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涉案领域增多,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一些不法分子披着当下流行的“电子商务”“养老”“众筹”等外衣,巧立名目吸引投资人,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资金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 为增强群众对非法集资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以三起典型案例为警示,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擦亮眼睛,警惕非法集资陷阱。</p> <p class="ql-block">一.非法集资典型手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借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谎称已经获得或者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以虚构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非法集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发售虚假的理财产品;二是虚构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担保名义非法吸收资金。</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打着境外投资、高新科技开发等旗号,假冒或者虚构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并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许诺高额预期回报,诱骗群众向指定的个人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逃匿。</p><p class="ql-block"> 第四种是以“养老”的旗号吸收公众存款。这类犯罪手法有两个突出形式:一是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二是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老年人投入资金。</p> <p class="ql-block">二.非法集资三大新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是非法集资方式变化多样。犯罪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旗号,由传统的种植、养殖向工程项目、科技开发、投资入股、消费返利等方式转化。</p><p class="ql-block"> 二是多种犯罪行为相互交织。犯罪分子将非法集资与传销、合同诈骗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在一起,采用传销手段首先对集资人员进行洗脑,许诺种种优惠条件和获利模式,然后再引诱集资,层层下套。</p><p class="ql-block"> 三是非法集资宣传不惜血本,利用媒体造势。如聘请明星代言,在一些媒体上刊登专访文章,利用报道宣传不法企业的“业绩”;将部分非法集资款投入公益事业或进行捐赠;雇佣业务员窜入社区散发传单,传播集资信息;举办各种活动,并在现场兑现红利,让参与人员先尝到甜头,为非法集资活动宣传“现身说法”。</p><p class="ql-block">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