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 从青春到白头 ——记电影史学者刘学

王世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逐梦 从青春走到白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电影学者刘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世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刘学,被长春光华学院尊为“电影艺术家、电影史学者”,在长春电影学院就读2年后又回到齐齐哈尔,在富拉尔基工作、生活了40年,退休后为了一项工作不知疲倦,因为这是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从青春韶华走到耄耋之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忆往昔 峥嵘岁月堪回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学1936年出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年,东北沦陷,民不聊生。他的家乡在</span>黑龙江省依安,父亲曾是哈尔滨宴宾楼的厨师,大伯是爱国青年学生,投身于赵尚志领导的抗日爱国运动,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的子弹伤到腿部。为了防止遭到“连坐”,全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奶奶、三叔、父亲先后离世。</p> <p class="ql-block">  1947年秋,我军一支部队在刘学的家乡整训,有着家仇国恨的刘学就来到了队伍里要求参军,首长看他聪明伶俐,安排他到部队文工队。第二年春,部队开赴前线,只有13岁的刘学到县政府通讯班当通讯员,后来做副县长谢万珍专职通讯员。1950年,战火燃到鸭绿江边,刘学再次要求参加志愿军去前线,正是因为年纪小,被安排到志愿军后方35病院(在黑龙江省依安县西大营)院部,给院政委和院长当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  一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慰问团来到医院慰问从前线负伤归来的志愿军战士,问战士们有什么要求。战士们说,刘学只有15岁,正是应该学习知识的年纪,希望地方能送刘学到学校学习。几经周折,刘学在省民政厅孙万铭的帮助下,1951年,来到位于齐齐哈尔北关的民政厅所属的黑龙江省儿童教养院,开始文化课学习。在小学到高中期间,他参加了齐齐哈尔市红领巾合唱团,还代表齐齐哈尔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少年夏令营活动,1959年调入齐齐哈尔市话剧团。1960年,长春电影学院来齐齐哈尔招生,考场设在工人文化宫,通过了艺考的刘学,成为长春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长春电影学院于1960年5月成立,是文化部和吉林省委批准成立由长影主办的,这是继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专科学校之后成立的后设立的第三所高等电影教育学府。学院领导是延安培养出来干部担任,依靠“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抗大办学精神,白手起家,潜心办学,长影国家级的老电影艺术家亲自教授专业课。学院下设电影导演系、文学系、摄影系、表演系、美术系,第一期招收学生近145人,刘学就是导演系的学生。当时他的考题是分析影片上影厂仲星火主演的《今天我休息》。他以影片中缺少矛质冲突,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运用误会手法,落入了喜剧惯用的手法,进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当时的主考官正是蓝馥馨,长春电影学院导演系常务主任,这是她亲自招生来的唯一一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刘学的舅舅——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  与电影结缘并不是偶然,童年时代的刘学,家境比较殷实,依安因烧锅生产的酒醇香而方圆百里都很有名,富甲一方,这个烧锅少爷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在依安建了一个电影院。刘学的舅舅、姨父经常带他看电影,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是有声电影《王老五》。1959年,还在齐齐哈尔上学时,他和同学们排演了话剧《火烧赵家楼》,他担任导演,作为纪念“五四”青年节40周年的汇报演出。他还组织同学们观摩讨论电影《渡江侦察记》。在刘学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电影梦。</p> <p class="ql-block">  在长春电影学院学习的日子里,刘学倍感师资力量的雄厚。长影导演吴天、王家乙、严恭、刘国权、翟强,电影剧作家林杉、摄影艺术大师吴印咸、演员浦克、电影作曲家娄彰后、全如玢等都曾利用创作和拍片的间隙为学员们上课,传授知识。</p> <p class="ql-block">刘学排演小品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经历了默片时期、有声片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培养出了许多导演。按照年代分,刘学这批学生应该算是我国科班的第三代导演。</p> <p class="ql-block">  正当刘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准备毕业后献身电影事业的时候,命运却出现了转折,让他的路偏离了电影方向。1962年7月,因国家经济困难,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停办长春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并入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表演系并入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话剧科表演系,导演系、摄影系和美术系因没有接收院校,只好继续留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改为舞台导演、人像新闻摄影和舞台美术设计学习班。一想到将来可能到地方戏剧团工作,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刘学选择了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继续学习,考的是电影学院,拿到的毕业证却是吉林师范大学,仿佛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p> <p class="ql-block">刘学参加建校劳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看红岸,工业基地国之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北三省物产丰富,广袤的黑土地适宜粮食种植加工,工业发展也形成产业规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从东北掠夺大量物产。1945年,日本投降,共产党指挥部队抢占东北三省,三大战役也是从东北的辽沈战役开始向中原和南方推进,可见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苏联等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东北三省落户,包括煤碳、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等方面的建设。富拉尔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为第一重型机械厂、北满钢厂的兴建而沸腾起来,许多产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分期分批地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援建工作,号称十万产业工人,富拉尔基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  刘学的妻子洪秀芝,1964年从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后,为了报效祖国,从辽宁省来到黑龙江省的富拉尔基,在刚刚投产的北满钢厂做了一名工程师。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物理特性被用于军事方面,如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洪秀芝就是研究稀土弹钢的,1988年6月,她研制的大口径药筒用S20Are钢获得国防专用国家级科学进步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到富拉尔基时,刘学夫妇住在筒子楼里,过着简朴而充实的日子,她为人谦和,低调,从不炫耀。她早出晚归,没有人知道她是工程师。分娩后在家“做月子”,邻居还以为她是来探望丈夫的农村媳妇呢。她吃苦耐劳,与北满钢厂荣辱与共,曾被命名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北满钢厂一直干到退休,职称是冶炼专业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的刘学在北满钢厂做教师。几十年里,也曾有去钢花文工团、钢厂闭路电视台工作的机会,几经考察后,刘学都觉得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导演梦,就婉言拒绝了。文革结束后,长影党委书记李莫愁(原长春电影学院常务院长)曾派人来调刘学重归电影导演队伍,妻子也支持,但妻子是北满钢厂的冶炼专家,单位不会轻易放人,刘学自然也不会选择聚少离多的人生路。他把电影情结隐藏在心中,将新的教学方法融进课堂,在三尺讲台上一直站到退休,是一名称职的高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夕阳美 退食说故再出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刘学退休了,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心中的电影梦非但未曾泯灭,反而越来越强。在一次同学聚会时,他发现大家心中都珍藏着在长春电影学院的一段记忆,于是,就萌发了编文著书的想法,他多方收集资料,呕心沥血主编了55万字的书《梦开始的地方——忆长春电影学院》一书,201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回忆性质的长春电影学院史料集。为了培养高级电影创作人才,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长春电影学院只招收了一批学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缩短高等教育战线”的方针政策下停办了,却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开创了“重启发、重实践、重教育”的全新的电影教育模式。当年的学生后来多数在长影、北影、八一厂、西影、农影、峨影及各地电视台从事创作及管理工作,也有从事新闻、文化教育工作,他们为电影、电视、戏剧、新闻、教育等其它文化领域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为了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保留下来,80岁高龄的刘学执笔主编《梦开始的地方》,把这段历史做了详实的记述,仅照片就有800余张,全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可读性强、有收藏价值的史料集,长影集团总经理李庆辉为此书作序。2016年7月16日《团结报》的第6版《文化周刊》刊登了中国电影史家陈墨的书评“青春电影梦值得铭记——评《梦开始的地方:忆长春电影学院》,说此书是一部史料集,旨在重建长春电影学院的历史记忆,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的一项空白。之后,刘学先后收到了长春光华学院、辽宁省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寄来的收藏证书。此书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对人才培养及科研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5月,刘学应国家电影局周副局长和艺术处陆处之邀进京汇报,并接受国家电影资料馆口述历史釆访,到国家电影博物館参加《梦开始的地方》和《历久弥深的电影梦》赠书光和盘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长影人的事业薪火相传,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领导找到刘学,希望《梦开始的地方》出增订版,刘学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多次奔赴长春,整理新材料。他的论著《长春电影学院概况》登载在2018年12月《中国电影历史博物馆》馆刊上。</p> <p class="ql-block">  在长春光华学院的感召和支持下,刘学协助拍摄了电影纪录片《历久弥深的电影梦》,还帮助筹建长春电影学院历史纪念馆。一本书,一部纪录片,一个长春电影学院历史纪念馆,长春电影学院消失在历史记忆中年代又重新鲜活起来,并以红色经典传承下去。长春电影学院虽然在历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却载入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光辉岁月,一阙长影发展历史中的华彩乐章,更是长影优秀集体一次厚积薄发的远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再聚首 拳拳学子共庆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20日,1960年—1962年期间在长春电影学院就读的10余位校友,从北京、沈阳、深圳和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等地奔赴长春,齐聚曾经长影,梦开始的地方。58年前,他们是风华正茂、奋发向上的追梦青年,58年后,他们功成名就,依然心系长影。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74岁,最大的83岁。这些古稀老人共叙同窗友情,抒发终生难忘的电影情怀。</p> <p class="ql-block">  刘学动情地说,我们当年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年华,由于长影的培养,我们才能服务于社会,才能为中国电影、电视、文化、教育等行业做出贡献。按照中国人传统说法,提前过生日叫‘暖寿’。2020年是长春电影学院成立60周年,我们有意把庆祝活动提前庆祝,用‘回家’的形式来纪念长春电影学院成立60周年,回家是我们一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主编《梦开始的地方》一书,刘学还参加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主编了《中国电影艺术家历史——王滨研究资料》。这些史料性的材料为后人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奋斗者的足迹。2017年6月21日,84岁高龄的他应邀再次来到长春光华学院,走进大学讲堂,在学术报告会上,他以《透视影视元素在创作中的融合——六十年筑梦历程观感》为题讲授专业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再耕耘 执着逐梦到白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刘学的妻子病逝。刘学从悲痛中走出来后,又投入到他未完成的工作中。2022年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刘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文字工作,纪念成名于上海、圆梦于延安、魂系长春的一个艺术家王滨。</p> <p class="ql-block">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创作出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1950年为了配合土改运动,中央电影局将电影《白毛女》搬上银幕。舞台歌剧版和电影版两部《白毛女》编剧导演都是王滨,那么,两部《白毛女》是怎么诞生的?六年间王滨是如何完成两部力作的?</p> <p class="ql-block">  李莫愁是鲁艺学员,在延安与王滨成婚,1947年,夫妻两来到东影工作,1960年48岁的王滨去世。刘学是李莫愁的学生,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80多岁的刘学仍然思维敏捷,查阅资料,对被时间掩埋的记忆进行追忆性文字整理。王滨是从山东老家走出的艺术家,2021年6月刘学协助山东潍坊电视台拍摄历史文献片《王滨传奇》。此片己获得山东省特别奖。刘学协助王滨女儿王丁菲整理出万余字的史料〈王滨与两部《白毛女》的诞生〉,刊登在2022-09《电影文学》期刊上。</p> <p class="ql-block">  刘学即将迎来米寿之年。他说,自己还能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关于电影文化的工作,也是他余生的光和热。他要把有价值的历史留给后人,让历史告诉未来。</p> <p class="ql-block">  考取了电影学院导演系,却没有拿到毕业证,导演出一部电影作品。在中学讲台执教三十年,却依然没有放弃电影梦。耄耋之年,却思维敏捷,老骥伏枥,用史料性文字追忆一个时代的光华。这是他一生的梦想,虽然已与导演无缘,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导演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梦人生呢。</p> <p class="ql-block">  笔者先后在医院和家里四次对刘老进行采访,他家中的藏书很多,《文汇月刊》从1980年创刊到1990年6月停刊的121期,厚厚的一摞,虽然已经泛黄,在刘学的讲述中,仍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闪着洛阳纸贵、风靡八十年代的光。</p> <p class="ql-block">  青春已不在,岁月催人老。如今,他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白发,发量稀少,需要戴着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无论他多么低调,多么淡泊名利,我们都不能忘记,在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年轮里,还有这样一个名字——刘学,与时代的风云一起刻进岁月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摄影 张鲁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