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党的生日前再次去了中山公园。去中山公园主要目的是体会来今雨轩。来今雨轩于2020年3月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中山公园因此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一起沿袭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礼制,于1421年建造。是一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都文明单位,北京第一批精品公园。</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1914年10月10日对外开放,当时称中央公园,1928年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公园。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名称,沿用至今。为叙述方便,本美篇一律使用"中山公园"名称。</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入园。对着南门的是蓝琉璃瓦顶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6月义和团群众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辛丑条约》有"在遇害处即竖立铭志之碑"的屈辱条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将其移建中山公园,改名"公理战胜"坊。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铜像,1993年建。高约3米,是中国著名雕刻家曾竹韵雕塑。</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因来今雨轩而光彩夺目。其始建于1915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鈐定此名。轩名取自唐杜甫《秋述》的小序:"秋,杜子美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人取"旧雨","今雨"喻旧友新朋,"来今雨"意为新老朋友来此欢聚。</p><p class="ql-block"> 近來有的学者认为来今雨轩命名源于屈原《山鬼》中的"东风飘兮神灵雨",寓意吉祥发达,高雅大气。但为小众之说。‘</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是北京城里的红色地标。无论是李大钊当年在公园的讲演,还是来今雨轩举办少年中国学会会议及活动,都增加了中山公园的精彩,为公园留下了艳丽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山公园举办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大会。李大钊先后两次在大会上宣讲,讲的是《庶民的胜利》。他说:"这回战胜的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是全世界的庶民。"</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这次演讲点燃了革命志士心中救国图存的火种,先进的知识分子革命青年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讲演的《庶民的胜利》后发表在《新青年》上,文章揭示了本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是"庶民的胜利",顺应世界潮流,指出中国应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是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名流聚会之所。也是共产党先驱活动重要场地。</p> <p class="ql-block">为迎接百年党庆,来今雨轩夲着修旧如旧原则装修,大梁等依旧保留初建模式。</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游客更好感受茶社红色印记,来今雨轩还设置了红色文化体验区,书籍,肖像,实物等。</p> <p class="ql-block">在来今雨轩二楼设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专题展览。通过实物,复制品,照片深度还原了中国早期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动过程。</p> <p class="ql-block">二楼东侧为"少年中国学会"展区。集中展示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肖像及活动内容。</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于1920年3月3日,4月11日两次来到來今雨轩参加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多次到来今雨轩召开会议,1920年8月19日少年中国学会在来今雨轩开茶话会,讨论《改造联合宣言》等文件。</p> <p class="ql-block">北京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曙光社,人道社,工读互助团五个进步团体在來今雨轩先后开了12次联系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喊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记住她,缪伯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曾仼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任妇委会书记。1927年前往上海在残酷白色恐怖中开展地下工作,积劳成疾1929年10月病逝,其丈夫何孟雄,两人同为革命烈士。因名中各有"英"和"雄",故党的历史中被称为"英雄"夫妻。</p> <p class="ql-block">二楼西侧为"文学研究会"展区。集中展示了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等文学家肖像及活动内容。</p> <p class="ql-block">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社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茅盾,即沈雁冰。1916年8月茅盾入职商务印书馆,担任《小说月报》主编,除工作外他抓紧时间阅读马列主义书籍,1920年10月经李达,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商务印书馆第一个党员。</p><p class="ql-block"> 一大后各省党组织与中央需要加强联系,选重了茅盾做秘密联络员,各省党组织信件寄给他,由他汇总再转交党中央。当时信封这样写:"转钟英小姐玉展"。钟英即中央。</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在來今雨轩。针对北详军警肆意抓捕学生状况,陈独秀,李大钊在1919年6月9日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向北洋政府提出要求。</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请胡适把《北京市民宣言》译成英文,这样这份宣言上半页是中文,下半页是英文。</p> <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10日陈独秀和高一涵来到来今雨轩,看到茶桌上还未上人,就把传单用茶杯盖儿压在桌子上,他们在不远处观看茶客的反映。不一会儿茶客争相阅读,大声叫好。陈高二人互相点头示意,很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轩轩门对面有这样两句诗"寄怀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出自陆游的《出游归鞍上口占》。吳楚之地的山水,用此代表广袤的自然山水,历代文人都钟情于此。得意,即领会。唐诗成就最高,晋帖,为王羲之代表的晋人书迹刻帖。鉴赏唐诗临摹晋帖,尽情领会其中真谛,得到身心兼养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除了革命先驱者在来今雨轩留下红色印记,这首诗也表明文人墨客也常来"来今雨轩"。</p> <p class="ql-block">据《鲁迅日记》记,自1917年至1929年鲁迅曾27次到来今雨轩就餐,饮茗,交谈,阅报。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在这里完成。</p> <p class="ql-block">张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缘》诞生在来今雨轩。创作中他带着铅笔,笔记本徜徉在中山公园,坐在来今雨轩构思文章,最终作品在此完成。</p> <p class="ql-block">还有各界知名人士都光顾于此。柳亚子组织的南社在此活动,蔡锷,小凤仙在这里智慧出逃。还有陈垣,陈寅恪,萧乾,冰心,叶圣陶,周怀民,李苦禅,王雪涛等等都是來今雨轩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轩的金瓜贡茶,2005年的普洱茶。</p> <p class="ql-block">鲁迅和冬菜包子模型。茉莉花茶和冬菜包子是这里绝配。</p> <p class="ql-block">冬菜肉包被定为名点。馅是炒过的瘦肉沫加四川冬菜。皮是略加糖,牛奶的面粉制成。人工提褶,高桩造型,褶均匀,26个褶左右,鲜香味美,不可再述,口水外溢。</p> <p class="ql-block">豌豆黄,小桃酥各守其味,小菜组合粗食细作,很是爽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后驻足品茗,边谈论着红色往事。</p> <p class="ql-block">点了茉莉花茶,四人异口同声说:"好香!",服务员嘱兑上水停40秒再用。也记不清我们兑过多少次了,茶叶恭心尽职,直到无色。</p> <p class="ql-block">包子像鸟笼一样,再好造型也挡不住舌尖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从来今雨轩出来看看其他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七株辽代千年古柏,茂盛依旧。两行古柏如人立,曾见銮舆岁岁來。</p> <p class="ql-block">石狮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呈正方形,高约四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上层用五色士铺垫,按照旧时五行的传说,东青,故东面铺青色土。南赤,故南面铺红色土。中黄,故中央铺黄色士。西白,故西面铺白色土。北黑,故北面铺黑色土。五种不同颜色土代表全国的疆土,各色土分别由涿州,霸州及房山等地选送备用。</p><p class="ql-block"> 在坛中央还埋有"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皇帝春秋祭祀时,设社(土地神)和稷(谷神)二神位于社稷坛上,皇帝向坛行礼。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清宣统三年(1911)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了1300余次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原称拜殿,又名享殿,祭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金砖墁地。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此殿停放孙中山灵柩,1928年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为纪念孙中山改其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市政协办公处。这个地方原称戟门,因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而获名。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将铁戟掠走,现建为殿堂。</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民国初建成。时任总统咨议的雍涛捐资建成。高约8米,八根方柱内侧曾刻有孔孟先人启迪心智的名言警句。建者期望观者重温这些格言达到治病救人效果,故又称药言亭,药石亭。</p> <p class="ql-block">兰亭碑亭。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1917年迁来。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停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诗作。八根石柱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贴。</p> <p class="ql-block">习礼亭原设在鸿胪寺内,后移到礼部。是各地文武官吏用来熟悉,演习朝谒皇帝礼节仪式的地方,1914年移到中山公园。电影《祖国的花朵》有的镜头在此拍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出在此。</p> <p class="ql-block">绘月石。高六尺,刻有乾隆帝题"绘月”二字。石玲珑剔透,右上有两半圆的洞孔,其中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名"绘月石"。</p> <p class="ql-block">搴(音迁)芝石。高六尺,石上刻有乾隆帝题"搴芝"二字。石似灵芝,命名寓意此石如从天庭采摘的一棵灵芝。</p><p class="ql-block"> 绘月石和搴芝石均从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运到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搴芝石位于宰牲亭前。</p> <p class="ql-block">青云片石。高九尺,长十尺,原系圆明园时赏斋中故物,和颐和园乐寿堂的青芝岫是姊妹石,二石均是明朝米万钟收集。</p> <p class="ql-block">石上有乾隆帝题"青云片"三字。石结构奇巧,如天上一片青云。</p> <p class="ql-block">石背面文字记载有乾隆帝的八首御诗。但我怎么找也找不出八首,是七首。我想也许运输过程中整块石被损失。</p><p class="ql-block"> 以上讲的兰亭柱,绘月石,搴芝石,青云片石均是从圆明园运到此。当时不要说中国就是全世界主要运载工具就是马车,运这些石全凭人力及排列练车,马路又不平整,先后用了一千几百车才陆续运到,很是困难。</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建立,头功应是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鈐,他发起捐款将社稷坛改建为公园。而且中山公园从组织地位说始终不归属反动组织系统内,而是由热心公园事务的人士推选的董事会主持管理。其成为北京内城第一座向市民开放的公园。</p><p class="ql-block"> 百余年来,中山公园帶着沧桑,带着建园人的爱心,带着革命先驱的奉献,带着一代代人对她的热爱,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她艳丽无比,光彩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