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自驾红色旅游的第十五天,到达贵州遵义市。第二天瞻仰了遵义会议会址,下午,到红军山(革命烈士陵园)去祭奠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红军烈士陵园建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将军墓、红军坟、钟伟剑烈士、邓萍牺牲时的雕塑、红军女卫生员铜像以及红军长征在遵义牺牲的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是国务院1986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部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碑的外围足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邓外壁镶有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改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战士的头像和赤卫队员的头像托着,寓意红军威震四方。</p> <p class="ql-block">看着红军战士的雕像,仿佛也看到了母亲。三十多年前,母亲到此瞻仰红军先烈,在红军战士的头像边留照为念。今天,我们也来了,把红军的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p><p class="ql-block">万水干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看着红军长征的雕塑,想起曾经看过的《长征组歌》,眼前浮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迈着坚定的步伐,顽强拼搏的身影。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震惊国内外的长征,创造了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肃穆、庄严、圣洁、隆重、钦佩!巨大的花岗岩做的大型英雄人物群雕塑。</p> <p class="ql-block">走进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宽敞的大门,那高高的石阶展现在眼前,给人以仰视前辈先烈的感觉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长长的百步梯拾级而上,来到红军烈士墓前。</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初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骸,先后找到了19位烈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平身旁的半身雕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牺牲的情景,塑像基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1935年2.27日黄昏,邓平和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兰国清到遵义老城北门外侦探敌情,不幸被飞来的子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7岁。张爱萍看着抱在怀里的战友咽下最后一口气,对他的冲击很大,有感而发写下了挽诗一首巜悼念邓平同志》</p><p class="ql-block">“长夜沉沉何时旦?</p><p class="ql-block">黄埔习武济国端。</p><p class="ql-block">北代讨贼冒弹雨,</p><p class="ql-block">平江起义助峰焰。</p><p class="ql-block">“围剿”粉碎苦运等,</p><p class="ql-block">长征转战肩重担。</p><p class="ql-block">遵义城下洒热血,</p><p class="ql-block">三军倚马哭奇男。”</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邓萍烈士的遗骸是1951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关怀下,经党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才找到的。</p> <p class="ql-block">在邓萍墓西面,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称为红军坟。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碑座上的石碑高约3米,正面印刻“红军坟”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红军坟:一直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时,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叫龙思泉,医术高明,热心周到为当地老百姓看病。却因为给患伤寒的老乡治病、观察病情变化而一夜未归。可部队突然转移,卫生员惨遭国民党保董家的狗腿子杀害。当地百姓掩埋了红军卫生员,几经周折保护住了红军坟。</p> <p class="ql-block">红军坟下边,塑立着一座高4.5米的红军女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坟纪念铜像简介石碑旁,开着白色花朵的橡皮树,以示在哀悼、守护着烈士们。</p> <p class="ql-block">走下长长的阶梯,身后是赡仰、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的年轻人。激情高昂地唱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长征组歌:“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战士双脚走天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那悠扬的歌声在红军山间传扬,激荡着人心。今天的我们,接受传统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再走长征路,领略长征精神,传承、发扬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荣传统,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拋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幸福,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光大革命传统,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向更辉煌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音乐/酷狗</p><p class="ql-block">图片/个人像册</p><p class="ql-block">文编/mengp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