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专题:4.山西省(三)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目前,山西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世界遗产类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30处,拥有数量排列全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253.长治观音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西郊梁家庄村西,是长治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寺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观音堂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观音堂坐东朝西,二进院。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2001年6月25日,观音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为蟠龙与西番莲纹样,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属明代遗物。门楣之上,悬挂着刻有“观音堂”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254.屯留宝峰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姬村,始建年代无考。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依次有戏台、水陆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间,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五方佛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枋用材较大,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征显著。殿内两山及后墙保留有清代壁画。水陆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5.关村炎帝庙~位于长治市潞州区北呈乡北和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总体占地面积约1445平方米,大殿为元代遗构,其它附属建筑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有脊刹和吻兽;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头;明间与次间各施补间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龙形彩绘。大殿栱眼有壁画6幅(时代不详),皆为沥粉贴金做法,金色盘龙,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是长治地区栱眼壁画之精品。前槽两内柱彩绘龙云图,虽色泽减退,但图案仍可辨,是上党地区罕见的泥皮柱画。东西山墙满绘人物壁画,疑为炎帝传说事迹。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6.石室蓬莱宫~位于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石室村。蓬莱宫主体建筑始建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历代均有修葺、增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但主要建筑风格未变。有献殿、汪皇殿、角殿共计28间,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做工精巧。蓬莱宫为一进院布局,院内存明、清石碑4通。戏楼梁架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题记。正殿为元、明遗构,圣母殿与祖师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7.先师和尚舍利塔~位于长治市屯留区上莲开发区三嵕山巅金禅寺内。创建年代不详,唐已有之,宋初重修舍利塔,俗称莲花舍利塔。舍利塔是九级密檐式砖砌方型空心塔,高16.5米,底层周长9.2米,古朴典雅,玲珑挺拔,秀丽端庄。塔身通体由青砖垒砌,塔座以红砂岩石垒砌高0.98米。底层南面辟方门一道,门两侧各开方形直棂假窗。其余各面雕饰菱形格和直棂假窗,二层以上无门无窗逐级减低,通体逐级收分。塔檐上下叠涩砌筑,无菱角牙子之隔,檐下亦无斗拱之雕,檐上也无椽飞瓦垄之饰,素雅至极,具有唐代早期小型密檐式砖塔之风格。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8.潞安府城隍庙~位于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始建于元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潞安府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2001年6月25日,潞安府城隍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现存为明代原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潜伏爪牙,蜿蜒欲动。中大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计心造。檐柱、内柱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p> <p class="ql-block">259.潞安府衙~位于长治市城区庙道巷附近。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后各代均有修建。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东侧钟楼曰风驰,西侧鼓楼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钟鼓楼斗栱密致,脊兽华丽,与门庭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潞安府衙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存。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0.马厂崇教寺~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年(984年),初名鸿门寺,后广武山庄楼寺僧人奉旨重修,更名崇教寺。明嘉靖27年(1548年)、万历7年(1579年)、万历47年(1619年)、清康熙58年(1719年)、乾隆3年(1738年)先后进行修葺。崇教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92平方米。现存正殿为宋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建筑。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1.北和炎帝庙~位于长治市北呈乡北和村西隅。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庙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现除正殿、西耳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宇不复存在。正殿,亦称五谷神殿,广深三间,原为悬山顶形制,清道光年间修缮时改为硬山项,元代特征显著。正殿檐下悬挂着清顺治年间立的“炎帝真君”牌匾一块,黑底金字,闪闪发光。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各三间,为清末重修之物。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2.上党西岩寺塔~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桑梓村。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2019年10月,上党西岩寺塔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63.上党长春玉皇庙~位于长治市上党区长春村,其前殿为北宋建筑。地宫为穹隆顶,里面几块砖上刻有铭文。2019年10月,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64.长治正觉寺~位于长治市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南北长64米,东西宽32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过殿、两侧为配殿,后院北面为后大殿。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5.长治玉皇观~位于长治市上党区城南17千米南宋乡南宋村中,北依猪背山,南临雄山北麓,西连神山,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相传始建于宋代。长治玉皇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五凤楼)、拜厅、后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2006年5月,长治玉皇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为玉皇观的山门古楼,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为元末明初之风格。楼广深三间,平面近似方形,五重檐外加围廊。红墙绿瓦,高大雄宏。出檐深邃、四角翼飞,寓意五凤展翅之意。楼下前檐施廊柱一排,四根方形小抹角石柱排列整齐。楼外各层,斗拱支檐,不用明柱。四根圆形通天木柱直达屋顶,顶部八卦藻井,斗拱迭涩十分精制。楼顶琉璃脊兽完好无损,均出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匠师韩进才、韩建才、裴永安之手。五凤楼二楼额枋背后和底层大板门背后均有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的题记与刻记,保存至今,实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是观内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单体建筑,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580厘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03厘米,单檐悬山顶。檐下四周及殿内均用方形石柱,柱形由下至上略有收分,侧角升起显著。梁上用驼峰、合踏、角背、蜀柱,支撑二架梁、平梁及上下脊檩。屋顶琉璃脊兽、筒板瓦作,黄绿琉璃相间,色彩鲜艳,捏烧精细,是上党地区明代琉璃艺术之代表作品。玉皇殿正脊东侧吻兽侧面,有“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日重修”及住持道人、琉璃匠师、三社管则等人的题记,同时还记载了筹资修缮的有关事项。</p> <p class="ql-block">266.东邑龙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东邑乡东邑村,创建年代不详,金代以后多次重修,现存主要殿宇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庙坐北向南,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戏楼、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等,共有殿宇33间。山门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琉璃脊兽,色彩艳丽。倒座戏楼位居山门之后,面阔、进深各三间,上下两层,下辟通道,上建戏楼,硬山顶。前后檐柱方额,结构精巧,屋顶琉璃脊兽。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7.潞城李庄文庙~位于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西。庙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年间均有重修。庙座北向南,一进院落。南有倒座戏楼三间,后改为大成门三间,北有大成殿三间,两侧有东西耳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除大成殿保留金元时期建筑风格外,其余殿宇均属清代遗构。有元代确切纪年与捏烧匠师名字的琉璃题记,在山西境内尚属少见。在正殿檐墙外窗台下镶嵌着墙碣23块,内容记载修葺庙宇的功德,一行一楷,字迹工整,具有史料价值。2013年5月,潞城李庄文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8.潞城李庄武庙~位于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李庄村,武庙坐东朝西,东西长52米、南北宽22米,占地面积114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遗有山门(倒座戏台)、献亭、拜殿、正殿;两侧存北耳殿,南、北配殿,南、北厢房。献亭座落在石砌台基上,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十字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飞檐起翘如大鸟展翅。檐柱使用用原材,健硕粗大,侧角明显,柱础方形抹角青石质。2013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9.潦河头关帝庙~位于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潦河头村东,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山门、正殿。南北长27.15米、东西宽16.8米,占地面积456.12平方米。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檐下设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铺作,明间劈板门,次间设直棂窗装修。庙内遗存石碑2通。一通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碑,碑文模糊不清;一通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乐楼碑”。2019年10月7日,潦河头关帝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70.潞城原起寺~位于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的凤凰山下,在修筑的十米多高的石砌土台上,是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原起寺。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保护的比较完好。原起寺坐北朝南,横向开间,南北长22.3米,东西宽32.7米,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大圣宝塔;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2001年6月25日,原起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1.壶关三嵕庙~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城南12公里黄家川南阳护村。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总面积1706.39平方米。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分别建钟、鼓楼。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2.真泽二仙宫~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当央殿为真泽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殿内梁架粗犷,为典型元代建筑。殿内东、西、北绘有壁画,面积约76.2平方米。寝宫为二仙宫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代遗物。殿内塑二仙真人卧像,四壁绘神态各异的百子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寝宫两侧分别有插花楼,并有楼式廊房各九间分布东西。殿内木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273.庄头天仙庙~位于长治市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建于元、明、清时代。宋建隆元年(960年)创建,明清屡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鼓楼、过亭、香亭、正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正殿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悬山顶,檐柱侧脚生起显著,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4.布村玉皇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布村,现存中轴线上还有舞楼、献殿、前殿、后殿以及诸多朵殿、两厢等。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2013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5.长子崇庆寺~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威武壮观。左右卧佛殿与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千佛殿居后院正北,梁架斗拱均属宋制。殿内有佛、菩萨像三尊,西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西配殿内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大力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6.大中汉三嵕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常张乡大中汉村西,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为73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大殿位于庙院北端,两侧为东西朵殿,大殿前分列东西厢房,南端为二层山门,一层辟门道,二层为倒座戏台。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原应为悬山顶,现为单檐硬山顶,筒板瓦屋面,花琉璃脊饰。大中汉三嵕庙建筑格局较为完整,大殿基本保持着元代建筑特征,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2013年5月,大中汉三嵕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7.长子法兴寺~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又称石殿,始建于唐咸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内部构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檩椽,斗支檐,脊吻皆备,四角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装色彩深沉。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p><p class="ql-block">燃灯塔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通体青石构建,小巧玲珑,形制秀古,亦名长明灯、灯幢。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宽大的佛坛上现存彩塑19尊,其中十二圆觉菩萨像,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宋塑十二园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但却保持了大唐的风韵,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得雍肿,盛唐时代所崇尚的“丰满”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纤秀”美。</p> <p class="ql-block">278.韩坊尧王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村中,现仅存一座正殿,金代建筑。尧王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柱与内柱全部用四棱抹角石柱,普拍方过柱出头相交,无补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假昂,第二跳用插昂,后檐和两山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假昂,前檐转角铺作用昂式耍头。2013年5月,韩坊尧王庙大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9.前万户汤王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前万户村,庙内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36米,南北宽27.9米,占地面积约1045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有大殿,两侧有东、西耳殿、东、西配殿。汤王庙正殿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四柱都用斜栱,栌斗并非一般的斗状而是做成仰莲型,补间斗拱出一跳,四铺作单抄,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出跳不同,这样的实例较为罕见。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0.长子天王寺~坐落于长治市长子县城南大街东侧,现仅存中殿、后殿,有关专家从梁架结构和斗拱构件认证属金代建筑遗存,尤其是中殿斗拱,采用内透外计单抄单昂五铺作手法,柱头用卷杀,栌头大于柱围, 具有极高的研究考古价值,是现存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1.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下辖的八里洼自然村。该庙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庙为前后两进院落,布局基本对称,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山门、王殿(正殿)、王宫(寝殿)。山门两侧建有夹楼、掖门。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正殿东西分别为高禖祠和药王祠。后院东西两侧分别为厢房。后殿两侧东西耳殿分别为白衣殿和大悲殿。寺内存有清代碑碣若干通。现存的正殿为金代遗构,清代重修。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2.小张碧云寺大殿~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城西北小张村中,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大殿为宋代建筑,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开间较大,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疏朗,规制严谨,角柱升起,檐角翘起缓和,给人以雄壮稳定之感。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拱,梁架结构规整紧凑。2013年5月,小张碧云寺大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东西神台上立着十八罗汉像。西南角上有一和尚像,传说是建庙老僧的包骨像。正殿顶棚绘有壁画,隐约可辨“喜鹊登梅”“麒麟献瑞”“龙凤呈祥”“百花争春”,其画风线条流畅,庄重典雅,神形兼备,技艺高超,画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宋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珍贵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283.义合三教堂~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大堡头镇义合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704.9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中殿为明代遗构,东、西耳殿为清代建筑,厢房为新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中殿、正殿,东、西两侧有耳殿。正殿建于砖石台基之上,长11.4米,宽11.6米,高0.5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2013年5月,义合三教堂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4.长子崔府君庙大殿~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院内,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从现有资料分析,不晚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此后历代均有修葺。原有山门、舞楼、献殿、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大殿为金代遗构,砖石台基,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屋顶,琉璃屋脊。四椽栿搭前、后乳栿用四柱。檐下柱头斗拱及补间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2013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5.长子文庙大成殿~位于长治市长子县文物局院内。只有一座大殿,据记载,长子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宋建中元年迁建于此,元明清屡有修茸。原来规模很大现仅剩大成殿为元代遗构。初见此殿有些规模,特别是檐下斗拱出现了批竹昂形,相貌粗狂古朴。2019年10月7日,长子文庙大成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86.中漳伏羲庙~位于长治市长子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中漳村。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载:明、清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现存有正殿、献亭,两侧有东、西耳殿,上、下厢房,占地面积693.8平方米。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筑。中漳伏羲庙正殿大约在明清维修时被整体举高,前檐石柱可见上部接了一米多高,使这座三间小殿显得很巍峨。大殿为元代遗构,献亭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庙内存明崇祯十三年(1643)、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碣各1方,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碑1通。2013年5月,中漳伏羲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7.北甘泉圣母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夹楼、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风格,其余皆为清代建筑。2013年5月,北甘泉圣母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8.北社大禹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西北,创建年代年详,明、清皆有修葺。现存一进院,中轴线上自南依次有山门(上为例坐戏台)、献殿、大殿,两侧有夹楼、廊房、配殿、耳殿。大殿主体结构为元代,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但檐硬山顶。梁架四架椽层三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斗栱四铺作双下昂,内檐斗栱四铺作。庙内存清代重修碑1通。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9.北社三嵕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创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单进院,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大殿、东西廊房、耳殿,占地面积988平方米。大殿石砌台基高0.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0.平顺淳化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龙门禅院,既龙门寺下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座,为金代遗构。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明间前后辟板门,柱头斗栱四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呈批竹式。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大梁两端直接搭在柱头斗栱上,平槫垂直施卷云驼峰,上置隔架栱,至平梁瓜柱。寺内有宋代石经幢两通,高3米余,幢身1.8米,平面八角形,楷书阴刻“尊胜陀罗尼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1.平顺大云院~亦称大云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云院分前后两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诘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11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大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p> <p class="ql-block">七宝塔在周显德元年(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292.平顺佛头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村,因后靠山形似佛头而得名。创建时代不详,原有两座院落,现只存一座,为一佛殿,从斗拱,梁架等特征来看,宋建筑明显。其构造之奇特,做工之精美,对于中国宋代建筑工作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弥补此时代建筑研究的实存古建筑之不足。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3.平顺回龙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现存金代佛殿一座,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绘猪八戒担“西天经”等。东山墙上自南至北依次绘有: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持拂尘的老者、持国天王、托塔天王、两名手持拂尘的青年赶着驮书的马匹赶路。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2006年5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4.金灯寺石窟~坐落在山西长治市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林虑山巅海拔1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寺创建于北周,现存34间殿堂构成的东西七进院,前道后佛。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洞窟称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p> <p class="ql-block">原名宝岩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p> <p class="ql-block">295.九天圣母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创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经过多次修缮。 九天圣母庙座北向南,为一进院。前有山门戏楼,中为献亭,北为圣母殿。两则配以耳殿。东西院现存李靖王殿、三宫殿、阎君殿、十帅殿、关公殿、子孙殿及梳妆楼等建筑。殿宇错落有致,殿顶形制各异。庙内现存宋、元、明、清及民国年间重修碑20余通,大多竖立于拜亭之内。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实属珍贵。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6.平顺龙门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城东北54公里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山麓。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时期曾予大规模扩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规模达到极盛,“殿堂寮舍数百盈”。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间。寺坐北朝南,面积5070平方米。布局为东、中、西三路轴线,各条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位于中轴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中殿即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创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山门,即天王殿,位居中轴线前端,金代建筑。山门两侧的廊房,皆具金代建筑风格;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后,元代建筑;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厩库等,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龙门寺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各殿的塑像、壁画、典籍和供器等附属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寺院内还保留着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5年)的经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立的“故大师塔记”等历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沟有祖师坟茔1处,寺院东南坡有和尚坟10余座和宋明等历代墓塔4座。龙门寺内还保存着明成化年间铸造的大铁钟1口和历代题记,其中尚存宋代石刻雕像3尊,宋代石塔三座,栏板石雕1块,均造型优美,雕刻技艺流畅,似乎还沿袭着唐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297.明惠大师塔~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城东北35千米的虹梯关乡虹霓村西海慧院旁。寺院早废,仅存孤塔一座,这里群峰壁立,沟壑纵横,瀑布飞流,道路崎岖,地势十分险要。塔建在红褐色的紫峰山下,显得极为庄重古朴。塔创建于唐乾符四年(87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边长2.21米,单檐单层五迭四注式,覆钵尖锥顶。明惠大师塔,通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部分组成。整体比例匀称,轮廓秀美。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8.平顺天台庵,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为北方天台宗庵院,占地面积970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和一通石碑。正殿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618~907年)木结构古建筑之一,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正殿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木柱,柱间施阑额,无普拍枋,柱础为覆盆式,柱头卷杀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无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空间显得更大,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体现唐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299.西青北大禹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61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大禹庙沿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献殿、正殿,两侧有夹屋、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殿。正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均为清代建筑。西青北大禹庙整体布局完整,结构保存完好,时代特征明显,是较重要的明清建筑实例。2013年5月,西青北大禹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0.西社卫公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社村,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均有增建修葺。现存一进院布局,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山门(上有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西妆殿、东厢房、东耳殿,剩余建筑均已坍塌。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网排列采用减柱手法,单檐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补间铺作每间一攒,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门窗装修已不存在,依其主体结构判断应为元代建筑。2019年10月16日,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1.夏禹神祠~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俗称禹王庙,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2.西周黎侯墓群~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黎侯镇西关村。墓地面积约40亩,现已探明的墓葬中有带墓道的大型墓,中、小型墓均无墓道,墓葬之间看不出排列规律。考古发掘墓葬10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其中部分严重被盗,部分未遭盗扰。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千余件。有数件带铭青铜器,是此次发掘的重大考古发现,证实了古代诸侯国确切故址所在,为研究我国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5月,西周黎侯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3.辛村天齐王庙~又称东岳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4.长宁大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中,两进院布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519 平方米。大庙创建年代不详,但不晚于宋代,且历年对庙宇都有修葺。长宁大庙现存建筑有砖砌照壁、山门(倒座戏楼),献殿、正殿、寝宫;东西两侧有山门东西耳房、东西廊房、西配殿及西耳殿、寝宫西耳房等。是一座集元、明、清等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信息的综合体,保存了传统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信息。建筑雕刻、碑刻、彩绘以及环境特色,生动地反映出古代木刻、石雕、书法、绘画、造园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是古代府邸建筑和祠庙建筑的艺术精品。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5.西下庄昭泽王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上遥镇西下庄村。该庙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710平方米,正殿面积约149平方米。庙内建筑共3座,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为元代遗构,两侧东西廊房为清代建筑。2019年10月7日,西下庄昭泽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306.黎城城隍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黎侯镇河下东街95号,占地面积1892平方米,始建年代无考,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随县治迁变而迁建于今址。黎城城隍庙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掖门,厢房等。山门为明代建筑,建于高2.35米的台基之上,楼高三层,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横拱看面抹斜,下檐、中檐柱间均设平身科一攒;正殿为清代遗构,廊内镶嵌陈列北魏造像碑,隋螭首造像碑,隋、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及明清官衙各类行政明文碑等二十余通(方)。2013年5月,黎城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7.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黄崖洞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对狭长的河谷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黄崖洞兵工厂是在1939年将韩庄修械所迁到此地扩建而成的,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零炮等。每年所生产的武器可装备十六个团,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主要供给华北战场。1943年日军侵入兵工厂,工厂破坏严重,遂撤往平顺西安村。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8.灵空山圣寿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城西北19公里灵空山峪中,坐落在悬崖的半腰。灵空山圣寿寺坐北向南,五路院落一字排开,各有山门而又互相贯通。据寺内碑文记载,始建于唐代,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始名圣寿寺,现存建筑基本为明清遗构。2013年5月,灵空山圣寿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寿寺五路院落自西至东分别是罗汉院、窑楼院、中院、关公院、僧房院,院后崖壁上有唐末开凿的净身窑,附近有建于明代的峦桥和仙桥。</p> <p class="ql-block">中院大殿面宽五间,硬山琉璃瓦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看面抹斜。灵空山圣寿寺布局灵活,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寺内宗教文化内涵多样,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309.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长治市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军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机关南撤。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窑洞总占地面积215平方米。2013年5月,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0.郭庄昭泽王庙~位于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郭庄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金代遗构,梁架残存彩绘,山墙残存壁画。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仅存山门、大殿;两侧依次有前院东、西夹房各五间,东、西配楼各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后院东、西配楼各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东、西耳殿各三间;耳殿两侧,又设东、西小跨院各一所,各建正殿三间,西跨院清代圆门,东跨院门新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1.灵泽王庙~位于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灵泽王大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栱五铺作计心造,重栱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石柱为四角抹棱起线,均有金代确切记年,整座大殿梁栿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山门之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东西角殿和东西廊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2.襄垣文庙~位于长治市襄垣县城内新建街245号,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大成殿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代元贞二年将三间改建为五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单抄三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装修已被后人改制。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3.襄垣五龙庙~位于长治市襄垣县城北关。其创建年代不详,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平面为方形,四合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厢房。庙宇占地面积约726平方米。庙宇内现存建筑有大殿、山门、东西厢房以及戏台遗址。其中,大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和西厢房为明代遗构,东厢房为近代改建。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4.襄垣昭泽王庙~又名龙洞庙,位于长治襄垣县南街,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后历经各代增修。现仅存正殿、献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5月,襄垣昭泽王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315.襄垣永惠桥~位于长治市襄垣县,为单孔实腹尖拱石桥,长29.5米,宽8.5米,桥孔净跨12.8米,矢高7.5米,整个建筑用长方形、梯形、微弧形石灰岩条石横置砌成,横跨于襄垣县城北门外的甘水河上。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维修。2013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6.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境内,经多次维修、复原,在王家峪村建有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砖壁村现还存有总部防卫工事、地堡、哨洞、炮兵阵地等遗迹。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各机关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从潞城北村迁到砖壁村;10月,总部又迁到王家峪村,部分留守砖壁村;1940年6月总部又迁返砖壁村;11月转移到左权县的武军寺;1942年5月反“扫荡”后,彭德怀又率领总部机关第三次进驻砖壁村。之后不久,总部开赴太岳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砖壁村距武乡县城45公里,处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李家祠堂、佛爷庙、奶奶庙等一组建筑群中。王家峪村位于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八路军总部曾设在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宅中。</p> <p class="ql-block">王家峪在洪水河南岸的一条狭谷中,夹岸丘壑起伏。总部旧址由村北三所相连农家院落组成。西院有接待室、参谋人员住室、总部马棚;中院为总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处、刘少奇路居处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警卫员等的住室;东院为刘伯承、邓小平、陈赓、陈锡联、李达等回总部开会时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317.武乡洪济院~位于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东良候村,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金代风格,余皆明、清重建。洪济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036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洪济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8.武乡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监漳镇监漳村,始建于金代正大六年(1229年)。会仙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63平方米,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2001年6月25日,会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9.武乡福源院~位于长治市武乡县西北30公里的故城镇北良村。北良侯福源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佛殿、东廊房、西配殿,总面积130.62平方米。其中佛殿楼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殿宇两层,建于高台之上,前有抱厦已毁,底层面积较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设门,次间开窗,二层依土台而建,二层大于底层平面,前面依底层柱、墙设置,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寺内有一尊北魏佛像,但头部丢失。2019年10月7日,福源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0.武乡大云寺~位于长治市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创建年代不详,北齐河清四年(565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为寺内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柱头卷刹明显。斗栱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无补间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寺内各殿共保存有壁画200余平方米。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1.武乡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代改为现名,位于长治市武乡县韩北乡土河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据有关文献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至顺四年(1333年)在宋代祭祀真如场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增建大殿和南殿。明、清两代均有增补。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南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2013年5月,武乡真如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2.南涅水洪教院,~初名“弘教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占地面积2483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南涅水洪教院现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89.3米,东西宽27.8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南涅水洪教院保存着金元交替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13年5月,南涅水洪教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3.沁县南涅水石刻~位于长治市沁县县城南二郎山上,共三个院落,仿古式建筑。精美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南涅水石刻造像馆坐落在距山西沁县县城西南一里多的笔峰山上。该馆又名二郎山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铜摄碑林”、“万象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馆内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遗像为主。1959年,在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窑藏石刻造豫1126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4.沁县普照寺大殿~位于长治市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后各代屡有增建与修葺。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将南殿、后殿及其附属建筑炸毁,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寺内原存有石刻艺术品多件,较为完整的是具有北魏晚期造像风格的方柱型千佛造像碑,已由县文物馆收藏保存。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5.沁县大云院~位于长治市沁县城西13公里郭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沁县大云院,始建于宋代,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修,并命名大云禅院。现仅存正殿、前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规整,大木构架尚有许多宋初做法,据此判定正殿为宋金建筑。寺内现存修寺碑及金代敕赐寺碑,记述金崇庆元年(1212年)乞书寺名经过。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6.怀覃会馆~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水陆院市场内,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怀覃会馆占地面积1841平方米。东西长41.6米,南北宽44.2米。创建于清早期。现存中轴线上为献殿、正殿,两侧为耳楼、廊房,献殿前存石狮一对。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椽的悬山建筑,梁架采用八架前廊式结构。献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歇山顶建筑,梁架结构采用七架无廊式。2019年10月7日,怀覃会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327.伯方仙翁庙~又名纯阳宫,位于晋城市高平县伯方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当地著名道教庙宇,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七年(1583年)重修。现存前部为山门、钟鼓二楼,后中部有乐亭、仙翁亭、仙翁殿、东西配殿和走廊。仙翁殿为主体建筑,殿内供奉吕洞宾塑像。殿宽五开间,悬山式,前檐施通长大额枋一道,额上用五铺作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六檐袱通达前后檐外,梁枋简洁规整,殿顶琉璃脊兽完备、龙凤、花卉、力土等,比例和谐,制作精工,色调纯朴,堪称明代琉璃中的佳品。庙内“唐壁画”是国宝,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唐玄宗巨幅壁画像分别画在仙翁庙内的东、西两个山墙上,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8.高平崇明寺~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俗称狼谷寺。崇明寺,座北面南,两进院,创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殿、钟鼓楼及东西配殿、两庑等。中殿为宋代早期建筑,后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遗物。中佛殿,居院内中央,雄健古朴,稳重壮观。2001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9.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位于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古寺庙群的建筑按照五行八卦方位排列,五行按照东南西北中五门楼排列,八卦按八门增修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门,表现了我们的祖先为大周的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宁·和谐费尽了心,大周古庙最多有全神庙村的美称(大小72神庙)。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引不起各方的重视,许多古建筑·庙宇被人为破坏或者倒塌,不过剩下的也还不少,只是年久失修,抢救这些文物刻不容缓。2013年5月,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周村,古称周纂镇,相传是古代选修县城的地址之一,故修有城隍庙,称周纂镇果然是名不虚传。从他的现存遗址来看,正东有城门楼。正北有北门,连接一段古城墙,城墙下修有城隍庙。正西修有七间阁门楼,门上刻有周纂镇三个大字,阁上修有祖师殿,门楼两侧修有古代防城兵躲箭的地方,七间阁外修有气势宏伟的石牌楼。正南修有南门阁,门中刻有“朝阳”二字,接连着观音楼;东北修有门楼,连着三官庙,一进三院,想从正殿烧香必须登上三十八级台阶,心诚神则灵;西北修有门楼,连着大王庙,一进三院,庙内修有正殿,东西配殿,并且修有戏台;东南上修有门楼,上塑神像,离门楼百米修有高入云霄古塔相应,造型独特。西南修有门楼,门上刻有“澜环”二字。</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建筑群之一,村中现存古寺庙20余处,而资圣寺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为村中古建筑之最。现有的资圣寺院落为两进院,中轴线上有山门外的观音阁、山门、中殿(毗卢殿)、后殿(雷音殿),其中毗卢殿为宋代建筑,建造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其它为明代建筑,寺外的观音阁为清代所建。此外,大周村还修建有“孝母桥”及宝塔等。</p> <p class="ql-block">330.高平定林寺~位于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大粮山南部。定林寺创建年代不详,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宋雍熙年间(984--987)、金皇统八年(1148)、大定二年(1162)、泰和四年(1204)、元延祐四年(1317),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除雷音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定林寺坐北向南,前后共有四进院子,中轴线上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及七佛殿等建筑。前院东西有钟鼓楼、配殿,中院有东西廊庑,后院有东西亭、东西阁等,寺东建有禅院一所。2001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内主体建筑雷音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石砌台基高0.81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殿内梁架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五铺作单抄单昂斗栱,补间一朵一斗一三升栱,素平方柱础。前檐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殿顶琉璃构件金代原作,刹脊有金泰和四年(1274年)题记,门砧上有元“延祐四年四月初十记”题记为大殿确切的建年题记。</p> <p class="ql-block">331.高平董峰万寿宫~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原村乡上董峰村,亦称圣姑庙,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清屡有修葺。其中三教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遗物。庙坐北朝南,二进院,现存建筑有牌楼、三教殿、玉宇(石亭)、圣姑殿、西配殿、厢房等。三教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正方形,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东西墙壁上遗存有部分壁画,与建筑同期,均为元代作品。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2.高平二郎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创建年代不详,唐代己存,历代屡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戏台、献殿、正殿、东西垛殿、廊房等。戏台为金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遗物。戏台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台基高1.1米,略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台身四周立柱,四柱上设大额枋,柱头上施有转角斗栱,每面补间各两朵,昂皆为真昂,后尾挑于平槫之下,形成方形框架承托屋架。台基束腰处刻有题记,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戏台。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3.高平嘉祥寺~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北10公里的赤祥村。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53年),宋元明清各代屡有增修。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现存建筑有观音殿、前殿、三佛殿、东西配殿、厢房等,前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4.高平铁佛寺~位于晋城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据正殿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殿”,可知正殿建于金代,以后历代虽屡有修葺,仍然保留着金代手法。铁佛寺正殿木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长方形,悬山式屋顶,珐华屋脊、斗拱、檐角、直楞窗。殿内所塑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二十四诸天等塑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奇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整个明代独树一帜的奇葩。2019年10月,高平铁佛寺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5.高平古中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北10.5公里的下台村西北的高地上。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建筑规模宏大。下院建筑有舞台、看楼、香积厨等。上院有山门、太子殿、正殿、耳殿、厢房等。山门为三道门洞,在西面的拱券式门洞上方,有明代石刻一块,上面刻有“古中庙”三个大字。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太子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无梁,所以亦称无梁殿。周檐施大额枋,殿内施八角藻井,中悬垂莲柱,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建筑形制独特,是我国有关祭祀始祖炎帝现存最早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殿内东山墙上,有一块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记叙了始祖炎帝开粒食之源的伟大功勋,其碑云:“帝亲尝百草,乃得味于天造晦冥之初,是帝之德,在养生立命而帝之功,在亿万斯年也。”</p> <p class="ql-block">336.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区东北18公里的中庄村。建筑前檐以四根石柱支撑,青石门墩上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等字样,其余均为木制结构。民居建于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民居建筑,尚属元代民居建筑的孤例。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7.建南济渎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翠花山巅。坐北朝南,南北长98米,东西宽56米,占地面积约335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重修。济渎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一道山门、二道山门,献殿遗址、济渎殿、后宫,两侧为便门、夹殿、耳殿、钟楼、鼓楼、配殿等。建南济渎庙建筑空间疏朗开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建南济渎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一道山门,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单翘单昂并出斜翘;二道山门,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柱头施用大额,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九踩单翘单昂并出45°斜翘,斜耍头作龙形,平身科九踩无斜翘。</p> <p class="ql-block">济渎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昂,补间铺作里转用挑斡和楔,柱头均用阑额、普拍枋连构;后宫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压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顶。前檐斗栱四铺作双昂,补间铺作里转用挑斡和鞾楔,柱头均用阑额、普拍枋连构。其他建筑多为建于清代的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338.高平开化寺~位于晋城市高平市陈塸镇王村舍利山腰。寺创建于唐末天祐年间(904-907年),初名清凉寺,宋改为开化禅院,后易名开化寺。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阁为明代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大悲阁、大雄宝殿、演法堂,纵向进深两院,前院设东西廊庑各10间,后院设东西配殿、文昌帝君阁、圣贤殿,演法堂两侧东为观音阁,西为维摩净室。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立于石砌台基之上,三间见方,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次间为破子棂窗。檐柱上刻有“宋熙宁六年”施柱题记,为建殿的确切年代。殿内梁架斗栱上彩画亦为宋时原物,为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图案,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纹样极为相似。是我国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共96平方米。据碑文和画面榜题记载,与梁枋彩绘同为宋绍圣三年(1096年)作品。画师为郭发,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和佛经故事以及当时世俗生活的写照。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为研究宋代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339.良户玉虚观~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中。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现存正殿及西耳殿、中殿、西配殿、南房、魁楼。其中,正殿、西配殿为元代建筑,中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建筑。2013年,良户玉虚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0.南庄玉皇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南庄村。南庄玉皇庙创建于东汉,后经唐先天年、金大安年间重修,明弘治年间补修。庙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现存建筑有山门、献殿、正殿,东西配殿、厢房、舞楼等。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正殿建筑在一个高70厘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无柱,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寺内存金代石碣1方,清代重修碑1通。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1.高平清梦观~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北12.5公里的铁炉村东。据清《高平县志》记载:“金姬志真,号洞明子,皇统中游五岳,归语所亲曰‘人生一梦耳,’舍宅作观名清梦”,清梦观即由此而得名。该观创建于南宋景定六年(1211年),现存主要为元明建筑。观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三官殿、阎王殿、三清殿、玉皇楼,两侧有厢房、钟鼓楼、耳殿等。观内现存有元中统二年(1261年)所立创修碑1通,明清重修碑2通。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为观内主体建筑,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剪边,屋顶琉璃脊饰。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道教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342.三王村三嵕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南10公里三王村南岭上。创建年代不详,唐代已有。现存主要建筑正殿为金代遗构。庙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由一排三个院落组成,现仅存中院和东院。中院为该庙院的主体建筑,主要有正殿、拜殿、舞台、东西耳楼、厢房等,东院亦有殿宇数间,唯正殿建筑规模宏大,为金代遗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昂为琴面,无补间斗栱,梁枋断面规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出檐深远,屋顶平缓,为典型金代建筑。庙内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石碑一通。2013年5月,三王村三嵕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3.石末宣圣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石末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30平方米。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妆楼、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庙内现存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泰定三年(1326年)碑2通。石末宣圣庙建筑布局完整,正殿梁架彩绘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琉璃脊饰。殿内柱网减柱造,只在后檐用内柱,内柱间用大额枋及绰幕枋纵向联构。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各间用补间斗栱一朵,明间一朵五铺作双杪重栱计心造,并出45°斜栱;次、稍间一致,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里转出双杪。补间斗栱里转皆用挑斡和鞾楔。</p> <p class="ql-block">山门亦称倒座戏台,面阔五间,五间无廊,悬山顶。一层为进出庙宇的通道,二层为戏台。东、西配殿,面阔七间,六架前檐廊,悬山顶。正殿东、西耳殿,面宽三间,五架无廊,硬山顶。山门东、西妆楼二层,面宽三间,五架无廊。</p> <p class="ql-block">344.团东清化寺~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10公里的神农镇上,现存三进院落,最南面的前殿称为如来殿,三间歇山顶;中殿称为三佛殿,三间清代;后殿称为七佛殿,五间元代。2019年10月,团东清化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5.西李门二仙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附近二仙岭上,以奉祀乐氏二仙女得名。始建年代不详,金、明、清各代屡有修葺。今存建筑三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殿、东西翼殿、客房、廊庑、偏殿及钟楼、鼓楼等。中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梁枋粗大,出檐深远,前檐建廊,殿前有金代月台,石筑。庙内有金代石碑一通,载仙姑灵应事迹;清光绪六年(1880年)立碑一通,详述光绪三年灾情及民间生活疾苦,是研究历史灾荒的重要资料。该庙为国保单位,并编入了《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6.高平游仙寺~位于晋城市高平市城南10公里宰李村西游仙山南腰间。寺因山而得名,曾名慈教寺。创建于宋淳化年间(990一994年),后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毗卢殿为宋代原构,三佛殿为金代遗物,其余均为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为山门、春秋楼、毗卢殿、三佛殿、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7.中坪二仙宫~位于山西省高平县城南十四公里处的西里门村二仙岭,创建于唐天佑年间(904—970年)。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仅存正殿,主体结构为金建元修。该宫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80米,南北长68米,中轴线上有山门(上建倒座戏楼),正殿,两侧有东西翼楼、廊庑、配殿、角殿。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8.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又唐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9.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俗称“皇坟”。陵后的五谷庙原来建筑规模庞大,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为元代所建。高平炎帝陵内有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p> <p class="ql-block">高平境内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遗址遗迹众多,羊头山上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遗迹是炎帝生产生活过的地方,以炎帝行宫、神农庙、炎帝陵等为代表的陵、庙、祠、宫、城等30余座,记载有关炎帝事迹的碑碣100余通,与炎帝相关的村名地名、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形成了一个内容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p> <p class="ql-block">350.泽州北义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村西北。庙始建年代不详,正殿檐柱有宋大观四年(1110年)重修题记。现存建筑有玉皇殿、献殿、耳殿、东西配殿、舞楼、厢房,除正殿尚为宋代遗物外,其余均为后世风格。玉皇殿建于高1.2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九脊顶,琉璃剪边,外观庄重稳健。前檐柱四根,青石质,八棱,侧角生起明显,斗栱四铺作出单抄。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三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玉皇殿完好保存了宋代木构建筑风格,与檐柱上大观四年题记相互佐证,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重要实例。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1.泽州碧落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创建于北朝时期,后经多次鼎新扩建,名列古泽州四大古寺之首。现存北齐石窟一座、唐代石窟两座。唐代及武周石龛10余龛、明代古桥两座。北魏至民国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现存最早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的摩崖题记。碧落寺古建筑保存不多,且多为清代建筑。石窟分布在山崖间,东西走向。西窟为“大齐武平七年”开凿,内雕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中窟开凿于初唐,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东窟凿于唐代中晚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共有小龛64个,大小雕像102尊。雕工洗炼,隽秀精美。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2.川底佛堂~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川底村文明街62号。川底佛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3平方米,共有一进院落。正殿是主要建筑,创建时间不详,元朝至顺三年(1335年)曾修葺,现存建筑是金代风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覆灰筒板瓦。梁架采用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两柱。2013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3.大阳汤帝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西街。其创建时间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清时期建筑。汤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布局,占地面积3037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山门、中门、成汤殿,两侧分别为东西耳楼、东西耳房、东西掖门、三嵕殿、虫王殿等。汤帝庙主要建筑是正殿汤帝殿,元建。殿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前檐柱四根,木质,方形砂石柱础。庙内现存有明清重修碑、纪事碑数通,保存完好。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4.府城关帝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城北10公里处的金村镇府城村。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 4395.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21(1756年)、乾隆47年(1782年)有重修。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庞大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府城关帝庙关帝殿和三义殿保存比较完好,石雕和木雕装饰比较突出,工艺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九架前廊式建筑,斗栱五踩重昂,台基高1.3米,建筑面积125.8平方米,前廊四根滚龙柱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三义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架前廊式建筑,五踩双翘出斜栱。内檐两山绘有壁画。前廊四根人物柱上雕儒、释、道三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355.高都景德寺~位于晋城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寺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为前殿、中殿和正殿,轴线西侧为厢房,东侧为廊房,正殿的两侧为耳殿。主殿又称法堂殿、三佛殿,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题记,对该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中殿又称转佛殿、大雄宝殿,据记载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据记载前殿重修于元代。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时期的建筑风貌。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6.河底成汤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河底村。其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观元年重修的记载,后历明、清几经修缮,终呈现有风貌。成汤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庙门开于正南,平面布局规整。整个庙宇建于巨大砂石条砌筑的高台之上,两侧对称设台阶可登临,是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台基风格。在此高台上南端又支出一台一座,同样两侧设台阶,亦属唐代遗存。台北则为汤帝庙的山门,为明代建;汤帝庙主要建筑是正殿汤帝殿,为宋代建;正殿东西分设偏殿,为宋代建);庙内现存有宋大观年间重修碑记及明清重修碑、记事碑数通,唐代遗存雕金钱纹砂石柱二根,保存完好。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7.小南村二仙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乡小南村,又名二仙观、真泽宫等,因崇祀唐代乐氏二仙女而得名。该庙创建于宋大观年间(1107年至1117年)。庙院占地面1232平方米,为两进院落,现仅存后院正殿、耳殿、香亭、配殿等。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由二进院组成。庙前山门已毁,中轴线上有乐台、香亭与正殿。一进院乐台、香亭为明清建筑。现存二进院正殿三间见方,建材硕大,左右各跨跺殿四楹,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殿内的天宫楼阁由三个单体建筑和一个单拱廊桥组成,斗栱柱枋、构栏门窗、脊瓦兽吻皆木制而成,斗栱出挑之多在宋代建筑中极为罕见。在正殿屋檐下有宋大观年间的创建碑,记载了庙宇的建造年代。</p> <p class="ql-block">二仙庙的塑像像共6尊,除二仙真人外,另有侍女4尊,殿内塑像,是晋东南仅存的乐氏二仙塑像,与大殿为同时代作品。塑所塑人物体态端庄,眉清目秀,为宋塑之佳作。殿内天宫楼阁,由三个单体建筑和一个单拱廊桥组成。斗拱柱枋、构栏门窗、脊与吻兽皆木制而成,是极为精巧的宋代建筑模式。</p> <p class="ql-block">二仙金妆塑像端坐在玲珑剔透的木雕精制的龛阁中。大殿檐下有宋大观年间的创建碑。主祀传说由民女成仙的乐氏姐妹,参看历史传说《乐氏女成仙》,后槽的仙台上塑二仙及四侍女像,身材修长,眉目清秀,是仅存的宋塑乐氏二女神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358.坪上汤帝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坪上村东。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根据正殿内梁下题记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曾经进行了维修。正殿和香亭为明代建筑。该庙由南至北依次为香亭、黑虎殿、正殿,两侧有山门、钟鼓楼、厢房、耳殿。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香亭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平面呈正方形,面宽、进深均为一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坪上汤帝庙正殿和香亭均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坪上汤帝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9.泽州青莲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陵石山中。青莲寺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与中国古代“面山背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所临山崖的肢内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寺院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个部分。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自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所增建,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分布对称。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悬檐歇山顶,头栱肥硕,飞檐腾空,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楼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菩萨、十殿阎罗,个个栩栩如生,威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还有许多唐、宋、明、清各代的碑刻,字体齐备。有真、草、隶、篆等。寺南大殿的唐碑上刻有唐宝历元年(825年)“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360.史村东岳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下村镇史村村西。现存的泽州史村东岳庙是一个两进的庙宇,坐北朝南,前面是山门和钟鼓楼,斗拱古朴,飞檐高耸。建筑年代为元至清。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1.水东崔府君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水东村北街。始建年代不详,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大德四年(1300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曾多次重修。寺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834平方米。据建筑现状推测,正殿应为元代遗构,拜殿及东西耳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则为清代。该庙由南至北主要有:舞楼、拜殿、正殿,两侧为妆楼(山门)、看楼、厢房、耳殿。庙内还保存有木雕和石刻。水东崔府君庙建筑布局保存比较完整,正殿具有晋东南地区金代后期的建筑风格,特别是正殿当心间东侧檐柱柱础上刻有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重修题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水东崔府君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2.坛岭头岱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乡坛岭头村。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2013年5月,坛岭头岱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3.西顿济渎庙~坐落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正殿创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砖木结构,梁架纵横,斗拱搭牵,美不胜收。古人为防虫蛀风蚀,在上面涂刷了黑色墨汁。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4.薛庄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薛庄村。该庙正殿,三间悬山顶,建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其余各殿东西对称,结构完整。最有价值的是正殿北东西三面墙上的清代壁画,风雨雷电、龙凤、人物、牡丹、猫、鹊、雉鸡、梅、远山、近水,画工细腻。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5.尹西东岳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尹西村。创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整个建筑分上下两院,集金、元、明、清各个时代建筑于一体。正殿三间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殿前檐柱四根,为八棱抹角石柱,侧角分明,柱上有金明昌五年题记。柱头各施七铺作斗栱一朵,单抄单下昂,耍头作昂形。殿顶为悬山式,覆灰筒瓦,琉璃脊。东西角殿各三间,重檐悬山顶,门及门框、贴花均为元代原物,窗户为破子棂窗。另有山门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为双层式,左右厢房各七间。明清时增建东偏院和马房院。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6.泽州玉皇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南13公里府城村。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前院是玉皇庙内第一进院落,中有门庑二重,第一重山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第二重仪门元代遗构。门两侧有文昌殿、咽喉祠、六瘟殿、地藏殿、钟鼓楼等。中院主殿成汤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特征为宋金时期。后院正殿为昊天玉帝殿,建于宋熙宁九年(107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悬山顶。无论是建筑,还是彩塑及神台上的浮雕砖饰,都保留了北宋风格。</p> <p class="ql-block">各殿内保存有宋、元、明三代塑像300余尊,其中元塑二十八宿星君像为全庙之冠。庙外碑廊内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十余通,是研究道教史及道教艺术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367.泽州崇寿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城北25公里西郜村。寺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建。现存建筑布局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为地藏、罗汉殿,最后为雷音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身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古朴,为五铺作双下昂,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间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年间刻字。寺内有唐代八角形石幢两座,通道4米,须弥座上雕宝装莲瓣及石狮,幢身刻陀罗尼经,宝盖为璎珞花纹,镂刻精细。寺内还保存有北魏造像碑一通,雕屋形龛及一佛二菩萨,另有宋、金、元、明历代石碑十二通。2019年10月,崇寿寺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8.冶底岱庙~也叫泽州岱庙,俗称西大庙,位于山西晋城市郊区南村镇冶底村,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场。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晚宋代就已有之,庙内最早的建筑遗存为正殿天齐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莲柱础与石柱,石柱上有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后历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之形制格局。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清幽静雅。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天齐殿。两侧又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2001年,冶底岱庙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 <p class="ql-block">369.周村东岳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周村北门。始建年代无考,宋元丰五年(1083年)重建,后历代重修。一进两院,现存正殿、关帝殿、财神殿、钟鼓楼,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殿、关帝殿为宋代遗构,财神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正殿建在高1.5米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昂为真昂,后尾挑于摶下。关帝殿建在高1.3米石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勾连搭歇山式抱厦,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抄。庙内现存宋、明、清不同时期壁画,大小碑刻20余通。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70.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皇城相府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5月,陈廷敬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故居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为明代建筑,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城墙周长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墙、河山楼、藏兵洞、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p> <p class="ql-block">外城为清代建筑,是陈廷敬的私邸。城墙周长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书房、花园、管家院、内宅、城墙、御书楼及功德牌坊等。</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墓位于皇城村北2000米处静坪山上,占地16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书挽诗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p> <p class="ql-block">371.砥洎城~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2006年,砥洎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时兼顾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内的民居与巷道与城墙一起被全部纳入整体防御体系,担负防御职责,因而砥洎城既不同于类似雁北广武古城的军事城堡,也不同于类似于平遥古城的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城镇,它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城墙高12米左右,临水的部分城墙更是高达20米,西侧临水城墙随地势而呈梯状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有坡道连通。砥洎城的城墙极富特色,润城镇冶铁业发达,并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他们用来自于冶铁业的财富构筑城堡,而冶铁后废弃的坩锅又为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既坚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砥洎城外侧包以青砖,与其它城墙如出一辙,而从城墙内侧,则可以清晰看到坩锅与石条混彻的特殊结构,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使人感觉这儿才是真正的“蜂窝城墙”。</p> <p class="ql-block">372.郭峪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垦城村旁。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为抵御流寇侵扰修建郭峪城,东门为正门,濒临樊溪河谷,门洞上书“景阳”,故郭峪村又称景阳城。村西南有水门叫“水西门”,是为防洪而修建的。村中街道南北向,分前街、中街、后街三段,呈街巷网络。郭峪村由郭峪、侍郎寨、黑沙坡三部分组成。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自古文风兴盛,唐至消考取功名者达八十多人。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每层五间;西城门内有元至正年间创建,复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规模宏大的汤帝庙;还有保存较好的40多幢明清古宅。城墙雄伟,雉堞林立,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各种建筑在郭峪村小小的乡间聚落中形成了有机的系统,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乡村古代建筑群。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史实。</p> <p class="ql-block">郭峪村保存较好的古住宅近40幢,其中明代住宅十几幢,清代住宅二十几幢。正是由于明清人文的鼎盛,使郭峪人精心打造了一座座别具风采的官宅民居,还在城内外修建和整缮了20多处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庙观寺塔、护村城墙,使郭峪“如化城蜃楼,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373.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该寺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现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p> <p class="ql-block">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374.阳城开福寺~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内,始建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大雄宝殿、献殿、戏台,占地面积1095㎡,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内建筑琉璃脊饰独具特色,除献殿因天灾而塌毁了部分琉璃外,其余琉璃脊饰均保存较好,尤其是戏台的琉璃有明嘉靖年号及工匠题记,从琉璃烧造工艺看,大雄宝殿和献殿均早于戏台,均是阳城乔氏琉璃存世的代表作。寺内存民国时期碑1通。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75.润城东岳庙~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十三公里的润城村,创建于大金之前,占地3600平方米,规模宏伟,三进三门,整个建筑由庙门、钟、鼓楼、过殿、偏殿、东西配殿、舞楼、献殿、正殿、后宫等组成,琉璃屋脊、兽头、瓦等可与北京故宫媲美。现仅存献亭、天齐殿、后宫等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76.下交汤帝庙~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下交村,始建于金大安二年(1213年),明清两代均有大规模修缮。庙为二进院,总面积2106平方米。前院很小,前为山门,后为马王殿。后院有戏台、献亭、成汤大殿。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汤大殿为元代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内存石碣九方。</p> <p class="ql-block">377.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镇阳陵村。寺内布局为二进院落,现存主要有大雄宝殿和琉璃塔,大雄宝殿为清康熙36年所建。琉璃塔为寺内主体建筑,八角十级,高约27米。塔身平直,收刹甚微。塔基为两层,皆为砂石岩。上有浮雕花饰,角上雕侏儒力士。塔身各层皆为琉璃构件镶嵌,外壁嵌满佛教故事琉璃浮雕像。塔身一层后门洞左侧,嵌琉璃题记一方,上刻“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阳城琉璃匠人乔永丰男乔常飞乔常远”。2019年10月7日,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378.阳城文庙~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内东南隅,建于宋,明洪武年县令李芾重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成殿灾毁,道光十九年(1839年)进行了修缮,扩建大成殿为五间,增修了崇圣祠、东西庑和戟门等,包括孔圣庙、明伦堂和文昌宫。现仅存孔圣庙、房屋二十余间,为明清建筑。2019年10月,阳城文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79.窦庄古建筑群~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窦庄村沁水河畔,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及其子孙所建。明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王自用部屡次进攻山西,张五典正是在此时构筑了窦庄村城寨。窦庄的地形与郭壁相似,背山面河,位于河西。张五典之子张铨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赴任监军辽东,后金兵围辽阳,张铨苦战被俘后壮烈殉国,窦庄及周围现存其衣冠冢。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窦庄城池、街道、院落修建过程中,相传当地有位出名的“孝子”张烈功,在京城为官,为其母安排了仿京城的景致,故有“小北京”之称。传说窦庄原有九门九关,丁字街形,也有牌楼及“四大四小”建筑风格的民居。现仅存四座这样的民居。城墙已毁,仅存南、北城门和残破的角楼。现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进士、御史张铨的“尚书第”和“天 恩世锡”院,仍不失为高门大院, 众多的砖、石、木雕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 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380.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长达五里,有“金郭壁”之誉。背山临河,呈带状。村东沿河石砌护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内分坊区,以“坊”、“里”命名,如“宁远坊”、“三槐里”等。村内现存多座内门楼、过街楼。过街楼下行人,楼上则作寺阁、戏台。山坡上有一座内门楼设“丁”字形门洞,十分奇特。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村内有一座纪念清官崔钰的“崔府君庙”,庙中有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乐楼。村中民居为典型的晋东南风格,以二三层的四合院为主,大多为明末、清代遗构。村北民居、古街保存相对较好,建筑和装饰水平亦较高。</p> <p class="ql-block">村内建筑较豪华的“进士第”保存数座,砖、石、木雕装饰精美,有的门楼外有雕刻忠孝二字的砖雕照壁。村西北山上的书香门第“青缃里”,俗称“王家屹洞”,显赫的王家宅院集中于此,有“堡中堡”之称,这里的巷道全用条石铺就。南侧有古书院藏书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六根石质明柱高达10余米。</p> <p class="ql-block">郭壁古建筑群,现存明、清民宅3400余间,窑洞数百孔,庙宇7座、阁楼10座,有进士宅院13处,行宫建筑1处,祠堂二处,古井18眼。整体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说,南北长约2500米,一条古商贸街贯穿其中。主要建筑群有府君庙、镇行宫、古渡口、张姓、赵姓民宅群、三槐里等。郭壁古村落,集居住、商贸、文化、防御、祭祀等建筑于一体,建筑种类繁多,是一处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381.柳氏民居~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是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祖籍沁水的陕西华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p> <p class="ql-block">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8米,占地面积4032平方米,总计房屋114间。院落分为两组,以东西走向的村中街道为中线,南北两侧并列两院。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存的元宝耳石狮、一品青莲节节高砖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称海内孤品。中国著名理学家朱熹、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唐代画圣吴道子等历代大家留下的书画碑刻真迹,在世界上更是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382.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另外还有孙居相墓等。</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涉过湘峪河,爬上平行于城墙的坡道,便进入了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这堵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p> <p class="ql-block">湘峪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是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383.陵川白玉宫~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潞城镇郊底村,该宫过殿前檐四柱均为方形抹角石柱,光滑明亮,似玉一般,故称此宫为“白玉宫”。 此宫金代以前已建,金、明两代及民国时期均有重修。占地27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宫院中轴线上现存山门、三仙殿、正殿、后殿,两侧有垛楼、僧舍、廊房、耳殿等。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4.陵川北吉祥寺~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街村。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北宋太平兴国、元代至元及明、清各代均屡有修建。寺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左右廊庑等。前殿、中殿均为宋代遗构,尤其是中殿,单檐悬山顶,梁架简洁、建筑手法古朴,保留了更多的北宋风格。后殿为明代建筑。寺内还存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至明、清时期碑刻多块。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5.北马玉皇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北马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现存正殿为金代建筑,其它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分有廊房、耳殿。正殿石砌台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拱七铺作,单抄三下昂,无补间,门窗改制。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6.陵川崇安寺~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全寺分为两进院,中轴线前为山门“古陵楼”,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彩色琉璃剪边。崇安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遗物,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7.陵川崔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城西20公里处的礼义镇北街,又名显应王庙,是我国现存仅有的汉唐高台式建筑。庙创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48年)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民国初年均有修葺。现存山门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456平方米。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拜亭、府君殿,东西两侧为掖门、配殿、垛殿。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8.陵川龙岩寺~位于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原名龙泉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修过殿,并奉敕将原寺名改为龙岩寺。龙岩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正殿在后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2019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下院的过殿建在五层砌筑的青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屋脊为陶灰色飞龙装饰,两边龙吻对峙。过殿前檐用四柱顶撑,柱头有卷刹,施补间斗拱,昂为琴面式,斗拱用材硕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p> <p class="ql-block">上院建于七层高的青石台基上,拾级而上,其正北为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檐由四石柱支撑,檐下设殿廊。屋顶为单檐悬山式,斗拱为五铺作。大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为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后殿两侧存有二通完好的碑碣,一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本县平城人贞元年间进士赵安时撰写的《龙岩寺记》;一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当地乡贡常谦撰写的《新建龙岩寺法堂记》。这两通碑上面真实地记录了该寺的创建过程和历史。正殿两山墙内壁有壁画。</p> <p class="ql-block">389.陵川南吉祥寺~位于山西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宋天圣年间迁此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两厢廊庑。中殿历史最古,宋建,后殿金建元修,山着眼点是经明代重修,还保存着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遗构。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殿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拱硕大,殿内梁架规整,形制古朴,结构严谨。大殿均用灰色钢瓦铺制,殿顶均有彩色龙吻对峙、彩色琉璃剪边和琉璃图案装饰,色彩斑斓,有富丽堂皇之感。</p> <p class="ql-block">南吉祥寺的文物价值还体现于寺庙中众多的塑像和彩绘上。该寺庙内的塑像多为明代作品。天王殿两侧墙壁绘有壁画,据说为明代作品。西壁墙绘有十八罗汉彩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东壁墙绘有十八层地狱,刻画了烹油鼎,披麻皮、吊脊筋,锯扯分心等地狱刑罚场景。圆明正殿东西壁墙,元代壁画,弥为珍贵,现已大部被毁,人物图形残缺不全。</p> <p class="ql-block">390.南神头二仙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潞城镇石疙峦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载,清代有三次修缮。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形制为九脊单檐歇山顶,灰色筒板瓦铺制屋顶,正脊为瓦条脊,次间墙体用宋砖砌成。正殿位于中轴线后,前檐通用四柱,柱头卷刹较缓,并有补间斗栱,斗栱用材硕大,昂为琴面式,为典型的金代作品。殿内两侧山墙绘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壁画。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1.南召文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平城镇南召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庙坐北朝南,一进院,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东西看楼、东西配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屋顶举折平缓。斗栱四铺作。梁架用材较大,多用自然弯材,元代特征显著。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2.三圣瑞现塔~位于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俗称积善塔。三圣瑞现塔在积善村西的昭庆院内,塔平面呈长方形,每边长6米,共13层,高约30米,第一层塔身为平座的砖墙砌筑,每层迭舌出檐,各层逐渐缩小,第五层收分过大,看其雏形有隋唐建筑的手法,从第三层仰视塔内,像是一口倒悬之井,空洞直达顶端。此塔原为藏舍利而建,实则创建于隋而再建于金。从塔的雏形来看确有隋唐建筑风格,与小雁塔的造型相似。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3.石掌玉皇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潞城镇石掌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明、清时代。一进院落,依地势分为三层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房、配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4.寺润三教堂~位于山西陵川县杨村镇寺润村。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代重修。三教堂为单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形制为正方形,规模较小,面阔进深各三间。整个建筑建在长13.5米、宽11.9米、高1.4米的石砌台基之上,无柱础。2006年6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5.塔水河遗址~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城南约45公里的夺火乡塔水河的“葫芦坝”,发现的材料有人类颅骨化石碎片、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石多为角、零星的牙齿的破碎的肢骨以及一些化石碎片。根据对地层岩石性的观察、动物化石的分析和石制的初步研究,认为该遗址的时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6.田庄全神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西山墙存碣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0.1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548平方米。。中轴线分布有舞楼(不存)、正殿,两侧分布有妆楼、钟楼(东)、厢房房、耳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风格,其他为明清遗物。2019年10月16日,田庄全神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7.西溪二仙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西溪村,又称真泽宫,据碑文记载,寺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年-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寺内还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8.小会岭二仙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城西南17公里附城镇小会村,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9.玉泉东岳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附城镇玉泉村。该庙创建年代已无可查考,据庙内所存石碑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玉泉东岳庙,以后迭有局部补修至今。庙宇布局独特,结构合理,整体保存完好。全庙为一进院落,中轴线前为台阶,台阶之上为月台,左侧有钟亭一座,后为禅院,月台西侧有禅室三间。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中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明代建筑;中轴线后有献亭三间,献亭后为正殿及东西垛殿,其中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琉璃制品,形态古朴,两侧鸱吻对峙,垂脊、戗脊、围脊均为瓦条砌成。斗拱四铺作,昂为琴面式真昂,其梁架为典型的金代结构,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四柱。屋面为筒板瓦,琉璃剪边;东西垛殿各五间,东垛殿为金代构造,外檐铺作解放后局部人为破坏,从现存整体梁架及斗拱看为金代制作;西垛殿元代维修时作过大的调整和改变。全庙共有房屋50余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