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云龙山北麓及山上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乾 隆 行 宫</p><p class="ql-block"> 乾隆行宫位于云龙山北麓,又名云龙山行宫,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当年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经过徐州,地方官为他在云龙山下营造了这座行宫。乾隆皇帝对这座行宫非常滿意,四次过徐,三次都住在此处。还亲笔题写了两付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可见当年行宫秀丽景色。行宫原来规模很大,北靠土山,南抵云龙山,西达现在的中山南路边,东至御桥。现在的行宫仅为行宫大殿本身及东侧碑园部分,1975年划为徐州市博物馆所属,紧挨着新建的徐州市博物馆。东侧的碑园为一组小桥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宫殿巍峨、翠竹掩映、曲径迴廊、墨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北门和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云龙山正门设于北麓山脚,门楼为花岗岩砌的仿明代牌坊式建能,高十米,三开间,中间门楣上为明万历十年年莫与齐手书"云龙山″三个石刻大字。</p> <p class="ql-block"> 现正进行中的云龙山隧道工程施工,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届时隧道上方将建一园林广场,将云龙山和乾隆行宫、市博物馆连为一体,也将云龙山景观向北延伸到户部山。</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据历史资料记载为明清时所建,原来有多座,多为节孝而立,缺乏详文记载。现仅存这一处。</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石刻</p><p class="ql-block"> 进北门沿石阶登山,路旁一侧的巨石上刻有云龙山三个大字,每字高一米,为明代万厉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书写。莫与齐是明朝进士,历任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副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分守徐州兵备道,在开凿弘济河时以身殉职,年不足40岁。</p> <p class="ql-block"> 利 济 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为方便登山行人休息而捐资兴建。亭后有一洞,据说通到乾隆行宫。</p> <p class="ql-block"> 抗 战 亭</p><p class="ql-block">六柱重檐的古亭,亭中石碑一通,三角形椎体,建于1947年,1995年重修。为"津浦铁路员工殉难碑″。一侧的碑文记载为:抗战爆发后,徐州铁路员工抢运战略物资,随军南撤转战粤汉湘桂,八年抗战共有一百八十六名津浦铁路员工为国殉,此碑即为纪念这些殉难员工所建。</p> <p class="ql-block"> 怀 古 亭</p><p class="ql-block"> 原名醉亭,建于民国初年,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饮酒聊天之处。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临云龙山,曾在此亭中小憩并对随行的地方领导作出了:"绿化荒山,把穷山变富山"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 张 山 人 故 居</p><p class="ql-block"> 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自幼饱读诗书,隐居于云龙山上,自号"云龙山人"。苏东坡任职徐州时因与其志趣相投,遂成好友,常率宾客僚属赴张山人居所饮酒吟诗作赋。张山人旧居原在黄茅岗处,公元1077年黄河决口水灌徐州,张山人旧居被水冲坏,遂在旧居东山顶处另建新居,亦无存。现在的张山人旧居在云龙书院南,以宋代农家小院风格而仿建的一处院落。</p> <p class="ql-block"> 饮 鹤 泉</p><p class="ql-block"> 饮鹤泉位于山顶处,原名石佛井,深约26米。据专家推测与北魏石佛系同一时间凿成,明朝嘉靖年间疏浚,因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明天启年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饮鹤泉井中之水为岩缝渗漏而来,水质甘美而闻名遐迩,也是全国罕见的因山顶岩洞而凿的石井,曾被毛泽东主席赞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 放 鹤 亭</p><p class="ql-block"> 为张天骥1078年所建。山人曾养两只仙鹤,每天在此放鹤,好友苏东坡于元丰元年曾写过一篇《放鹤亭记》,文中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描绘了山人放鹤的动人图景。亭匾原为乾隆御笔,后因被毁,现改为苏轼手迹。</p> <p class="ql-block"> 招 鹤 亭</p><p class="ql-block"> 招鹤亭位于饮鹤泉南,与放鹤亭相对,建在一块山石上。</p> <p class="ql-block"> 碑 廊</p><p class="ql-block"> 位于放鹤亭背后,原为三间僧房,1959年扩建为碑廊,将原来云龙山原有的碑碣共42方攘嵌于内,1998年重修维修。有名的是北间一块清咸丰年间的《重修放鹤亭记》碑和碑廊前面的天然崖石上刻有"大观"二字的大观碑,立于民国廿七年。</p> <p class="ql-block"> 谊 亭</p><p class="ql-block"> 谊亭己有百年历史,建此亭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的友谊之情。</p> <p class="ql-block"> 大 士 岩 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当时徐州知府姜焯在云龙山上修膳放鹤亭,挖土时发现一巨石状如观音,于是姜焯请来石匠让其仿照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石匠在雕凿中于石中部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恰巧处在雕像腰间,因此此雕像又被称为"玉带观音"。为了保护观音造像,当时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了一座由圆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道阁组成的院落,因门额上题有大士岩三字,后人遂称之为"大寺岩寺"。</p><p class="ql-block"> 大士岩寺的西山门处是一个很大的陡坡,共五十三级石阶,故又称五十三参。</p> <p class="ql-block"> 御 笔 亭</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行宫曾屡登云龙山,作诗题字,曾手书《放鹤亭记》碑文,碑又被称为双绝碑,可惜毁于文革时斯,如今亭在碑空,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 怡 然 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第二节山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龙山的第二节就是游览的尽头,往南无路可去,站在怡然亭上如同站在今天的观景台上一样有登临眺远之胜,志意深远之情。</p> <p class="ql-block"> 观 景 台</p><p class="ql-block"> 观景台坐落在第三节山顶,此峰海拔137.8米,俗称"南天门"。台高6米,占地1500平米,依山就势而建,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立于顶端远眺,西边的云龙湖,东南方的泰山,西北方向的城市建筑尽收眼底,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同 心 台</p><p class="ql-block"> 过了观景台,就到同心台。同心台由同心锁、同心柱、同心链三部分组成。据说当中的"同心锁″重达68公斤,上刻"心愿锁,锁定心愿到永远"十字。同心柱上刻有:"平安、连心、定情、财源、成材、长寿、同心、有情"等吉祥祝福语。</p> <p class="ql-block"> 云 龙 山 索 滑 道</p><p class="ql-block"> 索道全长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设十四个支架,三个站房。运行速度每秒1米,单线循环吊篮式。索道使景区三点连成一线,东有洞,西有湖,中有台,诸多景点相映成趣,乘坐其上,云龙山周围各处景点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滑道全长1000米,高差84·5米,宽3米,安全舒适又富于刺激,是年轻人的选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