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秋日私语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歌:</p><p class="ql-block"> 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上半年来6、21,</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是8、23,</p><p class="ql-block"> 每月两节不变更,</p><p class="ql-block"> 最多相差一两天。</p> <p class="ql-block">年少时对节气本身与背后蕴藏的意味,只觉得疏远,仿佛是于己无关的事,然而,年岁渐长才觉得它分明关乎你我的一饭一蔬,乃至是与民族文化经络相映照的独特存在。</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p><p class="ql-block">《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很细腻的表达,东西方对这个季节感受是不一样的,西方粗就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我们把他划分成24个变化,这叫节气,节就是节点,气是气侯。</p><p class="ql-block">注重节气是因为节气对农业非常重要,我们是农耕民族,节气是农耕的指示标,每个季节有三个月,每个月里有两个节气。</p> <p class="ql-block">如春天有三个月叫孟、仲、季,孟春、仲春、季春。</p><p class="ql-block">物候变化为五天一候,三候一个节,两个节是一个月,三个月是一个季,四季就是一年。</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循环往复。</p><p class="ql-block">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p><p class="ql-block">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p> <p class="ql-block">每月的第一个“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p><p class="ql-block">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p><p class="ql-block">“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p><p class="ql-block">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p><p class="ql-block">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p><p class="ql-block">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p><p class="ql-block">反映天气现象节气:</p><p class="ql-block">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p><p class="ql-block">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p><p class="ql-block">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p> <p class="ql-block">  公历月份对应的节气: </p><p class="ql-block"> 一月小寒接大寒,</p><p class="ql-block"> 二月立春雨水连。</p><p class="ql-block"> 惊蛰春分在三月,</p><p class="ql-block"> 清明谷雨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五月立夏和小满,</p><p class="ql-block"> 六月芒种夏至连。</p><p class="ql-block"> 七月小暑接大暑,</p><p class="ql-block"> 立秋处暑八月间。</p><p class="ql-block"> 九月白露接秋分,</p><p class="ql-block"> 寒露霜降十月全。</p><p class="ql-block"> 十一立冬和小雪,</p><p class="ql-block"> 大雪冬至迎新年。</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p><p class="ql-block">“分”即春分和秋分;</p><p class="ql-block">“至”即夏至和冬至;</p><p class="ql-block">“启”是立春和立夏,</p><p class="ql-block">“闭”则是立秋和立冬。</p><p class="ql-block">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p><p class="ql-block">“四立”与“二分二至”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p> <p class="ql-block">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起始,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p><p class="ql-block">在“四时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开始的时节。公历2月3-5日交节。</p><p class="ql-block">雨水:冰雪开始融化的时节,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公历2月18-20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公历3月05-07日交节。</p><p class="ql-block">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公历3月20-22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清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时节。</span>公历4月04-06日交节。</p><p class="ql-block">谷雨:稻谷开始播种春雨纷纷落下的时节,<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span>公历4月19-21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立夏:日渐长,夏意渐浓的时节,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小满:丰盈的生命气息,无处不在的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公历5月20-27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公历6月05-07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夏至: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立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秋季的开始。</span>公历8月07-09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处暑:“处”为结束、终止、躲藏的意思,炎热的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公历8月22-24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白露: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p><p class="ql-block">秋分:昼夜平分,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公历9月22-24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公历10月08-09日交节。</p><p class="ql-block">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公历10月23-24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小雪:开始下雪。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公历12月6-8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公历12月21-23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p><p class="ql-block">大寒: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公历1月20-21日交节。</p> <p class="ql-block">地球绕着太阳转, 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6和21,下半年是8和23, 最多误差一两天,节气指导生产,南北差异明显。</p> <p class="ql-block">南方节气歌:</p><p class="ql-block">立春梅花分外艳,两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鹿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赏遍春夏秋冬,感受岁月变迁,传承民俗意蕴,保护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世代守护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北方节气歌:</p><p class="ql-block"> 立春阳气转,两水沿河边,</p><p class="ql-block">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p><p class="ql-block">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p><p class="ql-block">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p><p class="ql-block">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p><p class="ql-block">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p><p class="ql-block">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p><p class="ql-block">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p><p class="ql-block">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p><p class="ql-block">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p><p class="ql-block">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p><p class="ql-block">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p> <p class="ql-block">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最重二十四节气。他们将日子掰开揉碎,春耕秋收,细细品尝,得其真味。见春之妩媚,夏之俏丽,秋之旖旎,冬之凛冽。</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并不只属于古人,现在,它成为庸碌生活中最后诗意的底线。它会提醒你真正的岁月之美,你如何度过一天,便如何过一生。从熙攘里抽身,从喧闹中逃离,看看山水日月,听听花鸟虫鸣,从二十四节气里触摸日子的朴素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