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常的永嘉县

村居布衣

<h3>温州永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作为县名自至今巳有589(隋文帝开皇九年)年的历史。“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永嘉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林美为著称。40年前的永嘉,其实在人们的心中却是另有一种感受“穷山恶水,贫瘠荒沟,“走进永嘉山底、吃的野菜,配的瓢皮”。殊不知,永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材辈出,学派林立。而且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尚是工农红軍红十三军的驻地。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才能了解到永嘉不但风景优美,人材辈出,而且还是革命的圣地。今天气炎热,翻山越岭,忘饥渴,抗疲劳,但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意义重大,受益匪浅。以下转载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红十三军革命斗争史,共分为二篇,二个段落同时播出。因本人文化水平有限,若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于2022年6月26号。<br>  </h3> <h3>温州永嘉书院。</h3> <h3>温州永嘉书院<br>因永嘉派而闻名,因此,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以叶适等为代表的许多文人。<br>永加学派;又称“事功派,”、“利功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地区形成。<br>永加书院的学派,其背景以商道文化为根基,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现代书院。<br>该书院景区中,古村落星罗棋布:有一门六进士豫章村、刘基后裔碧连村、人杰地灵白泉村,西施隐居朱坑村等。</h3> <h3>书院山景</h3> <h3>第一篇:永嘉文人学派<br><br>永嘉学派,事称“事功学派”、“利功学派”等,是南宋时期浙东永嘉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永嘉学派。在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提倡功利学,反对虚谈性命。永嘉学派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h3> <h3>永嘉学派: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其曾祖叶公济自处州龙泉,迁居永嘉县城谢池坊。历三世至其叶光祖入加永嘉藉,迁居楠溪苍波叶岙。叶适中淳熙五年(1178)考上榜眼。历任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建康知府兼沿江制置使,官至宝文阁学士,光禄大夫(从二品)嘉定元年,回永嘉近郊水心居住,躬耕楠溪罗浮,专心著述。授徒,成为当时著名教育家。<br></h3> <h3>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楠溪表山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学识渊博,于古人经济、法治讨论精深。继承与发挥永嘉周行已所传的洛学与文学,从性理转向事功,是永嘉学派三大支派之一的创始人。南宋绍兴末年,郑伯熊设立书院,亲自教授。</h3> <h3>徐谊:(1144一1208)字子宜,温州平阳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州知府、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司、吏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后因受到排斥,被贬为惠州.团练副使。嘉泰二年(1202年)重获起用江州知府,开禧三年,任建康知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1208年)改任隆兴府知府。</h3> <h3>陈傅良,(1137一1203)字君举,号止斋,瑞安湗村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思想、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至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英殿修撰。靑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教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h3> <h3>郑伯谦,永嘉学派者,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时,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所著(太平经国之书)以(周礼)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理想,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措施“计利大卑,求民太甚”主张“听民之自为生”不同意政府对人民的经济生活参加干预,他认为所谓国家理财,只应理政府之财。</h3> <h3>郑伯英1130一1192年,字景元,号归遇翁,永嘉人,与兄伯熊齐名,人称大郑、小郑公。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调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於时,遂以亲辞,终身不复仕。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著有(归遇翁集)和(水心集)。</h3> <h3>许景衡1073一1128年,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瑞安白门人。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这些崇高节行一直为后人所赞赏。早在明末初就被乡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许景衡不仅是一代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精通古今的学者和诗人,著有(横塘集)(横山阁)(儒志编)。</h3> <h3>王开祖,(1035一1068)字景山,世称儒志先生。永嘉县城人,宋皇佑五年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理洲主薄,后辞官回乡,在东山书院讲学授徒,从者数百。学者称为:“永加理学之开山祖也“。遗著有(儒志编)</h3> <h3>蔡幼学,1164一1217年,字行之,瑞安新城人。<br>1172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是永加派陈傅良弟子,关系密,学术观点相近。遂成为永加学派继承者。</h3> <h3>第二篇:<br><br>工农红军第十三軍革命斗争史。</h3> <h3>工农红军第十三軍,軍事会议室。</h3> <h3>中央发出的(致浙南的信)工农红军第十三军<br>  1930年3月下旬,金贯真巡视浙南后,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浙南武装斗争的情况。3月31日,中央发出《致浙南的信》,决定正式组建红军和中共浙南特委。金贯真回来后,于4月中旬召开了中共永嘉中心县委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将“温州游击队暂编为浙南红军第一独立团;台州游击队暂编为浙南红军第二独立团;永康游击队暂编为浙南红军第三独立团,并着手筹建浙<br>  5月9日,永嘉西楠溪红军游击队攻下枫林镇后,会同瑞安、平阳、仙居等县的部分游击队员,集中整训。整训期间,根据中央1930年4月3日第103号通知,宣布浙南红军游击队统一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成立军部,政委金贯真,军长胡公冕,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设在永嘉县五尺村。后陆续设立参谋处、教导处、经济处、秘书处、直属警卫队、教导队等。<br>  <br>红十三军成立后,永嘉西楠溪30多支红军游击队,整编为红十三军第一团,人数约3000,团长雷高升,政委金国祥。第一团下辖3个大队,大队长分别由雷高升、胡协和、谢文候担任。嗣后,瑞安、黄岩、仙居、青田和缙云等地的部分游击队也编入红一团建制。红二团是以台州温岭坞根红军游击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红三团的前身是永康、缙云的红军游击队。红十三军的中心策源地是永嘉的西楠溪地区。<br>  红十三军的组建标志着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红十三军确立的发展方针是:向有群众组织的地方发展,一面配合区县暴动,一面实行红军政纲,实行土地革命,由此充实和改造红军。1930年夏秋,红十三军进入全盛时期。之后,全军发展到6000多人。他们坚持斗争4年多,大小战斗100余次,足迹遍及半个浙江,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牵制了敌人围剿中央苏区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部分兵力,对中央苏区及其他地区的武装斗争起了有力的支持作用。<br>  <br>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br>  在红十三军的斗争活动中,浙南1700多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营团以上干部和浙南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大部分殉难。红十三军的活动在浙南人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红十三军的斗争活动最后失败了,但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红十三军是一座血染的丰碑。<br><br><br> </h3> <h3>工农红军第十三軍政委:金贯真照片。</h3> <h3>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照片</h3> <h3>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旧址。</h3> <h3>工农红军第十三軍烈士纪念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