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寂静】一位指挥家的诞辰纪念(阿巴多)

方圆

<ul class="ql-block"><li>2022年6月26日星期日 《倾听寂静》</li><li>有几个日子是这两天不断萦绕的…</li><li>110年前,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距离马勒已经去世了13个月;</li><li>89年前的今天,阿巴多,一个不是大师的指挥家诞生在意大利的米兰;</li><li>还是这个日子,我们的【黑胶时代·马勒专场】第十场《D大调第九交响曲》将马勒和阿巴多连系在一起,使用的是2010年琉森音乐节阿巴多指挥的马勒⑨的现场版本,我想说,这一切都是天意…</li><li>说到天,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黑云压城,暴雨如注;一场意蕴了很久的对流天气,将这份“寂静”反衬的无比完美。雷鸣电闪、珠帘似的雨幕打在撑着的伞上,噼啪作响,路成了急河,裹挟着你的脚,也许还有腿,呼啦过去,水里的泥沙杂物,撞得人有些生疼,被水浸泡的车灯在雨幕中悲哀的闪着,不耐烦的司机,高一声低一声的响着喇叭,在这些背景中,我往台里去,心中无比安静,脑海中总是反复着一个词“倾(聆)听寂静”,这是今晚我们节目的题目,纪念一位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诞辰89周年。</li><li>传漱老师说,对于音乐的两种载体,黑胶和CD ,正好代表阿巴多和卡拉扬的音乐品行,阿巴多温暖、圆融、豁达、充满善意,像极了黑胶唱片的包容和活味;卡拉扬凌厉、强力、有压迫感,是CD格式表达的精致和犀利,我以为,然。</li><li>乐如其人,性格使然;但其实我更想记述的是为人者,常思己过,莫嗔他人,再好的性格也有泛滥崩溃无以名状的时候;人生最重要的品质于是就变成了吾日三省吾身,匪尔当止,阿巴多是然,我们亦应如是。</li><li>寂静是一种能力,在寂静中,人们才可能开始思考,你何以来,现在在哪儿,下面向何处去。阿巴多的音乐人生正如2004年所拍摄的纪录片中所说《倾听寂静》倾听是一种生活态度,寂静是一种化空,也就是说,让你的心灵尽可能接近虚空,宕掉所有,才可能臻于寂静,才可能清晰的辨别何以来?在哪儿?向何处?于是,他98年提出柏林爱乐总监职位期满,不再续约(当时阿巴多还是一个十分健康的65岁的矍铄之人)而柏林爱乐(BPO)的前四任指挥冯彪罗、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都是在任上离世的。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急流勇退,是寂静的力量。</li><li>面对疾病,阿巴多慨然处置,他将为之而从事的音乐和音乐伙伴视为最好的音乐良药,“你们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克劳迪奥绝不张扬,即便是在世界第一天团的指挥的宝座上;绝不虚伪,认真的面对总谱和每一位乐手;绝不浮夸,总是用最合适的手势和音响完成作品。在排练现场,你听不到那些乐手们称呼他大师,而是叫他“克劳迪奥”,这也是寂静的力量。</li><li>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应了在这样的圈子里,很容易形成“同行是冤家”的恶习,细想来,这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原谅的,毕竟无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小”或者“错”。对,与非对,是个人的虚荣,对于艺术来说,其实究根到底,有什么对错?音乐更是如此,谁规定,那贝多芬的三短一长 XXX X---就一定是命运在敲门?急赤白脸,责人不对,其实非智者所为。在当今乐坛,身边是然,全国是然,全球亦如此,门派林立,圈子文化害了很多人,画地为牢这个词,已经告诉人们,那是个“牢”啊,而阿巴多,却始终笑看风云,无论你是体验派,还是表现派,是中央院,还是中国院?抑或其他院,对阿巴多都“无院(怨)”这还是寂静的力量。</li><li>说到底,寂静是内心的笃定,是自己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有得有失,得失坦然。中国解字,说得更妙,寂静字面说的都是静,其实自然的静,被称作“静”,而“寂”是内省的,内心的感受,所以和寂寥、寂寞经常关联,一个外在的,一个表达内心。人的两耳的听力范围不过20赫兹—20千赫兹,这是人的自然属性,超过这些,你就进入无我状态,而关照自己的内心则从此时刚刚开始。</li><li>大屏幕上,音乐已经进入到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段,旋律下沉,越来越低,越来越弱,沉寂,再沉寂,音乐的弱音符号由两个piano一直弱下去,最后琴弓停在弦上,达到4个piano,阿巴多缓慢将左手收回,右手将指挥棒抱于胸前,微微合目,入化禅定,万籁俱寂;此处的“寂静”爆发出了它巨大的能量,而这撼人的能量,却是用无声表现出来的,我们,早在1200年前就悟出,那句“琵琶引”中的名句,叫做“此处无声胜有声”……</li><li>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寂静,颂赞永恒。</li></ul><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