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徐州大汉楚王文物精品展

畅华.记录精彩一刻

<p class="ql-block">  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年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汉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自信心强劲,富有热情奔放、兼容并蓄,进取又不失浪漫的精神。汉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主基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是徐州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的首次合作,展览精选270余件汉代文物,以徐州地区多座汉代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主,同时辅以太原东山汉代诸侯王陵及其拊葬墓出土文物,力求从多角度解读汉代诸侯国的历史风貌,为公众了解汉代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北扼齐鲁,南控吴越,素称“五省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废楚王韩信,封少弟刘交为楚王,建都于此。彭城作为西汉楚王国都城历12代楚王,见证190余年历史,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汉风楚韵,尽见于此。</p> <p class="ql-block">  陶绕襟衣舞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出土。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心,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S”形。双臂上举,长袖飘然。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该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陶绕襟衣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陶抚瑟女俑,陶抚瑟女俑头发后挽垂髻,身着右衽曲裾深衣,双膝着地,上身前倾,双臂曲肘前伸,左手作抚弦状,右手作弹拨状。陶瑟与抚瑟俑同出。陶瑟中空,瑟面略作拱形。根据俑和瑟的形制分析,弹奏时瑟应置于地面。</p> <p class="ql-block">  陶击磬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刘慎”螭虎钮玉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黑头山一号墓出土。玉印为白玉质,局部沁褐色。螭钮,方形印面一侧下凹,内阴刻篆书“刘”字,另一侧高凸,阴刻篆书“慎”字。印文确认了墓主人姓名,但史书记载中并没有刘慎。以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可以推测其为刘氏宗亲成员。</p> <p class="ql-block">  “楚侯之印”铜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陈女止”玉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印为方形,印面阴刻“陈女止”三字。</p> <p class="ql-block">  封泥是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为保密一般先将简牍捆好,然后用胶泥将结绳处封缄,并在泥块上加盖印章。在每座驿站,皆需查验封泥与扎绳是否完好,若有破损,须追究传驿人员责任。汉印印面为阴文,钤在泥上即为阳文,因此封泥上文字皆为阳文。“適乡”封泥,徐州土山彭城王墓封土内出土。</p> <p class="ql-block">  “相丞之印”封泥,徐州土山彭城王墓封土内出土。</p> <p class="ql-block">  “长生无极”瓦当,圆外双栏四格界,篆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生无极”四字,四字由左至右竖读,意为生命没有极限,是西汉广为使用的吉语瓦当。</span></p> <p class="ql-block">  “长乐未央”瓦当,长乐未央是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与建章宫合称“汉三宫”。未央即未尽之意,解释为长久欢乐永不结束。<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乐未央”瓦当是西汉广泛使用的吉语瓦当。</span></p> <p class="ql-block">  东汉陶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汉代属于承前启后时期。陶楼虽有陶土烧制而成,但造型逼真,结构合理,对各个部件的表现都十分细致,不仅是汉代建筑的再现,更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青瓷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金山村一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瓷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金山村一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S”形龙玉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出廓龙纹玉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金山桥开发区陶家山墓出土。玉珩为青白玉质,局部有沁色。两面纹饰相同,通体透雕向背而接的双翼龙,龙呈蹲踞状。外缘及内缘透雕凤纹,正中顶部及两端均有佩挂用的小圆孔,为组佩玉中的构件。</p> <p class="ql-block">  雷纹玉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该玉环由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两面纹饰相似,雕饰凸起的三周雷纹,构图饱满,简洁有序。</p> <p class="ql-block">  “S”形龙玉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灰陶井,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大大减少了人们对江河的依赖程度。水井甚至被视为一种财富而带入墓葬,成为墓主人死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土山汉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的墓葬,随葬陶器中有较多的家畜和家禽模型。陶鸭躯体肥硕呈站立状,双腿粗壮有力,整件陶俑生动传神、别具情趣。</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狗长颈长脸无腿,张口吠叫。耳部及尾部留有圆洞,应为木质部件,己腐朽。釉陶猪,东汉。</p> <p class="ql-block">  铜博山炉,汉代。</p> <p class="ql-block">  陶熨斗,熨斗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最初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秦末汉初才定位于熨烫衣服。</p> <p class="ql-block">  戒斋沐浴,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起初仅是人们去除身体污垢的一种生活习惯,后来上升到礼仪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铜匜,用于盛水浇水。</p> <p class="ql-block">  铜豹镇,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镇用于压席子四角,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汉代流行以豹、虎等较凶猛的动物为形象的席镇。</p> <p class="ql-block">  铜杵臼,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羊鬼山二号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蟠螭纹铜境,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猪山二号墓出土。凤鸟连孤纹铜境,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铁铠甲,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铠甲因形如书札,故又名“札甲”。这种形制的甲衣目前出土极少,仅有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曾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  钢剑(上);铜剑(中);环首铁刀(下)。</p> <p class="ql-block">  陶马,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共出土4匹陶马,形体健壮。整匹马为分模制作,马体各部件烧制后,再进行粘接、涂彩。</p> <p class="ql-block">  陶跽坐驭手俑,俑身原有彩绘己全部脱落。</p> <p class="ql-block">  陶跽坐甲冑俑。</p> <p class="ql-block">  陶执兵立俑。</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鸟形饰铜戈,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翠屏山一号墓出土。这件铜戈是一件比较完整的汉代高级仪仗兵器。戈主体没有装饰,刃部锋利。在穿有木柲的顶端有一精美的错金银鸟形饰,似鸠鸟正在回首梳理羽毛;整件器物造型别致,装饰华丽,说明他不是实用兵器,而是仪仗器。</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背箭箙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背箭箙陶俑64件。皆头戴帽,身佩长剑,背负箭箙,箭箙通过腋下和左肩的三根带子固定,糸结于胸前,形成三角形,便于背负和奔跑。陶俑双手半握于腰两侧,左手略高于右手,掌心向下,做持物状。从背箭菔的姿态推测可能双手持弓,少数俑手中仍遗留有髹朱漆的朽痕。</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执兵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该陶俑为戴冠执兵陶俑,从其发饰看,陶俑所带冠应该是“却非冠”或武冠。陶俑双手共执一物,可能为戈、戟一类长兵器。俑皆模制成型,经烧制后,再彩绘出各种不同的面目表情和服饰,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陶带胄执兵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出土。俑内穿宽袖长襦,衣长至膝下,外罩披膊甲衣,头带风字形胄,脚穿齐头鞋。双臂前曲,左手半握,作持物状,右手握拳,拳心中空,原应持有兵器。</p> <p class="ql-block">  陶持盾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万寨汉墓出土。陶俑前额平阔,眉目细长。身着甲衣,头戴平顶盔,脚登平底靴。俑左手执盾,右手握拳,拳心中空,原应持有兵器。</p> <p class="ql-block">  陶双手执兵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羊鬼山楚王后墓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殓葬之玉,汉代统治阶级讲究养生送死、慎终追远、丧事隆重。死后须将遗体入殓。汉人持“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的观念,所以高等级墓葬中多以玉随葬。汉代楚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玉质和雕琢工艺代表了我国汉代玉器发展的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金缕玉衣(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此件玉衣总长168厘米,肩宽68厘米。由金丝连缀2537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p> <p class="ql-block">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连缀而成,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又名“玉柙”“玉匣”。</p> <p class="ql-block">  《后汉书》载,汉代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  头部。</p> <p class="ql-block">  手部。</p> <p class="ql-block">  脚部。</p> <p class="ql-block"> 玉枕是西汉王族及高级贵族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一般使用玉衣和玉面罩的墓葬多使用玉枕。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铜山县后楼山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食官监”玉枕,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因该墓中出土有一枚方形铜印,印文为“食官监印”。玉枕呈板凳状。由枕足、枕板和兽头饰三部分组成。整个玉枕雕琢精细,华贵典雅,彰显着使用者的高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  凸字形玉衣片主土于主体墓室和墓道中,现存73枚,每枚片上都有七个钻孔。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形制特别,工艺水平较高,且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  玉蝉。①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选用上等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②徐州九里区裴窝后山一号墓出土。③徐州簸箕山二号墓出土。④徐州火山刘和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龙形玉握,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铁刹山出土。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属玉葬器之一。古人认为死者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权力和财富。这两件玉握为一组。</p> <p class="ql-block">  猪形玉握(左)。</p> <p class="ql-block">  玉面罩,先秦典籍中有幎目、覆面、或者布巾之说,其为丧者验葬时覆面之用,学界认为玉面罩应为幎目的高级形态。</p> <p class="ql-block">  ①鎏金璧形饰。②龙形青玉璧。为镶玉漆棺上的饰物。</p> <p class="ql-block">  陶彩绘男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徐州小龟山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陶女跽坐俑。徐州驮蓝山汉墓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