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新街口德吉广场二期八楼的德吉美术馆,正在举办“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在两千余平方米的展厅内,用数字艺术再现了宋朝时期金陵城的景象。进入展厅我们可以来一次跨越古今的畅游。 展柜中陈列的是清代宫廷画家冯宁《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br> 这幅纵35厘米、横1050厘米的风俗画长卷,采用散点透视构图和细腻严谨的写实手法,如叙事纪录片一般,将古代南京的乡野城池、市井风情徐徐展开。 展厅内有德基美术馆编,故宫出版社的《金陵图》画册销售 南宋《建康府城之图》 清 . 冯宁《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简介,手机扫码二维码可以听语音讲解。 全卷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从右至左大致描绘乡野、秦淮街市和郊野三个景致风光。在画卷的起始部分有“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枚钤印,画面开始部分是金陵城外乡野景色。 画面中有一小桥,路上有挑担的,还有赶驴的。 右上方是“乾隆御览之宝”印,下方岔道上有骑驴的、挑担的汇合一处。草屋里的妇人抱着婴儿,院内男人正在井边打水,门口小孩正告诉妇人家里来人了。 右上方是“嘉庆御览之宝”印,画面中树木茂盛,有人在溪边钓鱼,有人赶路,还有人在树下纺线。 《金陵图》上的几枚印样 在庭院门口男人在扫地,妇人在洗衣服,还有一老人领着孩子玩,院外木匠正在干活。 路上有三个人赶着四头牛拉着的货车,车后坐一人牵着一头牛。路上还有骑驴、牵驴、步行和挑担的人。 近处有一羊倌正赶着几只羊,另一边还有推磨男人和做食品的女人。 三个人扛着渔网、拎着鱼篓,正往茶社走去 画中一共绘有人物形象533个,动物90只,车马轿舆24余,店铺摊贩40余,郊外风光宜人,百姓和乐,生活恬淡,城内商业繁华,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蔚为大观。 画面左边有赶牛的和挑担的人 快到城门了,这里的房屋多了起来。几个人正在场地上筛粮食、大家忙着干活,旁边的三头驴却在休息。 城门口的饭店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路上推独轮车的、卖货、送货的人来来往往。 进入金陵城东门,开始了本画的第二部分繁华街市。到了东门口,人们正从护城河的木桥上通过,门口还有沿街乞讨的。 公元1765年春闰二月,清乾隆在第四次南巡时,随行携带《宋院本金陵图》。他行至南京时,展卷浏览,即景印证,有感而发,题诗六首,感慨金陵盛世风雅,兴旺繁华。他在执政末期,先后命谢遂、杨大章、冯宁三位宫廷画师以《宋院本金陵图》为蓝本进行仿绘。 这是一座半圆形的外瓮城,开着几个矩形的过梁式城门,城楼为单檐歇山顶,蔚为壮观。 城门里面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路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 街上有饭店、有茶楼,还有中药铺。马路中间来往的毛驴都驮着货。 路上有馒头店、车行作坊、酿酒和卖酒铺,还有驴车上两个大木桶在卖水,还有持钵僧人。 《金陵图》上的部分印章,说明此画为皇家的收藏。 图中有一张灯结彩的大酒楼,门口有两辆大车五头牛,路上有骑马的、坐轿的,还有送外卖的。 酒楼门口的铺子撑开三把大伞遮阳,旁边有一个印染坊,还有一口井,行人和牛车在过桥,桥边码头上停靠一溜木船。 右下方是个学馆,私塾先生正在指导学生,一个孩子跪在老师身边读书。岸边四名纤夫正在拉纤,左下方一个杂技班子在街头卖艺。 右边一个铁匠铺,一人在拉风箱。门口还有磨刀的,饭店、小吃部、杂货铺一溜排开,凉棚下一人在边弹边唱,七八个人在听。路上有三匹骆驼身上的货刚卸完,有一人挑担的,两人台箱的,还有头上顶着茶碗的。城门口还有水关涵洞。画的上面一枚“乾隆鑑赏”印。 这幅冯宁《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上不但盖了乾隆的“五玺”,还加盖了嘉庆、宣统皇帝的印章。说明此画在皇宫里传承有序,十分名贵。 金陵西城门是个外瓮城,而且还是水旱双门,一只船正从水门里通过,行人车马从旱门出入。 出了城门来到本画第三部分郊外风光。城门外码头上停靠着许多木船,船夫在喝茶聊天。路上几头毛驴驮着货物准备进城。 路上有挑担的、有打柴的,还有一个骑着毛驴的小媳妇怀抱孩子引来几人围观。水上有的撑船前行,有人撒网捕鱼,还有渡船靠岸。 岸边一人在卖水果,一人在捕鱼,还有一伙人在赶路。 这枚印章是“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帝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路旁的土地庙前有几个老妇人正在烧香磕头,一人挥舞鞭子驱赶拉着碾子的小毛驴。路上还有两头牛和远处的农舍。 路边农田里老牛拉着犁在翻地,旁边的牛在休息。两个小孩在玩耍,一位老人在乞讨。 几个人正在打场脱粒,农舍里在加工粮食。 此画的末尾处有三枚印章,还有落款: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臣冯宁奉敕恭仿宋元本金陵图。 展厅里的重头戏是有110米长的《金陵图》电子展示,我们戴上手环,可以扮演一名宋朝人物,来一次时空穿越出现在画中,穿行于南京的乡村郊野,漫步于金陵城的街头巷陌。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融尖端科技,由好莱坞制作团队加盟,具有军工级定位系统和次世代三维声效。制作过程中有100余位专家学者深稽博考,400多名工作人员协力打造,经过1200 多个日夜潜心“雕琢”,算得上是一幅空前力作。 清,冯宁所作《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被誉为"一部关于金陵盛世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的百科全书”,画面生动描绘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亦被称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并非只是对《金陵图》简单的动态呈现,展览突破性地将新锐科技引入文物数字化中,在全长近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将这幅传世长卷放大百倍,并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实现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古画,与画中人交流互动,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前面是从右向左欣赏了《金陵图》全貌,以下从《金陵图》的左侧(末尾处)向右侧(起始点),再欣赏一遍。现在就请你跟随画中"金陵人"的脚步,“走进”长卷,去迎接这一趟古文化壮游中的惊喜与奇妙吧。 这幅冯宁版《金陵图》收录于《石渠宝笈》,清宫内府鉴藏印"五玺俱全",乾隆、嘉庆、宣统的鉴赏印也证明三位帝曾在不同时期鉴赏过画卷。足见《金陵图》是一件流传有序的清代宫廷绘画,实属皇家上等收藏。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金陵。第四次南巡行至金陵时,一展随行携带的《宋院本金陵图》即景印证,有感而发,执笔写下御制诗六首,感慨宋时金陵盛世风雅,兴旺繁华。遂先后命谢遂、杨大章、冯宁三位宫廷画师接连仿绘《宋元本金陵图》。 三版《金陵图》自创作完成,一直深藏于清宫内府,直至末代帝溥仪将众多清宫内府的历代珍宝运出宫外。冯宁版《金陵图》也因此流转出宫,被寄存在天津租界。1931年被转运到长春“小白楼"中。1945年抗战胜利,冯宁版《金陵图》被东北爱国银行家彭贤珍重收藏,其后人长期妥善保管,后入藏德基美术馆。 据现有资料显示《宋院本金陵图》今已散佚。宫廷画师谢遂和杨大章两版《金陵图》随文物转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冯宁版《金陵图》在一个世纪的辗转后,成为三版中唯一一幅“回到"它所描绘的城市一南京的珍贵画作,在这片土地上重现光芒,实属意义非凡的幸事。 畅游《金陵图》中,循步郊外秦淮河畔,一边是宋时的橹声摇曳,一边是现今的万家灯火;您所见的西门巍峨壮阔,现已更名为“水西门”,可城墙下的鸭馔店依旧飘香如故,深深铭刻进南京人的文化基因;雄伟矗立的东门瓮城,却因世事变迁,其身份也许是“通济门”,金陵城千百年来守护着南京的安泰祥和,见证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这两千余平的展厅内,跨越古今,交相辉映,更是让我们从时代坐标出发去探寻城市文化根基,在回望历史中寻找前行动力,更加坚定地走向城市未来。 冯宁版《金陵图》为研究古代南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斐然,既承载了古都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又折射出繁华大宋生动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