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藩故居聊曾公轶事

随笔老趙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其历史功绩用不着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评价。我多次读过有关介绍曾公不同版本的书籍,其实对他的了解只是凤毛麟角,伟人并非一帆风顺,多数是经过多灾多难,多次磨合和拼搏,努力打造成就事业与人生,波澜起伏跌宕不安的一面,也有比较尴尬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我用一些小事来跟大家一起聊聊他的人境遇,与大家共赏!</p> <p class="ql-block">【名臣出自耕读世家】</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所谓“耕读”就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世人常说“晴耕雨读”,指的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耕读家庭自然不是什么显赫豪门,但几代人勤劳经营下来,也算得上小富之家。</p><p class="ql-block">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学识和眼界都是极其珍贵的财富,这句话用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身上,再合适不过。</p><p class="ql-block">曾玉屏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不仅令他眼界大开,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说是一个拥有远大格局的农民。</p> <p class="ql-block">因此,曾玉屏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他全力培养儿子读书,希望儿子能够考取功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下长大的。</p><p class="ql-block">旧时读书的成本固然不低,但读书这件事,并不是读得起就会成功,有时还需要天分,而在这件事上,曾麟书显然天分不高。</p><p class="ql-block">直到曾国藩出生后,曾麟书依旧没有功名,他自知天资不够,尽管仍在不懈努力,但已逐渐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的身上。</p><p class="ql-block">作为家中长子,曾国藩6岁时就被父亲送进私塾,拜在著名的教书先生欧阳沧溟门下,并深得欧阳先生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由于父亲对教育的重视,在曾国藩入塾之前,像《周礼》、《史记》这样的经典,他都早已熟背于心。</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慧,相反,曾国藩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在读书这件事上,天分很差但全凭努力。</p><p class="ql-block">一篇文章其他学生读几遍就能背下来的文章,曾国藩往往要读上一整天,以至于常常别人都睡觉了,他还要挑灯夜读。</p><p class="ql-block">据说,有一次曾家来了贼,躲在书房的房梁上,想等曾国藩读完书睡觉后再下来偷盗,结果曾国藩怎样也背不下那篇文章,迟迟不去睡觉。</p><p class="ql-block">最后,连贼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跳下房梁,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读了这么多遍,连我都会背了。”</p><p class="ql-block">而后,贼人将曾国藩整晚都在背的那篇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于年幼的曾国藩打击有多大,从此他更加用功读书,比别人付出了更大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自己不懈的努力下,曾国藩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老师欧阳沧溟也十分看好自己这位得意门生。</p><p class="ql-block">然而,不知是天资不够,还是真的有家族宿命一说,长大后的曾国藩同父亲一样,多次赴考都没有通过科举初试。</p><p class="ql-block">话说,彼时的曾麟书已经连考了十几次,直到儿子14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曾麟书仍是一无所获,但他从未想过放弃。</p> <p class="ql-block">【屡败屡考父子同进退】</p> <p class="ql-block">后来,曾麟书与曾国藩父子双双赴考,也成为了当地每次科举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不过,由之前父亲一人落榜,变成了父子双双落榜。</p><p class="ql-block">一次次满怀期望,一场场披星戴月,背着盘缠行囊,拖着血肉之躯,跋山涉水几十日到县城参加考试。</p><p class="ql-block">父亲多年受科举考试的困扰,十几次连初试都未通过,如今儿子都长大了,父子二人又一同赴考。</p><p class="ql-block">对此,曾国藩曾自嘲道:“府君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p><p class="ql-block">父子双双落榜后,又是一场黯然神伤,又不得不一路风尘仆仆,再步行几十日回到家中,想一想,都令人感到辛酸。</p> <p class="ql-block">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16次失败后,曾麟书终于考中了秀才,那一年他43岁。</p><p class="ql-block">今人常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可是,能坚持到胜利那一天的,又有几人呢?</p><p class="ql-block">父亲考中秀才那一年,曾国藩21岁,尽管在科举考试中连年落榜,但父亲的坚持和成功,给了曾国藩巨大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欧阳先生阴差阳错许配女儿给曾公】</p> <p class="ql-block">正当曾国藩用功读书,准备参加下一次科举之时,一场媒妁之言的婚事,改变了他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古人常说成家立业,“成家”总是在“立业”之前,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家庭往往是男人最坚强的后盾。</p><p class="ql-block">况且,古人崇尚孝道,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结婚生子是一件比考取功名更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眼看曾国藩到了婚配的年龄,家中长辈自是托人为他四处说媒,但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父母心里十分着急,但曾国藩却不当个事。</p><p class="ql-block">由于一心扑在读书上,他对成家之事本就没什么兴趣,加之其天生患有皮肤病,浑身上下都是鳞片一样的癣,令他对谈情说爱也没有自信。</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无论春夏秋冬,曾国藩都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这一点着实令他感到自卑。</p> <p class="ql-block">在听闻曾家要为曾国藩娶妻时,欧阳沧溟也想让自己这位得意门生早日成家,于是他将同乡王家的千金介绍给了曾国藩。</p><p class="ql-block">在欧阳沧溟看来,曾国藩为人诚恳,读书踏实,将来必成大器,若是能促成一对美好姻缘,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家这门亲事,曾家亦是非常满意,王家虽然算不上名门望族,但也绝对是一个大户人家,以曾国藩的身份已经是高攀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往往可以“高成”,但不愿“低就”,王家的千金压根就没看上这个一没家境二没功名的“穷小子”。</p> <p class="ql-block">为了能让王家点头,欧阳沧溟几次三番地撮合,并对王家保证,曾国藩绝对是人中之龙,未来必定会考取功名,前途无量。</p><p class="ql-block">由于欧阳沧溟在当地颇具声望,又信誓旦旦地担保曾国藩未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因此,王家也就应下了这桩婚事,甚至定好了婚期。</p><p class="ql-block">常言道,人生无常,万事没有“绝对”的说法,曾国藩在之后的两次科举考试中,依旧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本就看不上曾国藩的王家千金,这下更是不乐意了,一个没有前途的男人,嫁过去岂不是要跟着受穷?</p> <p class="ql-block">欧阳沧溟也尴尬得很,只得厚着脸再去说和,但哪一个女子愿意将自己的幸福赌在未知的将来?</p><p class="ql-block">王家碍于欧阳沧溟的面子,又不好直言,直到原定大婚的那天,曾家派花轿前来迎亲,王家实在瞒不住,才说出了女儿“悔婚”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心情,热闹的大街上,迎亲队伍吹着欢快的唢呐,花轿停在王家门口,周遭站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群。</p><p class="ql-block">当听闻自己被未婚妻“悔婚”后,曾国藩感到一阵晕眩,自卑感和嘲笑声像一把无形的刀,在胸口划出一道深深的伤口。</p><p class="ql-block">骑在马上的曾国藩,望着周遭数不清的围观人群,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都是苍蝇叮在这道伤口上,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p> <p class="ql-block">作为介绍人,欧阳沧溟万万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这太荒唐了,太离经叛道了,如今箭在弦上,让他怎样同曾家的人交待?</p><p class="ql-block">事已至此,欧阳沧溟灵机一动,对曾国藩说:“今天的事怨我,不过不要紧,我有一个女儿,今年刚满18,你若是不嫌弃,娶我女儿吧!”</p><p class="ql-block">老师的话如同救命稻草一般,令曾国藩如释重负,是的,今日如果不能将新娘娶回家,曾家定会颜面扫地,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况且,老师的女儿,他是见过的,虽不算相貌出众,但举止大方,知书达理,曾国藩没做多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对曾国藩如此看好,欧阳沧溟为何不直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莫非也是对这位得意门生没有信心?</p><p class="ql-block">其实,欧阳沧溟之所以没有把女儿介绍给曾国藩,正是因为他深知曾国藩未来定不是一个小角色,正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p><p class="ql-block">自己虽是他的老师,但究竟只是个秀才,无法为曾国藩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帮助,只得为他另选高枝。</p><p class="ql-block">如今王家悔婚,自己无奈将女儿嫁给他,在欧阳沧溟看来,这也许是上天注定的姻缘。</p><p class="ql-block">由于事发突然,欧阳沧溟的女儿欧阳氏完全没有准备,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花轿,心里难免有几分委屈。</p><p class="ql-block">诚然,在那个落后封建年代,子女的婚事都是由父母做主,尤其是女子,只要父母认定的婚事,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臆断守孝期间的真空人生】</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遗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手稿,对于研究他个人及晚清历史和封建社会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从兄弟书信往来中劝诫弟弟们怎样为人处世,料理家事,处理军务。他在前线指挥打仗的时候还沉着冷静,下几盘棋,在最忙的时候都还忘不了有印书出书,他家有中国最大的私家蔵书楼。他一生都坚持写读书笔记,现在有许多已经成册出版,供大家品读。唯独有偶,曾国藩在家守孝期间的那几年,时间充裕,可以饱读诗书,应该有大量的手稿和笔记。却犹如石沉大海,找不到他那几年的只言片语。我个人猜想,根据他的秉性不写读书笔记是不可能的事,只是那段时间他的言语可能与大清政府没有保持一致,都唱同一个调。因他个人一直低调为人,谨慎办事,怕在后来的官场上惹出什么乱子,或者对立的大臣抓住把柄,弹劾自己,与其这样不如用火付之一炬,以免留下后顾之忧。我想这是曾国藩为自己做了明智的抉择,乃至于今天大家都无可考据,只能臆断。</p> <p class="ql-block">【平定太平军战利品去哪了】</p> <p class="ql-block">平定太平天国的运动,曾家兄弟率兵作战,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起到了良好的英勇杀敌作用。真是兄弟个个名利双收,但慈禧太后也不糊涂,收缴各路天王的财产最后都归国库了吗?显然也是一笔糊涂账,曾国藩明里暗里对几个弟弟都有旁敲侧击的提示,我相信大量的珠宝钱财都被押运到了湖南省双峰县的荷叶曾氏老家。至于多少,恐怕他们自己都没有概数。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富了双峰荷叶,这话可能一点也不假,皇上不急太监急,皇上不追究,我曾国藩还急什么呢?难道要去追究吗?曾大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意之间为家乡办了一件好事。带回大量的钱财修缮家府,拉动了内需,我个人猜想这些钱应该是押回到了老家,至于用在哪里,好像没有哪本书上做了明确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曾国藩功过是非】</p> <p class="ql-block">凭借着优秀的地方整顿能力,曾国藩很快便从基层官员中脱颖而出,更是完成了十年间七次迁升、连跳十级的惊人纪录。</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曾国藩一发不可收拾,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不仅官至总督,更是成为了流芳千古的一代名臣。</p><p class="ql-block">因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其妻子欧阳氏被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曾国藩终是完成了自己对妻子的承诺。</p><p class="ql-block">而欧阳氏,也用行动证明了曾经对丈夫的诺言,不仅将曾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是对公婆无比孝顺,承担了一个妻子应尽的全部责任。</p><p class="ql-block">回想起王氏的“悔婚”,反倒促成了一段佳缘,倘若没有王氏的“看不上”,曾国藩也许一生都不会遇到如欧阳氏一般贤惠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如果是那样的话,曾国藩也许会有着不一样的人生。</p><p class="ql-block">说是宿命也好,说是幸运也罢,冥冥之中总会遇到那个对的人,要相信,你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珍惜当下。</p><p class="ql-block">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p><p class="ql-block">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p> <p class="ql-block">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p><p class="ql-block">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p><p class="ql-block">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他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他是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p><p class="ql-block">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p><p class="ql-block">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p><p class="ql-block">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是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p><p class="ql-block">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p><p class="ql-block">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我是去年农历十一月份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专程到富厚堂去参观的,没有看到满塘的荷叶,只有一片萧条的景象,我们没有请导游进行解说,中途断断续续旁听一点,回来以后我当即就想写一篇随笔小文,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错过了,等过一段时间又没有激情了,不知道从何下笔。今天重新整理了一点点以食读者,如果与历史不符,请在文章末尾给我留言!</p> <p class="ql-block">【说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