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39b54a">油房一角</font> 老油榨,就是古老的榨油设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陕南农村普遍使用这种设备榨取菜籽油、芝麻油、桐籽油等<br> <b>一、童年的印象</b><br> 我第一次看到油榨是在天真的童年。一天,母亲背着自留地里产的二十几斤油菜籽,牵着我一同到榨油房去换油。因为母亲背的菜籽太少,不够打一槽的份量,只能按一斤菜籽三两五钱油的比例兑换成品油。我走进油房,看到一个黑乎乎的庞大物体横放在屋内的一端,大人说这就是油榨。三个油匠汗流浃背,肩扛一个一丈五尺长的圆木,使劲地撞击着油榨,每撞击一下,就有一股金黄晶莹的菜油从油榨下流出。我带着幼年的朦胧,对菜油的产生有了似懂非懂印象。后来,一个神奇传说使我对油榨产生了神秘和惧怕。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五六天连雨后的一个晚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愈下愈烈,有着天塌地陷之势。一整夜,母亲吹灭了油灯坐在床上,我蜷缩在被窝里不敢大动。第二天,风停了,雨也不下了。门前的恒河两岸一片狼藉,房屋毁了,庄稼淹了,说是恒河上游一个百年油榨走蛟了。有人还说,在三更时分亲眼见到恒河洪水暴涨,洪峰丈余,一个约两丈长的黑色怪物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交加之际,随着惊涛骇浪呼啸而下。从此,油榨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神秘可怕的怪物。<br> <b>二、走访老油匠</b><br> 时过一个花甲,我在调查古民居时来到牛蹄镇石嘴河杨家院子,杨家院子坐落在牛溪河和朝天河交汇处,院内有一个榨油作坊。早期,方圆数十里的乡民收下的菜籽、芝麻、桐籽都拿到这里榨油,因而人们也称杨家院子为“杨家油坊”或“石嘴河油坊”。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榨油替代了手工作坊,虽然老油榨派不上用场,但主人依然把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当我看到这些老物件时,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我怀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走访了当年的油匠蒲三友师傅。<br> 蒲师傅已是米寿高龄,但他依然耳聪眼明、思维清晰、神清气爽、谈笑风生。他从事榨油二十余年,对老油榨了如指掌,榨油工艺流程无不精通。他详细的向我们讲述了老油榨的构造及榨油的全部过程。<br> 谈到油榨走蛟,蒲师傅说:“这只是个传说,我榨了几十年的油,从未遇到过。据说,油榨不经过一个甲子是不会走蛟的,历时六十年以上,且全身部件均为原装的老油榨才会修成一条孽龙,遇到风狂雨骤之时,趁机兴水为害、作恶造孽。”<br> <b> 三、油榨的结构</b><br> 油坊的设施主要由炒锅、石碾、油榨等部分组成。<br> <b> </b>炒锅<br> 炒锅炒菜籽、芝麻、桐籽的专用锅灶。 <font color="#39b54a">炒锅</font> 石碾<br> 石碾是用来碾压粉碎菜籽、芝麻、桐籽的工具。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石盘上放着一个大石滚,通过石滚的转动,将炒好的菜籽、芝麻、桐籽碾压粉碎。早期以人推、牛拉为动力,后期改为柴油机、电机为动力。 <font color="#39b54a">石碾盘</font> 油榨<br> 油榨是油坊的主要设备,把菜籽、芝麻、桐籽等饼块放入榨槽内,通过撞击榨出成品油。油榨由榨身、撞杆及型盘、道、枋、键子等构件组成。<br> 榨身,由四根长4.5米,宽、高0.36米的方木合并而成,两端各有五道篾箍,中部有两道篾箍,共十二道篾箍把四根粗大的方木牢牢箍成一个整体。我看了看粗笨的篾箍,向蒲师傅质疑:“为什么要用篾作箍,用铁不是更结实吗?”蒲师傅说:“篾比铁耐腐蚀,有韧性。另外,传说油榨走蛟时会发出哼声,当听到哼声时,用斧子迅速将篾箍砍断,使榨身立即解体,即可扼制油榨走蛟。”<br> 榨身中部内有圆形榨槽,长约2.5米,直径0.45米。榨身两边各开一条长2.5米,宽0.20米的口子,名曰“槽口”。两个粗大的方木马札架子把庞大的榨身支起,距地面0.25米高。榨槽下边有一个长方形大木盘,榨身前地面上挖有一个长约1米,宽0.8米,深约1米的油池。 <font color="#39b54a">榨身</font> 撞杆,撞杆是一根长5米,直径0.13米的大木杆,主要用途是撞击榨身上的键子,用强大的撞击力推动榨槽中的其他部件,达到榨取饼块中油液的目的。撞杆头镶有30斤重的铸铁,一是使撞杆头不容易撞损,二是增强撞击力。 <font color="#39b54a">铸铁头</font> 在油坊屋架上横搭一根长约5米,直径约0.10米的木杆,杆上前后有两个“∧”字形的木件,名曰“浪叉”,“浪”者意为前后游动。浪叉两端有一条粗麻绳牢牢拴住撞杆,把撞杆悬空吊起,距地面高约一米。前面的浪叉麻绳拴在撞杆头,后面的浪叉麻绳拴在撞杆中部的一个荆棘条挽成的圈上,这个荆棘条圈横穿撞杆,能前后活动,行话称它“浪圈”。撞杆悬挂在浪叉上,撞击时前后移动,浪叉也同步前后滑动,使撞杆既稳妥牢固,又运行自如。 <font color="#39b54a">浪叉</font> <font color="#39b54a">浪圈</font> 型盘,型盘是一个用硬质木料制作的圆形木盘,直径0.45米,厚0.10米。在榨槽内放好饼块后,安装上型盘,起到固定作用。型盘不是一个整块,而是由三块拼接而成,便于安装和拆卸。 <font color="#39b54a">型盘</font> 道,两块长1.2米的梯形方木,一头大一头小,大头为0.23×0.21米,小头为0.20×0.12米。安装型盘后,把“道”插入槽口,固定型盘。为防止松动滑落,在小头的铆孔中插上木销钉。一次只上一根,交换使用。 <font color="#39b54a">“道”</font> <b> </b>枋,用硬质实木制成的多根方木,长约1米。用于“道”与键子之间空隙的填充。<br> 键子,是撞杆的撞击点,撞杆通过撞击键子,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推动枋、“道”、型盘等部件挤压油饼出油。键子用硬质实木制作,被撞击的一头镶有铸铁,增强耐撞击的能力。<br> 整个油榨均为实木制作,用料非常讲究,要选檀木、华柳木、铁橡木等硬质木材。使用的篾箍也要选上等老竹,用盐水煮、泡一天一夜,增加篾箍的韧性和耐力,使其更加牢固。”<br> <b> 四、榨油的流程</b><br> 蒲师傅说:“老式榨油是一项很辛苦的重体力活,榨完一槽油要经多道工序,耗时三天。”其工序流程是:<br> <b> </b>炒籽<br> 就是把菜籽、芝麻、桐籽放到炒锅内用大木铲翻炒,炒到颜色发黄,两个手指能捏成粉末为止。 <font color="#39b54a">大木铲</font> 碾压<br> 把炒好的菜籽、芝麻、桐籽放到碾盘上碾压成糍粑状。 <br> <b> </b>蒸<br> 把碾压成糍粑状的菜籽、芝麻、桐籽放到蒸锅内蒸热。<br> <b> </b> 踩饼<br> 饼圈是踩压油饼的模具,木质圆形,外直径0.47米,内经0.45米,壁厚0.02米,高0.10米。把饼圈放在平整的地面上,<br>圈内铺一层龙须草,把蒸好的菜籽、芝麻、桐籽粉末放入圈内抹平,再把上面露出的龙须草向内包裹好,然后压上模板,人站在模板上踩压,把粉末踩压成平整实在的饼块。<br> <b> </b>装槽压榨<br> 把踩好的饼块趁热装入榨槽内,这是抢时间的活,需要三个人一鼓作气完成。一槽共装24块饼,分两次完成。先踩20块饼装入槽内,紧接着装上型盘,再依次装上道、枋、键子等部件,用撞杆撞击键子进行压榨,行话称“正榨”。通过正榨,饼块挤压实在,榨槽出现空隙。卸掉键子、枋、道、型盘等部件,再踩4块菜籽饼趁热装入榨槽,依次装上型盘、道、枋、键子等部件,开始“满榨”。<br> 老式榨油是一项很重的体力劳动。用人工拉起撞杆撞击榨身上的键子,通过撞击力推动枋、道、型盘挤压油饼,使饼块中的油液流出。操作撞杆需要三人共同进行,一人抱头,两人抱杆。抱头的人站在油榨旁,掌握撞杆头,确保撞杆每次都要准确地撞在键子上。抱杆的两人分别站在撞杆中部的两边,一手抓住浪圈,一手扶住撞杆,每次后退两步半,将撞杆拉起,再用力撞击下去。经过反复的撞击,饼块受到挤压,黄亮晶莹的油液从榨槽中流到榨身下面的大木盘里,然后从木盘的缺口流入油池。<br> 蒲师傅说:“打一槽菜油要装440多斤菜籽,要使油液彻底榨干,需要重榨两遍。第一遍在油饼大量出油后停止撞击,固定好槽口,让油液自行慢慢流出,这样要等待一昼夜。第二天待榨槽内的油液流干后,卸下槽口上的部件,取出油饼再次碾碎成粉,再次锅蒸、踩饼、装槽,进行第二遍压榨。这样菜籽中的油才能彻底榨干,最大程度地提高出油率。一斤菜籽出油率约3.5两左右,油菜籽的质量决定出油率的高低,高质量的菜籽每斤可出油3.7两。”<br> 通过走访参观,使我对老油榨有了全面深层的认识,消除了我印象中的阴影。老油榨凝结着先辈的聪明智慧,记录着每一滴油的来之不易,见证了陕南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杨家油坊的主人说:“如今,老油榨虽然派不上用场了,但我还要把这些老物件留下,留住历史,留住乡愁,让后人了解安康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 李道平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