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航头朱家潭子

八牛翁

<p class="ql-block">浦东新区 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关于 航头朱家潭子</p><p class="ql-block">文 / 八牛翁 朱渊澄</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始迁祖朱听(字思聪)自沛国一带迁来鹤沙尚夷斋。经历明朝(276年)、清朝(268年)两个完整的朝代,进入民国(38年)和新中国的建立,朱氏在南汇繁衍生息的历史已经进入第七个世纪了。</p><p class="ql-block">一、 朱家潭子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鹤沙(今南汇航头)朱家潭子的地名,历史由来久远,源于元末的一个传说。故事版本小处略有差异,总体却基本相同。试摘一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在光绪南汇县志中对朱家潭子已经有记载:潭子,在下沙。相传元时有异物如鼠,天雨每出,后大如牛。一日风雨骤作,化龙飞去。所潜处成一深潭,水极清。有朱氏聚族于此,人称朱家潭子。”</p><p class="ql-block">航头镇镇志,对朱家潭子的记载:朱家潭子位于方窑村5组、11组。据传:元末年间,有一鼠入地,霎时成潭,化鼠成龙,直上天空。轰传遐迩,遂称“潭子”。</p><p class="ql-block">——摘自新浪博文《航头镇的朱家潭子》2013-11</p><p class="ql-block">【八牛翁按语】说的是元朝末年,又和朱家有关,岂非暗示,属龙的朱元璋,原本出身低微如鼠,最终飞天成了大业?而且他的起飞,和这里朱家潭子有关的呢!</p><p class="ql-block">这一推断,七百年来无人提及。下文或将较为详尽地加以阐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始迁祖朱听</p><p class="ql-block">“始迁祖 聼,字思聪,元末流寓鹤沙,居尚夷斋中。作诗好奇,与杨维楨、陆居仁、钱维善结诗文社,著有《尚夷斋》诗集……”</p><p class="ql-block">尚夷斋遗址与我的故乡旧居隔河相望。几十年来翻读家谱,这几句话都是耳熟能详的。</p><p class="ql-block">原来 杨、陆、钱等人系“元末三高士”, 杨维楨(1296—1370)更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360 百科 词条有云:</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公元1369)明太祖派翰林詹同奉印登门召其纂修礼、乐书,婉辞不去,答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以明不仕两朝之意。……洪武三年,再被有司敦促,无奈赴京……抵南京,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书叙例略定,即乞归家。朱元璋碍其名望太大,不敢过于勉强,行前 宋濂 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至家而亡。史载杨维桢(享年74岁)葬于松江干山,与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合称三高士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有好奇诗人之称的始迁祖朱聼,和杨维楨是怎么来往的呢?几经周折,找到了杨维桢全集中的《尚夷斋铭》,专门记载了他们讨论诗文写作的理论,以及朱聼的居所宅名“尚夷斋”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尚 夷 齋 銘 (文/杨维桢)</p><p class="ql-block">【全元文卷 1323 杨维桢41 第 178-179页 2015-02-10 渊澄敬录】 </p><p class="ql-block">简译如下:</p><p class="ql-block">鹤沙后生朱聼来我春雲閣論詩,说写诗贵在险厄奇巧,举了好多世事奇厄的例子,认为诗就应该这样写。看他的作品,果然其诗不厄奇不写,写了的絕不流俗,用才之奇,用心之俊,可赞可叹!</p><p class="ql-block">但我对他说:如果都这样写,那么,诗的境界就狭隘了。你家的前面有一个名人乔年公是一代俊才,原来语不惊人不说话,到了晚年转变为心态平和、雍容大度,原因就在崇尚于平坦平和之故。你如果也能培养以日积月累成为年的心态,那么你的诗境就会更高远,你诗才也会丰足有余了。朱聼起而致谢说:我愿意跟您学诗;我的居所要命名为“尚夷斋”,“ 崇尚平和”也是我祖先的教导啊!</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朱聼拿来宣纸卷軸,请我题词。我题铭词曰:</p><p class="ql-block">“木以繩而正,弓以擏而柔;車以規而轉,舟以窾而浮。惟不夷也,繩擏之在,規窾之繇。惟淑德優,而況乎翰墨之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推算 好奇诗人朱聼 公元1353~1355年间搬来鹤沙,则与杨维楨论诗时,建宅应在进行之中,宅第尚未命名。1355年杨维桢59岁,称“鶴沙朱生聽”,显然长了一辈,那么有一定阅历而仍生机勃勃的朱聼,很可能在三十五至四十岁的年龄。元末明初时的鹤沙已经十分繁荣,朱聼的尚夷斋,也成为当时鹤沙七大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 始迁祖朱聼迁徙的推测</p><p class="ql-block">始迁祖为何在元朝末年千里迢迢从沛国一带(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迁到东海之滨的原因,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当查考得知凤阳朱元璋系沛国朱族系;当查考得知家谱首页云“始迁祖朱聼作诗好奇,与杨维楨、陆居仁、钱维善结诗文社……”中杨、陆、钱等人系“元末三高士”以后,我的猜想就开始形成了。</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丞相脱脱的文韬武略举世皆知。</p><p class="ql-block">公元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总裁官。脱脱组织了汉族史学家欧阳玄、揭悉斯等人,畏兀儿族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项人余阙、蒙古人泰不花等人一起参加修史,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后来,这三部史书被列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是少数民族宰相主编的,也只有这三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公元1350年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p><p class="ql-block">公元1351年修黄河的民工起义,脱脱组织军队抵御红巾军。次年破徐州,红巾军被脱脱镇压。</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公元1352年,朱重八(元璋之原名)25岁放下钵盂,离开皇觉寺,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的红巾军。次年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p> <p class="ql-block">谁料人算不如天算,公元1355年,脱脱在朝廷内斗中失败,被革职流放云南,又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p><p class="ql-block">脱脱是元朝后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脱脱一死,元朝再无起色,这就给了风起云涌的起义军以机会。朱元璋推翻元朝,力克群雄,于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p><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朱姓传代之始——堂号“沛国堂”,已经定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繁衍千年后,很可能始迁祖朱聼和朱重八祖居都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一带。</p><p class="ql-block">有谁知道,朱重八回乡募兵之际,有没有去找我家祖先 朱聼,要求财力上的资助?有谁知道,朱聼在装备和给养上给了一定资助后,会不会劝告朱重八要知难而退,丞相脱脱的文韬武略不可战胜,你的造反将会贻祸族人?</p><p class="ql-block">在远隔六百六十二年之后的今天,我这个朱氏后裔猜想,老祖宗朱聼就是这样听到朱重八当上镇抚后,感觉要受牵连,立马决定离开濠州凤阳,在公元1355年之前搬迁成功,跑到南汇鹤沙安居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老祖宗朱聼没有想到,丞相脱脱很快下台而且被害了;朱重八改名朱元璋并成功地改朝换代了。老祖宗再次决定,继续隐居,要求子孙不修家谱,耕读传家,俭勤继世,不跟朱元璋牵扯任何关系。</p><p class="ql-block">但沛国朱氏重八坐了明朝龙庭,得了江山天下,终归还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一点都不表示,也心有不甘。于是家谱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在我父亲(十三世朱锦冰)生前的笔端,演绎如下:</p><p class="ql-block">“桐桥村东临咸塘,南黄施溇港,北朱家港;二港河流,曲曲弯弯,逶迤而西,近汇合南端,架设一桥,名桐桥,村名由是而来。相传这块土地是龙地。在二港汇合处,酷肖龙尾。在该地中段,即为著名的朱家潭子。潭子遗址,在河西宅怡仁堂东侧。据父老相传:“元末年间,有一鼠入地,霎时成潭,化鼠成龙,直上天空。”轰传遐迩,遂称“朱家潭子”。化龙处遗蹟,犹可寻访,非怪诞不经者可比。”</p> <p class="ql-block">四、汽笛声声大中窰</p><p class="ql-block">在本村人经营之工商业中,影响最大、成绩最为卓著者,应数大中砖瓦厂。</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一九四九年,一批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如国际饭店、中国银行、永安公司新厦、百老汇大厦、哈同大楼、中汇大厦、国际礼拜堂以及中华书局总部、上海市医院、扬子饭店、浦东同乡会、垦业银行大厦、申新九厂、建设大厦、雷氏德工学院等等都以大中厂提供的优良砖瓦产品建成,其品质之持久可靠历数十年考验更显卓著。此期间内南京的金陵大学、中国国货银行、江苏银行、中央饭店,杭州的航空学校,南通的天生港发电厂等重要建筑也采用了大中厂产品。此外,大中厂生产的建筑材料还远销北京、郑州、开封、西安、兰州等国内大城市,并向新加坡等南洋一带出口。</p><p class="ql-block">大中厂创办人忧国爱国,早年即同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胡厥文等有密切联系,曾在抗日战争中资助掩护新四军、解放战争中联络帮助中共南汇地下党。 解放后董事长朱鸿圻当选为数届上海市人大代表,1956年大中厂长沈彬儒出任南汇县副县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