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的城墙

安孝仁

<p class="ql-block"> 怀仁城内故事(十七)</p> <p class="ql-block">  怀仁的城墙已经见不到了,上了点年纪的人还记得它。那就让我们回顾一下陪伴我们走过六百多年的怀仁最大的建筑吧,它毕竟是我们城内的历史,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p> <p class="ql-block">  怀仁旧城不大,顺着城墙走一圈也就是三里多一点。在明朝以前,只是一个不太高的土围子。后来在明代永乐、成化、嘉靖、隆庆年间逐渐修葺、增高。增建了瓮城,才形成了规模的城池,万历二年,在知县杨守介,守备邸然等人的执领下才用砖石把墙体包了。</p> <p class="ql-block">  城开东西二门,东曰“保泰”、“柔远”,西曰“西宁”。石基高三尺,厚三尺五寸。砖墙高三丈八尺,厚七尺。根阔三丈五尺,顶阔一丈八尺。东西瓮城亦砖包。</p> <p class="ql-block">  门上各建城橹,东匾曰“瞻日拱辰",西匾曰“戢内宁外"。北工字墩建元帝庙(即真王庙),南工字墩建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  东西二门的城楼何时被毁,史无记载,民国初年,城内族望师姓人为了自家风水而重建了东城楼。有匾二。一曰“耸碧空”由县人张国民题写,一曰“列远岫”,由安忠厚手书。</p> <p class="ql-block">  五百年前,知县杨守介用砖包城后,朝廷奖了他十两白金,他感到十分荣耀。竣工后,他率领“乡士大夫及博士、文学弟子,登城向四下远望,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怀想住日边兵入境,男休其耒耜,女空其机杼,弱者委于沟壑,强者挫于锌锬"的情景。他自信地说:“兵即旦夕至,何虞哉?</p> <p class="ql-block">  但实践证明城墙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我们祖先有一个嗜好,历朝历代都要修城墙。只有清朝是个例外,康熙皇帝是最不同意修城墙的一位。他曾明确地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经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乎?我太祖统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挡。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立,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p><p class="ql-block"> 孟子也曾说,固国不以山蹊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p><p class="ql-block"> 当代学者余秋雨也说“对于埋在人们心里的长城情结实在不敢恭维。”</p><p class="ql-block"> 我未见过砖包的城墙,但当看到那残留的土牛时,心里还是有些震憾,一个小小城池竞要这么庞大的建筑,我们先民的安全成本高的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 城墙抵禦不了战争,但也给民众带来一些欢娱。我小时候曾经登上它残破的躯体,去釆摘上面的枸杞,老辈人每年在正月十六,上城“云走百病"。春日里孩子们去上面放风筝。九月九还在这里登高。</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解放军第一次占领怀仁,开始拆城墙。当时县城共六十个闾(二十户为一闾)抽不出很多劳力,就雇了好多农村人来拆。每天四毛钱。拆下的砖任人随便拿去。国民军回来时,又把被拆的墙修好。一九四八年解放军再度占领时,砖墙体被完全拆掉,只剩下了土墙体。</p><p class="ql-block"> 二OO八年三月,土墙体也所剩无几,只有东门的土牛还兀立在四周已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的原址上,觳觫地望着四周拔地而起的樓群。</p><p class="ql-block"> 二OO八年四月,这个最后的土牛也倒在了推土机的铲下。怀仁的城墙彻底消失,享年六百一十岁,呜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