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情西韵 》一 程益康巴黎油画展观后感

三宜散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雅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情西韵 》——程益康巴黎油画展观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寿平 文/ 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6月25日下午,旅法画家程益康的油画展《东情西韵》在巴黎东南方的贝尔西(Bercy2)商业中心二楼隆重开幕。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我应邀前往参观。看完展览后,激起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东拉西扯的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常说,巴黎是“艺术之都”,到处散发着艺术分子,只要跟艺术沾上点边,假以时日,就会受到“感染”。法国作家 让•谷克多(Jean Cocteau)说过: “在巴黎,所有人都想成为演员;没有人甘心只当观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益康早年曾旅居香港、罗马等地,最后定居巴黎。小时曾有过画画的梦想,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退休后,早时的梦想,经过在巴黎长期的艺术熏陶,终于发酵,拿起画笔,朝着圆梦的方向走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益康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对艺术的响往,还是为他打下隐形的艺术基础,一但迸发出来,就成了绘画创作的强大动力。此次展出他近两年来创作的50幅作品,观后令人耳目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出的绘画中,有的作品表现出的内容,在学过美术的人看起来是不符合常识的。仔细品味,略可看出作画者是按自己的内心想法,用画笔加色彩构成一种异样的画面,将你的思维拉入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表现手法不同于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没有那么多束缚,关键是按自己的主导思想,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专业或业余的绘画者来说,你掌握的绘画语言越多,在创作时表现的内涵也就越自由、越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几幅作品在色彩方面,有强烈的对比画面,也有抒情诗的悠长和柔和的韵味。我猜想画家的潜意识是要将童年的回忆,梦境的重叠,现实与幻想的交融,老年心境和青年的抱负的锲合,通过画面和色彩多视角地呈现出来。一些作品的笔触有如以前的职业习惯表露,呈现出斧劈刀削的风格。另一些则似平静的水面中泛起阵阵涟漪。有的作品则在于模糊表现一些常见的具象画面,在不经意间又融入抽象的元素,给人产生一种全新的梦幻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诗尽是朦胧作派,作画皆成印象生成。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喜欢用诗意来诠释画意,例如:“诗在千山烟雨中”,云气氤氲和烟雨溟濛蕴含多少诗意?有传统的成句,有创新的篇章,更有一种童谣的直白和天真的遐想!还有清诗人查初白:“万山浮动雨来初”的磅薄气势;当然更有“五色惊开织女锦,九光拂出太阳红”满天彩霞的绚丽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画展,有些画面是你曾想到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场面,你就会有一种感觉: 怎么可以这样画呢?先看天上的云彩,后看在水中倒影可以是两种表现,你可以看成时间变化,画完天上云彩,再画水中的云影,时间变化了,所以会不同调,因为绘画是会流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些抽象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有内心欣喜而不外露的含蓄,也有情不自禁喜形于色的张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不能生活化,这样就容易流于平庸,但生活可以艺术化,这样才显得丰富多采!亨利·马蒂斯说过,“画家不用再从事于琐碎的单体描写,摄影会做得更好……”要欣赏这种异样的画展,首先要在自己的思维中排除某某主义、某某流派的框框和成见。或者站在绘画者的创作立场,“我”心情高兴,这时的作品就是“乐天派”和“乐观主义”,只要能表达出来就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能以平常艺术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和欣赏作品,要以一种不带先入为主的态度,一个新视角,去观察一个原先没有预定程式化的画面,这样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作为艺术品而言,有些东西是不需要看懂的,但能感觉到美就行了。毕加索说过:“探索在绘画上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益康65岁过后才学画,一些人认为难有所成,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老年学画成功是有先例的,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摩西奶奶,她是一个贫穷农夫的⼥⼉,27岁嫁给农场的⼯⼈,并⽣了10个孩⼦。⼀辈⼦就在农场⾥干粗活兼刺绣,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能刺绣后开始绘画。之前她从没摸过画笔,也未进过美术学院和参加其它的绘画训练。1940年她80岁时,在纽约举办绘画个展而引起轰动,随后还将个⼈画展开到巴黎和伦敦。成了《时代》、《⽣活》杂志的封⾯人物。摩西奶奶101岁去世后,美国邮政局特地为她发⾏纪念邮票,是⼤器晚成的典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了程益康的画展后,想到赵无极大师说的: “画画就是借个题目,把自己心里想讲的东西讲出来。这就是创作。”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自由表达成为第一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写文章真辛苦,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就成为作家,坚持不下去的就成了“话家”。画画也是这样,偶而即兴挥毫,视为“涂鸦”,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就成了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6月26日写于巴黎东郊寓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者(右三)和程益康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幕式上程益康致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