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2年6月2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东粮窝村,今属武清区崔黄口镇管辖,位于镇驻地以东5公里。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一书载,该村系成村于清乾隆年间,初名百草庄,因村中杨姓比较兴旺,其他姓氏认为羊会(杨)吃百草,对其他姓氏不利,遂合议将村名更为狼尔窝,取狼吃羊(杨)之意。后部分村民迁出另居,称西狼窝,此村遂称东狼窝。1984年因村名不雅,以取粮食丰收之意,更今名。</p><p class="ql-block"> 另据该书载,西粮窝(属大碱厂镇)成村于明中叶,村民系由东狼儿窝村迁来,与此对应,该村称“西狼尔窝”,因名称不雅于1984始更今名。按照上述说法,西粮窝成村于明中叶,东粮窝成村于清乾隆年间,西粮窝成村时间要早于东粮窝。因此,按正确逻辑理应是西粮窝的居民迁至东粮窝立村,而不可能是反过来。因此,地名志中有关东、西粮窝的记载显然是矛盾的,甚至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查清康熙十四年《武清县志》,在“乡镇”一节中,在周家务之后、筐儿港之前,有“郞儿窝”一名。依地理顺序判断,这个“郞儿窝”显然是指现在的西粮窝。但该志书中,并未出现第二个名为“郞儿窝”的地名。也就是说,东粮窝在康熙年间可能尚未形成。乾隆七年《武清县志》的记载与前部志书相同,而且也没有“百草庄”这个村名。一直到光绪年间,始见“东狼窝”之名。在光绪七年梓行的《武清县志》里,东狼窝被称为“东狼窝”,与之对应的是“西狼窝”(由“郞儿窝”更名)。这表明,如果康熙、乾隆年两部县志记载准确的话,东粮窝成村的时间应当在乾隆七年(1742)至光绪七年(1881)之间的这段时间。这一说法,可以在光绪七年编纂的《武清县城乡总册》一书中找到佐证。据该书载,东狼窝距城七十里,共有六十余户,旗粮地二十二顷,街道五条,井七口,庙宇二。也就是说,在光绪七年时,东粮窝村仅有六十余户人家,其村庄规模实在太小,说明这个村庄成立的时间不会太早。而且事实上,这个村庄很可能是由旗粮地的佃户定居成村。</p><p class="ql-block"> 进入民国后,东狼窝的名称未变,如1914年出版的《京兆武清县地图》上,其名称仍被标注为东狼窝。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狼”字之后,却增加了一个“儿”字,村名被称作“东狼儿窝”。如在1939年《武清县地图》上,东粮窝即被标注为“东狼儿窝”。有趣的是,在1948年9月《武清县全图》上,在今东粮窝的位置,竟然出现了“东狼儿窝”和“大狼儿窝”两个村名。这说明当时的东粮窝村,很可能已经被分成了两个自然村(因不同姓氏纠纷引起),但因为这两个自然村的居民的住宅始终相连,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被重新归并成一个行政村了。综合上述分析,东粮窝名称的演变过程还是很复杂的,其顺序为:东狼窝—东狼儿窝—大狼儿窝、东狼儿窝(并列)—东狼儿窝—东粮窝。</p><p class="ql-block"> 东粮窝虽然成村时间不长,但人口增长却十分迅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全村人口已达一千七百余人,是崔黄口镇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此外,东粮窝还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村庄。1952年修筑的筐儿港口新北堤、1987年修筑的“东粮窝引河”北段(东粮窝至四马营),均以东粮窝村为起点。这两大水利工程与村北面的青龙湾减河一起,奠定了东粮窝重要的水利枢纽地位,这在武清区数百个村庄中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村碑</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卫生室</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武邑等。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