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2第13期总第87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倡导“新韵”,师古而不泥古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格律诗研讨之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高玉恩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诗吟古韵已成旧,音唱今声好创新。 </p><p class="ql-block"> 伴随新时代的脚步,在文化自信的铿锵足音里,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势如破竹。诗潮涌动的今天,格律诗已然成为国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间诗社、诗群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读诗、写诗、用诗记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已成为国人不吐不快的心声。这其中,古体诗的创作中,使用旧韵还是新韵,似乎已成为诗友们首先遇到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目前,诗词界新旧韵两派相争,仍在继续,各执一词,各依其理,让许多初学者莫衷一是,不知取舍。笔者试从诗歌流变史,诗学理论出发,结合数十年创作实践,谈谈浅见,与诗友交流,分享,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意不为争高低,只为繁荣发展诗歌这一国萃而书。</p><p class="ql-block"> 关于用何种韵,我国官方已有明确态度。早在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在《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指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照此精神,整理出《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及“中华通韵”(16韵),提出了新与旧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基调。</p> <p class="ql-block"> 天旋地转,时不待我。倏忽间,十七载宝贵的光阴稍然而去,“双轨”制依然如故,新旧韵之争仍无定论,似乎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看来,这样的争论并不关系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大局,但作为一位诗词爱好者深知:使用平水韵,固守旧制,让诗者难悟诗理,难展其才,让初学者难以取舍,让其成为一种瓶颈、已严重地影响诗歌队伍的扩大和诗歌的繁荣!因不喜平水韵,厌倦束缚,许多爱诗者与格律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笔者50余年前与诗结缘。读唐诗,读毛泽东诗词、鲁迅和郭沫若的诗,也学写格律诗,因不谙其奥妙,写得不够成熟。直到2008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后,又参加抚顺市诗词学会,后被聘为顾问,学习用新韵写诗。特别近十年来,作协给了我很大的能量和热情,促使自己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理念寻道问学。读严羽、王国维、王力、周振甫、叶嘉莹、朱光潜、《中国诗学研究》、《意与境》、《中国诗歌通论》、《禅与唐宋诗学》等等。订阅《中华诗词》、《文艺报》、《文学报》,开拓识见。2017年起,推出旅游文论诗、文集《文心胜境》两卷本,用文学、新韵格律诗记录有意味的退休生活……有诗文作品千余首(篇)。</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倡导用新韵写诗,是因为深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汉语的音乐美,才更符合当下格律诗发展的正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一、旧韵弊端种种,不符合今人发音,让诗作无美感且繁琐</b></p><p class="ql-block"> 格律诗经过千年的流变,具有讲押韵,讲平仄,讲对仗的特质定型。押韵,遵循平水韵乃是国人文化基因的传承。平水韵成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乃一定时空条件下的自然之势。刊行者刘渊原藉系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人而得名,因推行王朝意愿,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广韵》206韵略本成106韵。并一直为后世所用,流传至今。在平水韵的9504个汉字中,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编,这是律绝诗划分平仄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这种韵距今已有八百年,与现代汉语的形、音、义差异很大,其中入声至字在今天字典中已消亡。用平水韵写诗,多靠熟练或死记硬背,要查韵书,非常麻烦。用旧韵写诗,难定发音,很是别扭,失去了声韵的谐和美,近人多有诟病。著名学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中国旧诗用韵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韵书,不顾到各自的发音随时代与区域而变化……作诗者不理会这个简单的道理,仍旧盲目地把温、存、门、吞诸音和元、烦、言、番诸音押韵……读起来毫不顺口,与不押韵无异。”。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时间很宝贵,对于平水韵略加了解即可,实在没必要与之纠缠过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二、新韵与时代同行,尽展今声华彩,促进诗坛繁荣 </b></p><p class="ql-block"> 旧韵新韵虽一字之差,却距之千里。用旧韵,无声韵谐和,失音乐美,且费时费力,久之生厌,因枯燥无味而将诸多爱诗者挡在诗词门外,猜想写自由体的诗人,或多是因此远离近体诗吧。</p><p class="ql-block"> 如果大力推广新韵,解决了这个瓶颈,写诗读诗的队伍就会扩大。新韵与今音一致,读诗朗朗上口。新韵最大优势是使用起来简捷方便,几乎不用查典翻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在快节奏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新韵是以新华字典为发音标准,汉字只要同韵母,就可押成一个韵部。只要会拼音就能一通百通,很容易学,一两个讲座就可入门。诗用新韵,更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如是,人不分民族,地不分南北都遵新韵,全国文字发音即可统一,如秦时的“车同轨,书同文”。新韵由现代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简化为14个韵部,每个韵部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此来划分平仄。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普江涛写玉篇”14个字来概括,好解好记。这比平水韵的106韵少92个,让每个韵部的字数多了许多。在发音上消除入声字,与今声一致,与普通话合拍。顺应时代的潮流。使用新韵避免了同一字古今发音的不同,解决了“平水韵”中发音不同的字在同一韵部,而发音相同的字又在不同的韵部而带来的困扰。仅凭韵母表就能轻松地创作出有韵律的诗作。由此可知,新韵具有“学得快、会得快、用得快”的优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来,倡导新韵的呼声不断。如原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白雉山先生就提出“格律要严,用韵要今”的创作理念。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论家霍松林先生甘当用新韵的促进派,他提出:“我之所以试用新声韵写律绝,也正是力争用普通话吟诵而不失律绝固有的音乐美”。诗词界权威王力颇具推陈出新思想,他在要著《诗词格律》中早就指出:“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p><p class="ql-block"> 用新韵写格律诗抚顺也大有人在:已故教育学院教授李光宇就是典型,我和诗友曾听他讲此观点;一直声称不会用旧韵写诗的资深诗人赵光远文兄,用新韵写出格律诗的新风;越写越来劲儿的赵华维先生新近就有《月影梨花》问世;诗词学会会长李化锋校长,也诗绩扉然。作协圈子中刘丰田、王琦、张学兰、徐丽萍、秦宏、仲夏、林凤山诸文友都在运用新韵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起到了为诗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诗词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三、革故鼎新,师古而不泥古,与时代共振,同迎诗韵春天</b></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的体式也是如此。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p><p class="ql-block"> 诗歌的体裁形式也同古代典章制度一样在不断更新演变,固守一种模式,决不足取。</p><p class="ql-block"> 春秋之前的诗经,是四言形式;战国后期的骚体诗突破四言,句字灵活,篇章宏大;汉乐府诗句型多样,五言居多;唐以前古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对仗和平仄,押韵自由;唐时定型格律,即近体诗,又有多种定型要求;到宋词、元曲都各有文体特征……由上述诗体的不断演变可以看到,诗体特点随时代发展而变化。那么在当代,诗用新韵,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著名诗论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如果用韵必用现代语音,读的韵才能产生韵所应有的效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基于这种精神,大力倡导使用新韵,推行新韵乃是时代赋于诗者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推行新韵,具有使命感、紧迫感。但对诗人而言,这毕竟是一种文化行为。对有些诗人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完全有选择的自由,就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觉得,经历数年创作实践,多数诗人一定会选择新韵的。因为这其中蕴含一个诗理:韵,只是诗的一个形式,决不是诗品优劣的代名词,不是诗质和诗的全部,更不是能不能写出好诗的关键所在。宋时爱国主义大诗家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乃诗法真谛。当然,不论用什么韵写诗,用什么手法写诗,写什么样的诗,能写出精品佳作,才是硬道理。</p><p class="ql-block"> 文末,以一首新韵七绝作结: </p><p class="ql-block"> 清规挡道弊难移, </p><p class="ql-block"> 谁把今声换旧题? </p><p class="ql-block"> 师古千年除梏桎, </p><p class="ql-block"> 高呼众手树新旗。</p><p class="ql-block"> 2022.6.16于书香苑</p> <p class="ql-block"> 髙玉恩,幼时与小人书结缘,50余年文心未泯。主编地方志书,同文友合著《鼎足集》等,著传记文学《常胜将军安费扬古》,著旅游、文论诗文集《文心胜境》两卷本。参与编审多部文选著作。在市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首(篇)。曾获“中华诗词精英奖”、“中华诗词金爵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卧龙杯”、“海棠杯”等30余项全国奖。现为市作协主席联络员、诗词学会顾问、市12届读书达人、省作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2.6.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