两个考季,应试科目由考生任意挑选。柿子专拣软的捏,凡事总得找个突破口。因为是仓促上阵,时间太紧,我只报了一门,那是我自认为最有把握的哲学,算是探路吧。</p> <p>考场设在京西海淀的八一中学,我住在京东的团结湖,两地间隔几十里。为了保险起见,考试的前两天,我借住在离考场不远的同学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哲学书。和所有的考生一样,临考前的心情非常紧张,直到进考场的前一分钟,我还在翻书本、背教条。</p><p><br></p><p>第一步走的很顺,76分的成绩让我自信满满。我有点不自量力了,第二年便决定大干快上。春秋两个考季,我各报考了四门功课,有的科目连书都没看就报了名。比如写作,不就是写篇文章嘛,没书也能混个60分,考卷发下来,傻了,一大堆问答题、判断题,见都没见过,自然大败而归。好在那时报考一门只要一块钱的报名费,即便没通过,也能先体验一把考场气氛,没什么损失。</p><p><br></p> <p>总体上说,我还算是个比较刻苦的人。为了挤出时间复习功课,我改骑车上下班为坐公交车,每天来回三个小时的路程就是我最好的背书时间。我把所有需要背记的内容制成小卡片,摞起来足足有二十几公分高,平时揣在兜里,有空就掏出来背几条。摇晃的公交车,排队时的等待都是我最理想的背书时间。</p><p><br></p><p>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报考的八门科目中,我拿到了六张单科合格证。</p><p><br></p> <p class="ql-block">自学高考确实锻炼人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这两门,光指定的教科书就有十本。除此外,你还必须阅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积淀自己的文学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现代汉语,对别人来说,应该是门很容易的课程,于我却不然。我上小学读的是注音字母,根本不会汉语拼音,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功夫自然也没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动力来自压力,这压力有时逼迫你不得不加倍努力。还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为例,传说第二年要拆分成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甚至还有传闻要拆分成三门,今年如果考不过去,以后就得费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精力。</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过也得过”的大限,我报了一个晚间业余辅导班,下了班便匆匆赶去听课,每每课业结束,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只有稀疏的星辰陪伴着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一年,我完成了其余科目的全部考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83年10月到1985年10月,我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自学高考的大专学业,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我很满足了。夫人问我:“是否还要继续拿本科文凭?”我摇了摇头,我不想再给自己增加压力,作为敲门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专文凭已经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应该感谢我的夫人,她承担了那两年的全部家务。记得考第一门哲学时,三岁的儿子高烧不退,夫人一个人抱着孩子,冒着瓢泼大雨连夜去了儿童医院。她没有给我打电话,只为让我安心考试。</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唯文凭的年代,我还要感谢一个人,他姓刘,是厂里的党委书记。1985年,我从西郊的工厂调到东郊的一家工厂,任厂党委宣传部代理部长,那时,我还有几门功课没有考完,文凭也还没拿到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厂党委要改选了,刘书记有意让我参选党委副书记,虽然我的能力已是有目共睹,但上级的要求很明确:新提拔的干部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文凭。这是一条不容商量的硬指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书记问我:“还有几门?什么时候考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秋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把握吗?”刘书记好像有点不放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我信心十足的回答,刘书记在上报材料的学历栏中大笔一挥,写上了“大专”两个字,我也顺利地被选为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图片:那天的党委选举现场)</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给刘书记丢脸,那两年,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协助刘书记将厂里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工厂数次被评为总公司和北京市的先进单位,《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杂志上也常见我们厂的消息,所有的材料都是我一手整理上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历问题上,我同样没有食言,秋天,我完成了中文专业的全部课程。两年后,《北京自学考试报》还特约我写了一篇体会文章。</p> <p class="ql-block">1986年元旦刚过,我收到一封信,北京自考委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毕业证书颁发仪式,这是何等礼遇啊!我这才知道,自己是北京市第一批领到毕业证书的自学高考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大会堂回来,按捺不住激动,提笔写了一首《江城子.自学毕业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少最张狂,【1】</p><p class="ql-block">闹学堂,</p><p class="ql-block">走他乡。</p><p class="ql-block">道业荒疏,【2】</p><p class="ql-block">虚度好时光。</p><p class="ql-block">行遍天南地北后,</p><p class="ql-block">徒感慨</p><p class="ql-block">漫悲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阴老去不彷徨,</p><p class="ql-block">苦萤窗,</p><p class="ql-block">费思量。</p><p class="ql-block">回首青春,</p><p class="ql-block">惟恐鬓成霜。</p><p class="ql-block">旰食宵衣了夙愿,【3】</p><p class="ql-block">请伴我,</p><p class="ql-block">醉千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特指1966年,学校停课,之后下乡</p><p class="ql-block">【2】道业: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p><p class="ql-block">【3旰食宵衣:天黑了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本意形容君王勤政,借用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