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老街,风云激荡的红色记忆(胡茂新)

武昌古風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离开故乡鄂州,开始又一次异国它乡的远行,我背负在双肩的行囊里,除了旅途的曰常用品,我还将故乡,也打包收进行囊。</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西山,故乡的南楼,故乡的丰饶富庶,故乡的风土人情…。.依依难舍的故乡,宛若一本厚重的书,而鄂州的老街,一座古城的记忆,总是这本书的精彩扉页。</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鄂州老街,其实就是曾经的鄂城老街。</p><p class="ql-block"> 鄂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一处历史座标。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鄂州是鄂国的王城,秦时置鄂县,民国初年置繁昌县,又因与浙江的繁昌县同名,旋即改称鄂城县。建国后的1983年,鄂城县、鄂城市又合并组建省辖鄂州市。一个王冠上的“鄂”字,流传了千百年,传唱了千百年,最后在时光中定格,成为湖北的简称,也成了湖北淙淙流淌万古不绝的历史源头。</p><p class="ql-block"> 公元221年,孙权率师自公安至鄂州,在此建都立国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名武昌,此后无论称武昌郡、武昌军,还是称武昌县,武昌这个地名,又是悠悠二千年。如今的武昌,其实是借了鄂州武昌的风水与姓氏。</p> <p class="ql-block">  久远悠长的鄂州老街,记载了几千年的建城史,也留下了千古传唱的无数故事,千百年来,江山易主,老街依旧,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鄂州老街,也有着永垂青史的慷慨悲歌。</p><p class="ql-block"> 1911年11月11日,在湖北的武昌府,随着隆隆的炮声和起义军的呐喊声,摇摇欲坠的二千多年封建帝制,也敲响了最后的丧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武昌首义前的11月9日,鄂州籍革命志士彭楚藩在汉口小朝街的起义军总指挥部不幸被捕,并于翌日英勇就义,与彭楚藩烈士同时慷慨赴死的,还有刘复基、杨洪胜,史称辛亥三烈士。</p><p class="ql-block"> 彭楚藩烈士祖籍卾州华容凉亭,但世代住在卾州城区东门城外。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将其灵柩运回故里。</p><p class="ql-block"> 据鄂州的老人回忆,烈士的灵柩运回故里,是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农历三月初一,起灵的曰子,据说是当年汉阳归元禅寺的主持卜占天地定下的吉日。</p><p class="ql-block"> 运送烈士灵柩的官船,从武昌司门口码头起锚,到达鄂州的大北门码头,已是晨曦初露的早晨。当官船在江中鸣响汽笛,倾城出动的鄂州士农工商各界人士及其市民,早已在码头江堤,汇集成密密匝匝望不到尽头的人流,人们自发地身着黑色衣裤,手执招魂幡,迎接烈士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大北门码头,是当年鄂州最大的水运码头,一条笔直的大北门大街,将码头与县城连结。</p><p class="ql-block"> 官船缓缓停靠码头后,当年在江边挑箩(筐)搬运的行业帮会,挑选了十八名虎背熊腰的年轻壮汉,登船后绕棺三圈,又依次在灵柩前三拜九叩,用木杠绳索将灵柩平稳地抬上几十级青石台阶。</p><p class="ql-block"> 十八人抬灵柩,民间又称十八抬,这是鄂州的丧葬习俗中,对逝者的最高礼遇。</p><p class="ql-block"> 刹那间,江岸鞭炮齐鸣,忽然,一阵疾如风雨的鼓点过后,哀伤幽怨的鄂州丝弦锣鼓慢吹细打,奏响了《十面埋伏》和《百鸟朝凤》…,身披袈裟的西山灵泉禅寺的主持率领僧人,双手合十,诵经念佛,超度烈士不死的英魂。</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烈士的灵柩沿大北门大街进城,又从现在的建设街到县衙门前,然后走过古楼街,穿过古南楼,又折向十字街,将烈士的灵柩抬上西山。</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人在记忆中感慨,什么叫黄沙铺地?清水洒街?那一天,老鄂州的街道被市民扫得光洁如新,旮旯儿都没有一丝灰尘。</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烈士的灵柩经过的每一条街道,一家家商号店铺,甚至一户户市民门前,都摆上了祭拜的香案,缭绕的香火蜡烛,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寄托了故乡人民对英雄的景仰与哀思。</p><p class="ql-block"> 气贯长虹的英雄,让鄂州老街,镌刻下对英雄万民景仰的感人画面。</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辛亥革命的烽火里,还有许许多多鄂州英雄,如起义军总指挥吴兆麟,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程正瀛……,还有一百多位卾州英烈喋血沙场,但他们没有裹尸还乡。</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寒冬,梅花刚刚绽放出花骨朵儿,一支红色的军队,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开拔到了鄂州老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军纪严明信仰坚定的队伍,这更是一支民众爱戴秋毫无犯的队伍,统领这只队伍的,就是威名赫赫的贺龙元帅。</p><p class="ql-block"> 1927年初春,湖面上的冰还没有融化,岸边的柳树也刚刚绽出米粒大小的新芽,十字街卖米酒发糕的姚大发挑着担子,一头是用大号陶罐装的米酒汤圆,一头是满满的一大筐热气蒸腾的发糕。</p><p class="ql-block"> 姚大发经营的门面不大,但他做的米酒和发糕,以甜香糯软名世,时人称为“米酒汤圆姚”。</p><p class="ql-block"> 公鸡打鸣,刚刚叫了三遍,姚大发推开门,天边才露出鱼肚白,一股寒风打着旋儿,一股脑地钻进他的衣襟中。</p><p class="ql-block"> 他挑的这担吃食,是准备送往西山伍家垅的,一家富绅办丧事守夜,他要赶早送给客户。</p><p class="ql-block"> 那时从城区到樊口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姚大发挑着担子,急急忙忙地朝前赶路,眼看五家垅已经不远了,突然,前方响起了清脆的马蹄声,隐隐约约,似乎是一支几十人的马队。</p><p class="ql-block"> 兵荒马乱的年代,突然飞来一群穿军装的队伍,姚大发顿时吓得双腿发抖,慌乱中,他挑着担子钻进了路边的松树林。</p><p class="ql-block"> 此时,天边已经大亮, 撩开茂密的茅草丛,姚大发看见一支马队从路边一闪而过,约莫又过了半个多小时,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身穿国民革命军军服,背着各式长枪,大步流星向鄂州县城方向行进,队伍后面,还有骡马辎重,震得小路轰轰作响。</p><p class="ql-block"> 姚大发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开进鄂州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贺龙率领第一师到达鄂州,正是春节期间。</p><p class="ql-block"> 一个整编师,七八千人马,住宿是个大问题。为了不侵扰老百姓的生活,贺龙最初将师部设在城隍庙,后来与国民党县党部联系,才将师部迁往大北门大街的一栋二层楼房,那是当年鄂州富商杜永兴的房产。而许多官兵,仍在街头露宿。</p><p class="ql-block"> 至今在鄂州,还流传着一堆火与一席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个寒冷的夜晚,贺龙亲自带着警卫连在街头巡查,忽然看见在街边宿营的士兵们簇拥在一起,用检来的树枝点燃了一堆火,贺龙来到跟前,士兵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将军看看衣衫单薄的士兵,心里发软,也凑近火堆,暖了暖手,微笑地说,天寒地冻的,我知道你们很冷,但这火,以后是一定不能烧的,这里是城区,房子连着房子,万一引起火灾,火烧连营,那怎么得了…?</p><p class="ql-block"> 师长的一席话,便是一道军令,士兵们立即熄灭了火堆。从此,无论是北风呼啸,还是雨雪霏霏,再没有露宿街头的军人点起火堆取暖。</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在商会、工会、农会、妇女联合会的帮助下,全体官兵住进了遮风避雨的房屋里,许多老百姓,自发腾出了自己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贺龙在鄂州驻扎的日子,趁着倥偬戎马的空闲,也常常登临西山,去瞻仰孙权夜读的书堂,挥剑铭志的试剑石,更多的时候,他会去古灵泉寺,与主持在禅房说佛悟性,品茗论道。</p><p class="ql-block"> 195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当时的寺庙主持融广大和尚任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省级政协委委员。融广法师在政协会议上回忆,那时候,他是寺庙的知客僧,负责文牍与接待。贺龙元帅每一次登上西山,总要在九曲亭里盘恒许久,亭柱上镌刻苏轼的千古名句,“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他总是一字一句地诵读,然后概然自语,什么时候止戈休武,永无战乱呀?</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三月,黄冈工会农会的一些人,破除迷信,捣鼓了当地的一些寺庙后,又渡江到鄂州,意欲捣毁西山古灵泉寺的佛教造像。适逢贺龙将军正在寺中,见举着砍刀棍棒的人们涌进大雄宝殿,贺龙将军大步迎上前去,亮明身份后,贺龙将军把人群引进寺内的茶室,招呼众僧摆上茶,风趣俏皮地说,敬告各位,我也是不信佛不拜菩萨的,但这座寺庙,历史近二千年了,这寺庙的一尊尊大佛,都是珍宝,你们可以破除迷信,但这些佛像打碎了,岂不可惜?</p><p class="ql-block"> 因为贺龙将军,西山古灵泉寺l免遭了一场劫难。</p> <p class="ql-block">  从1927年l月开始,贺龙将军在鄂州城区驻扎了将近半年,与中共地方党的组织相互配合,成立工会、农会、妇女联合会,打土豪分田地,惩治贪官污吏,千年的鄂州老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安宁祥和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贺龙将军的部队改编为独立十五师,同年六月,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并相继在鄂州城隍庙前的大西门广场,督师宣誓就职。</p><p class="ql-block">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1927年7月下旬,第二十军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在鄂州、黄冈、黄石征集了一千多条船只,一万八千多人的队伍,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向东进发,在江西九江登陆,参加了改天换地的八一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只钢铁洪流中,据不完全统计,鄂州籍的热血青年有将近三千人。</p><p class="ql-block"> 卖米酒发糕的姚大发,因为一手好厨艺,被二十军后勤部,礼聘为贺龙将军的厨师。从走进军队那天起,陈大发改名陈重生,他说他这一生,碰到了最好的军队,最好的长官,犹如生命重生。同年七月下旬,他挑着锅筷碗盏,跟着队伍扬帆东去。</p><p class="ql-block"> 行前,他请假回了一趟十字街,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又为妻儿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告别泪眼婆娑的妻子,月亮升上了高高的马头墙角。他嘱咐妻子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人。并深情地与妻子相约,当红旗插遍了全中国,就解甲还乡,与妻儿团聚。</p><p class="ql-block"> 从此,陈大发走进连天的烽火里,没有再回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的笔,有些发颤,思绪,也随着贺龙将军的队伍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 鄂州老城,一座美丽的历史古城,又何尝不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每一条老街,每一块石板,甚至每一处建筑.,除了铺陈着时光,记录着岁月,伴随着每一天灿烂的阳光,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倒影着沧桑历史的闪光经纬,连结着过去,又对接着未来。</p><p class="ql-block"> 有人告诉我,风雨萧萧的子夜,在鄂州的老街上,有时能隐隐约约听到,军队前进的铿锵脚步,还有战马奔腾的嘶鸣…。</p><p class="ql-block"> 有人不信,但我,却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 但愿鄂州老街,走过风云激荡的岁月,永远留下惊涛拍岸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0日于墨尔本古风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