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时间:</b>2022年6月30日大卫队活动一天。</p><p class="ql-block"><b>内容:</b>游北海</p> 团城 <p class="ql-block"> 团城位于北海南门(承光左门)和北海大桥(原金鳌玉蝀桥)之间,高出路面4.6米,占地4553平方米,周长276米。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小园林,但同时也是北海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池三山文化中的瀛洲仙境。</p> 团城布局 <p class="ql-block"> 城台中心为承光殿,其南为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侧古籁堂、东配殿、朵云亭,对称的西侧有余清斋、西配殿,沁香亭、镜澜亭。</p> <p class="ql-block"><b>承光殿</b></p><p class="ql-block"> 是团城的主体建筑,辽金元三代均建殿,明代改成圆殿,曾名广寒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时改为方形,改称承光殿。大殿坐北朝南,大门上方有承光殿匾额,重檐歇山顶,四周推出单檐卷棚抱厦,使其殿宇平面呈折角的十字形,号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此殿与紫禁城角楼一样玲珑秀巧。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绿剪边,飞檐翘角,16条脊上均有瑞兽。殿内中央有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井口天花之圆光为二龙戏珠,岔角绘鹤。</p> <p class="ql-block"> 前柱为清咸丰皇帝御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州清气晓来多”,后柱为慈禧御笔“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瓯”,上悬匾额为“大圆宝镜”。</p><p class="ql-block"> 殿内还悬挂有十三方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诗匾,二帝一后的墨宝一同展现殊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b>余清斋</b></p><p class="ql-block"> 取清凉有余之意。上联:座挹山光兼水态。挹,是揖请、引借的意思。是说这座斋室把山光水色都请进来了。下联:窗延秋月与春风。延也是请的意思。下联是说打开窗户秋月春风也请进来了。</p> 团城四宝 <p class="ql-block"> 团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六百年,与白玉佛、玉瓮和古树合称为“团城四宝”。</p> <p class="ql-block"><b>1、排水系统</b></p><p class="ql-block"><b> </b>团城里既不见泄水口,也看不到排水沟,却不管下多大的雨,都是雨过地皮湿,不见积水留,十分的神奇。然而这套神奇的排水系统竟然是六百多年前修的,至今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b>2、白玉佛 </b></p><p class="ql-block"> 白玉释迦牟尼坐像,像高1.6米,用整块纯正的白玉雕琢而成。玉佛像面容慈祥,通体洁白,光泽清润,头冠及衣褶中镶嵌着红绿宝石,光彩夺目。相传为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奉献给慈禧太后的,慈禧将此玉佛供奉在此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烧杀抢掠,团城内的各种珍奇古玩也被洗劫一空,白玉佛之臂被击伤,这尊玉佛右臂上至今还留着侵略者砍下的刀痕。</p> <p class="ql-block"><b>3、玉瓮</b></p><p class="ql-block"> 玉瓮亭里面存着一个长圆形的玉瓮。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元大都工匠用整块墨玉雕刻成一个大酒缸,口呈椭圆形,直径150厘米,高70厘米,周长493厘米,体积巨大,重约3500公斤。瓮上雕刻着精美的海龙、海马、海猪、海犀等,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为难得的玉雕精品,敬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因雕刻玉瓮的玉石采自四川岷山,那里古称“渎山”,忽必烈为酒缸赐名“渎山大玉海”。玉瓮成为忽必烈宴请群臣盛酒的容器,可贮酒30担。明万历七年(1579),广寒殿因倒塌被拆除,玉瓮被移至御用监院内,后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僧人用做腌菜缸。清乾隆十年(1745),物归原主,置于承光殿前,建亭贮存,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并为此庆祝了一番,乾隆作《玉瓮歌》刻于其内,并命48名司臣各作玉瓮诗一首,刻于石亭柱上。</p> <p class="ql-block"><b>4、“遮荫侯”和“白袍将军”</b></p><p class="ql-block"> 北京“爵位”最高的古树当属团城的“遮荫侯”和“白袍将军”了。团城现有百年以上古树40株,承光殿东侧一棵高达20多米的古油松,传说是金代所植,经过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苍劲挺拔。青翠的绿冠遮天蔽日,鳞片斑驳的粗干周长达3.18米。主干犹如巨伞伞把稍向南倾斜,树顶圆圆好似巨伞伞面,遮住团城一方天空。</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盛夏天气十分炎热,乾隆帝登上团城游玩。因承光殿内又闷又热,宫人们就摆案于殿外这棵古松的巨冠浓荫下。这时正巧清风徐来,乾隆顿觉凉爽,暑热全消。他望着太液池内,绿荷碧水,粉花朵朵,十分高兴。不妨猜想一下,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身处这江山浓缩于盆景之中的城池,心中筹划着治国方略,描绘着江山社稷未来蓝图,该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于是,他效仿秦始皇游泰山时因避雨而封“五大夫松”的故事,满心喜悦地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遮荫侯”。</p><p class="ql-block">这文官有了,少不得要有武将保护。承光殿东侧,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亦是金代所植,高达30多米,树干周长达5.1米。白皮松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常绿树种,它的特点是树龄越长树皮越白。这两棵白皮松树干通体洁白,枝繁叶茂,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乾隆想起“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将军薛仁贵,便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还为它们作了一首《古恬行》,抒发雅兴。</p> 探海候 <p class="ql-block"> 团城的西侧过去有一棵松树,它的主干弯曲后向北海湖面探去,犹如卧龙探海,姿态极为优美,乾隆就封它为“探海侯”。可惜此松已经枯死,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在原址补栽了一棵松树,并通过人工整型,让它的主干弯曲后,仍探视北海。</p> 永安桥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是一座三曲折三孔拱券的石桥。</p><p class="ql-block"> 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汉白玉望柱48根,建筑面积达709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前身是一座单孔木桥,中铺木板,两侧装木栏杆,仅桥的两端是用石料砌成的护栏,因建在太液池上,明代时被为“太液桥”。</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横跨在太液池的水面上,和白塔山一起构成了北海的标志性景点。</p> 积翠牌楼 <p class="ql-block"><b>堆云积翠牌楼</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约700年历史,是北海公园25座牌楼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之作,也是北京城的著名牌楼之一。清乾隆八年(1743年)曾修缮过。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两次大修,两次油漆彩画。</p><p class="ql-block"> 堆云积翠牌楼属于桥牌楼,两牌楼均为四柱三楼,前后八根戗柱,绿琉璃瓦庑殿顶,象征着琼华岛层林郁茂、青翠欲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在枋心有蓝底金子的题额,北曰“堆云”,南曰“积翠”,均是乾隆皇帝所题。堆云、积翠高度概括了团城及琼华岛的景色精华,当我们站在桥的正中向北望去,“堆云”比喻冬天下雪的景色,皑皑白雪堆落在琼华岛苍松古柏之上,好似一朵朵天空上飘荡的白云。而往南看去,“积翠”则比喻团城古树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这便是堆云</p> 两对石狮子 <p class="ql-block"> 这两对石狮子是守护这座大桥的,堆云积翠桥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修建的,而永安寺是清朝乾隆皇帝所建,也就是在兴建永安寺之前,石狮子已经伫立400多年了,乾隆皇帝只是让工匠们把腐烂破败的木桥重新翻修一新,换成现在的石桥,而桥两端的狮子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北海公园一大历史特色,并且有一个文艺的名字,叫“时间的叠加”。</p><p class="ql-block"> 而这几座石狮子也有个俗称,叫“头朝里”,过去老北京有句老话儿“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讲的就是永安桥北端的这对石狮。</p> 永安寺 <p class="ql-block"><b>永安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白塔山南坡,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名白塔寺。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称永安寺。该寺依山就势而建,共分三进三上殿宇。</p> <p class="ql-block"><b>山门</b></p><p class="ql-block"> 永安寺是皇家寺庙,山门前置有铜龟、铜鹤各一对,寓意大清江山千秋万代。寺前一对头朝山门的石狮,与传统布局相反,因此老北京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歇后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讥讽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实际上这对石狮是永安桥的一部分。永安桥建于元代,而永安寺建于清代,石狮本不属于永安寺。</p> <p class="ql-block"><b>法轮殿</b></p><p class="ql-block"> 是永安寺的正殿,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身边为八大菩萨,两侧山墙下供奉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灵鹫风香传妙偈;</p><p class="ql-block">澄潭月皎印真如。</p><p class="ql-block">佚名题北海法轮殿</p> <p class="ql-block"><b>“涤霭”亭与“引胜”亭</b></p><p class="ql-block"> 法轮殿后半山腰的平台处,“龙光紫照”牌楼左侧是“涤霭”亭,亭内石幢四面镌刻乾隆皇帝御制《塔山四面记》;右侧是“引胜”亭,亭内石幢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乾隆皇帝御制《白塔山总记》。五篇文章描述了北海的历史及园内外景色。</p> <p class="ql-block"><b>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b></p><p class="ql-block"> 正觉殿中正面供奉大肚弥勒,背后是韦陀。</p><p class="ql-block"> 普安殿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左右是其两大弟子班禅和达赖坐像,东西两侧供奉密宗八大护法神。</p><p class="ql-block"> 善因殿位于白塔之前,有城台和殿宇两层。下层是方形城台,上层的善因殿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琉璃重檐建筑,上檐是圆亭式顶,下檐是方形顶,象征“天圆地方”。殿内供奉一尊铜制镏金大威德金刚像,外墙四周镶嵌琉璃佛像455尊。</p> <p class="ql-block">真谛总涵华海露;</p><p class="ql-block">慈光长仰德山云。</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北海普安殿</p> 白塔 <p class="ql-block"><b>白塔</b></p><p class="ql-block"> 白塔耸立在琼华岛最高处,高35.9米,是北海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塔基、塔身、相轮、宝顶四部分组成。塔基是砖石结构须弥座,座上有三层圆台。</p><p class="ql-block"> 塔身是砖、石、木结构,其最大直径是14米,塔身上有306个通风孔。塔身南面为眼光门,中间刻有7个梵文字母和3个图案组成的“十相自在图”。相轮也叫十三天,为砖、石、木结构。镏金宝顶由铜质镂空的天盘、地盘、日月火焰组成,地盘周围悬挂铜铃16个。塔下有“藏井”,内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等。白塔在清康熙与雍正年间两次因地震而毁坏,后重修。</p> <p class="ql-block"><b>信炮、五虎号杆</b></p><p class="ql-block"> 信炮与五虎号杆位于白塔背面。清初国家尚未稳定,利用此处制高点观察城内动静,安放信炮(鸣放信号的炮),立五虎号杆(悬挂五色旗子和号灯的旗杆)。一旦有突发事件,白天升旗,夜间悬灯,随时指挥八旗军马平叛,清代后期不再使用。</p> <p class="ql-block"><b>2、白塔山东侧主要建筑</b></p><p class="ql-block">(1)般若香台</p><p class="ql-block"> 也称半月城,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是一座似半月形的砖城。城上建有智珠店,曾供奉文殊菩萨。城下建有一座三门四柱三楼的牌楼,其檐下为如意斗拱,是北京城一座重要的如意斗拱式牌楼。</p><p class="ql-block">(2)琼岛春阴碑</p><p class="ql-block"> 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碑正面的“琼岛春阴”四字及背面的一首七律诗均为乾隆皇帝御笔,描绘的是春回大地时琼华岛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b>3、白塔山西侧主要建筑</b></p><p class="ql-block">(1)悦心殿</p><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帝驻跸园内时,在此殿临时听政与召见大臣。殿内正中高悬“正大光明”匾,设置九龙宝座等。慈禧太后时,在院内搭金漆彩画天棚,陈设铜鼎、铜缸、铜龙、铜凤、铜鹤等,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将这些陈设搬到了南海总统府内。</p> <p class="ql-block">(2)庆霄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悦心殿后,乾隆皇帝经常陪皇太后到此休息、用膳、观赏“冰嬉”。每逢旧历十二月八日,在太液池冰面上举行抛球夺彩、蹴鞠等游戏,分两队比赛,称为“冰嬉”。</p><p class="ql-block">(3)琳光三殿</p><p class="ql-block"> 是白塔山西麓的主体景观,三座殿宇依山就势,层层升高,下面是琳光殿,中间是甘露殿,上面是水精域,原来有游廊将三殿围成一处独立的寺庙景区。</p> <p class="ql-block"> 琳光殿内供奉韦陀和天王。甘露殿内供奉大慈悲菩萨。水精域内有一口挖掘于元代或更早的古井,老北京民间传说北海有“海眼”,就是指这口井。乾隆皇帝作《古井记》,镌刻在古井出水口处。(4)阅古楼</p><p class="ql-block"> 阅古楼坐落于琼华岛西北侧的湖畔,是一座半月形上下两层的楼房。“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四壁嵌有《三希堂法帖》石刻495方,共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法帖,提拔210多件,印章1600多方,是乾隆皇帝年间原物,是我国现存最完成的古代书法石刻集成</p> <p class="ql-block"><b>4、白塔山北侧主要建筑</b></p><p class="ql-block">(1)仙人承露盘</p><p class="ql-block"> 是汉白玉蟠龙石柱顶上,有一双手高举荷花托盘的铜人。这是乾隆年间仿汉武帝求仙的故事建造的。汉武帝曾在建章宫铸10米铜柱,铜柱上的铜人伸掌捧着铜盘,用此方法收集甘露。然后和着玉屑服用,用以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2)折粮石</p><p class="ql-block"> 琼华岛上有许多太湖石,尤以白塔山北坡最多,这些太湖石大多来自北宋都城汴梁御苑中的“艮岳”。金世宗营建琼华岛时,曾把汴梁城的太湖石移来用于造景。因用运石的劳役来折抵民夫粮赋,故称其为“折粮石”。</p><p class="ql-block">(3)延楼游廊</p><p class="ql-block"> 西起分凉阁,东至倚晴楼,分上、下两层,各60间,临湖岸建成半月形,是乾隆年间仿镇江金山江天寺修建的。延楼中主要建筑东侧名“碧照楼”,西侧名“远帆阁”。围抱在游廊的主要建筑,东侧名“晴栏花韵”,中间名“漪澜堂”,西侧名“道宁斋”。乾隆皇帝经常在这里读书,并曾召集一些御用文人吟诗、作画、宴会。</p> 琉璃砖砌成小佛楼 <p class="ql-block"> 白塔前有善因殿,以琉璃砖砌成小佛楼,四围有琉璃小佛百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p> 北海公园--楞伽窟 <p class="ql-block"><b>北海公园--楞伽窟</b></p><p class="ql-block"> 主尊是释迦牟尼佛坐像说法手印,走道两侧就是十大阿罗汉,最靠门边的两尊立像是迦叶和阿难,然后依次有其他大阿罗汉,还有弥勒佛。最东面的是药师佛。石背刻诗曰:“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送目兴无穷,北凭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鳖侧饮虹;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后署:悦心殿即景作,御笔。楞伽窟是由太湖石堆砌的山洞,内有石佛像。</p> <p class="ql-block"><b>太湖石</b></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是来自宋代的“艮岳”,是古代造园艺术叠石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b>昆仑石</b></p><p class="ql-block"><b> </b>北海公园的昆仑石诗碑昆仑石碑是一种特殊规制的石碑,碑高2米左右,宽1米左右,梯形圆顶,有2.5米长、1米左右宽的长方形底座。北京现存的几座昆仑石碑,均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御制诗碑,是乾隆独创的一种碑型,碑身刻有乾隆手书文字、赞美当地景物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b>龙光牌楼</b></p><p class="ql-block"> 在琼岛半山腰的普安殿前,匾额上“龙光”两字透着皇权的至高和威严,背面匾额为“紫照”。</p><p class="ql-block"> 牌楼以"龙光,紫照"为题, 寓意祥瑞。龙光为龙泉宝剑之光,紫照 为紫气之映照,其典出自《晋书·张华传》和《列仙传》,皆为祥瑞之兆。从其精致的细部,不管是斗拱彩画还是花板,尽显皇家大气。</p> 铜仙承露盘 <p class="ql-block"> 铜仙承露盘铸于清代,相传,它是清乾隆皇帝仿汉武帝故事而建铸造的。</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内的琼岛北山腰处,铜仙双手托盘,面北立于蟠龙石柱上。据说,铜盘可承接甘露,为帝后拌药,旨在延年益寿。铜仙承露盘于石座上竖汉白玉蟠龙柱,柱顶端立一双手托盘的铜人,通高6.6米。据记载,汉武帝曾在建章宫神明台置仙人承露盘,用以承接露水,相传用其服药可以长生不老。清乾隆皇帝立此并非为了承露,乃是缀景之物。</p> 烟云尽态亭 <p class="ql-block"><b>烟云尽态亭</b></p><p class="ql-block"> 有八根八棱形石柱,每根石柱还分为上中下三段,加上亭子顶部的八根石额坊,共208个平面。每个平面上都有一句诗,共刻有七言律诗26首,这些诗都是乾隆所写。有赞美烟云尽态亭之诗,如: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在这首诗中赞颂的就是乾隆皇帝坐在汤池中的小亭中看到的景致。 )</p> <p class="ql-block"> 烟云尽态亭立于长方水池中间,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石板与池边相连,石板面呈弧状,跨度长只有0.57米,宽1.85米,无栏杆,无花纹,这块石板自古就称桥,大跨步可一步越过石桥。</p><p class="ql-block"> 石板桥与烟云尽态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园中最短的古桥,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b>撷秀亭</b></p><p class="ql-block"> 在琼华岛的半山腰上,所谓“撷秀”,就是“集采秀美风景”之意。</p> <p class="ql-block"><b>阅古楼</b></p><p class="ql-block"> 呈半圆形,左右环抱,上下两层,依山而建,造型别致。装修素朴,窗扉严密,楼体前圆后方,中间为纵深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四壁嵌有《三希堂法帖》石刻495方,共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法帖,提拔210多件,印章1600多方,是乾隆皇帝年间原物,是我国现存最完成的古代书法石刻集成。</p> <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二年(1747)特令梁诗正等人将内府所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三十二卷,专门在北海塔山西麓建起了环抱半圆形的”阅古楼“加以保存。</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制”阅古楼“的一首诗曰:”宝笈三希卒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正四面开屏幛,神聚千秋作主宾。</p> <p class="ql-block"><b>琳光殿</b></p><p class="ql-block"><b> </b>位于北海琼华岛西麓山脚下坐东朝西,是永安寺的西佛殿。琳光殿前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规格大小、彩画图案、建筑规制相同的木牌楼。</p> <p class="ql-block"> 琳光殿内供奉韦陀和天王。甘露殿内供奉大慈悲菩萨。水精域内有一口挖掘于元代或更早的古井,老北京民间传说北海有“海眼”,就是指这口井。乾隆皇帝作《古井记》,镌刻在古井出水口处。</p> <p class="ql-block"> 木牌楼绿色琉璃楼顶,额枋金色宝相花和锦纹彩画,明楼(明间)无匾额,正中心花板位置涂色留空。</p> <p class="ql-block"> 木牌楼左右两侧次楼,额枋的锦纹和金色宝相花环绕着小花板。</p> <p class="ql-block"> 牌楼楼柱青白石的夹杆石,雕刻精美的蕉叶纹、巴达马、连珠、如意云,还有加固夹杆石的铁兜绊。</p> 三折玉带桥 <p class="ql-block"><b>三折玉带桥</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桥长17.4米,宽3.88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起浮转折桥的望柱、栏板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又因桥拱券高耸,也有人把它称为罗锅桥。1976年因地震拱券错位,桥身局部坍塌,当时只恢复了石砌的桥身部分。1989年全桥翻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b>修建和重建白塔碑</b></p> 琼岛春荫碑 <p class="ql-block"><b>“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荫碑”</b></p><p class="ql-block"> 琼岛春阴碑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石碑碑首高约5.68米。碑首四脊雕龙,碑额浮雕龙纹,前后额篆“御制”二字;碑身四框刻缠枝纹,碑阳刻乾隆御题“琼岛春阴”四字,其余三面各刻有乾隆御制诗;碑下须弥座束腰处刻坐佛、力士及缠枝花纹,上、下枭刻八达马,有圭脚。碑四周设石护栏,护栏东面有带栏板踏跺五级,护栏南、西、北每边各有三块栏板。栏板雕刻宝瓶三幅云。</p> 陟山桥 <p class="ql-block"><b>陟山桥</b></p><p class="ql-block"> 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改建,桥牢固耐腐蚀,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华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皇帝、后妃们娱乐。</p> <p class="ql-block">门额 <云岫></p><p class="ql-block">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风月清华赢四季 水天朗澈绕三洲</p> <p class="ql-block"><b>濠濮涧七折曲桥</b></p><p class="ql-block"> 全石结构,为七折七孔石平桥,桥长25.18米,宽2.67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桥墩为粗青砂石打凿,桥面每折由三块长条石顺铺,桥头加铺横条石,桥石栏杆低矮,雕刻简单镌空“回”形纹,桥头有抱鼓石,每侧22根石望柱,在折弯处的望柱加宽。</p><p class="ql-block"> 桥北头立石牌坊犹如一条龙的龙首,七折长桥如龙身摇摆,石牌坊和石桥是一体的建筑。石牌坊上刻有乾隆时期诗联:南面坊额横联:山色波光相罨画坊柱联: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北面坊额横联:汀兰岸芷吐芳馨坊柱联: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p> 濠濮间 <p class="ql-block"> 濠濮间与画舫斋都是北海公园的园中之园,位于北海东岸,建成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p><p class="ql-block">“濠濮间”,“濠”与“濮”都是古代的水名,取自庄子与惠子曾游于濠梁之上,产生过一场人能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取名“濠濮间”。</p><p class="ql-block"> 濠濮间隐藏于峡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画境之中,有曲廊向上延伸至山上“崇椒室”,顺廊北下到达三面环水的“壶中云石”。</p><p class="ql-block"> 水榭前有九曲石桥通过北岸,桥头有石牌坊,横额“山色波光相罨画“,意思是说这里山水花木任何季节都是美丽宜人。</p> <p class="ql-block"> 濠濮间坐南朝北,东西长十二米,南北宽六点四米,面积七十七平方米,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一枕松声涧水鸣",横批"壶中云石"。</p> 画舫斋 <p class="ql-block"><b>画舫斋</b></p><p class="ql-block"> 是北海公园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此地在明代为凝和殿,后改为清帝行宫,门前一带曾是清帝考验八旗子弟弓马箭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此处改建为画舫斋,斋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构成一处幽深的庭院。</p><p class="ql-block"> 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相传为唐槐。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光绪帝与老师翁同龢[hé]也曾在此居住、学习。</p> <p class="ql-block">烟景入疏帘,图画带润;</p><p class="ql-block">波光萦曲岸,水木余清。</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北海春雨林塘殿</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西配殿“观妙”与碧海楼之间,有一石砌小河道,这条小河道是北海太液池的第二进水河道。河道上横跨一座小石桥,小石桥现为单孔平桥,长6米,宽4.9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石桥原建于清代,青砂石桥面、栏板、望柱。民国时期栏板、望柱损坏,改用木质栏杆,上涂红色油漆,一时称小红桥。1955年将石桥面改钢筋混凝土桥面,把桥上的栏板、望柱恢复成青砂石材料的,近年桥的石护栏更新修补过。</p> 先蚕坛 <p class="ql-block"><b>先蚕坛(</b>未开放)</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面积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先蚕坛是明朝雷霆洪应殿的旧址,原坛建于北京城北郊。明嘉靖十年(1531)迁西苑。所存先蚕坛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七年(1837)及同治、宣统年间均有修缮。</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由皇后或她派人来此祭祀蚕神。</p> <p class="ql-block"> 现院内种有很多桑树,东面有一条小河,名为“浴蚕河”。主殿是亲蚕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的匾额:“葛覃遗意”;并有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p> 淾祥桥 <p class="ql-block"><b>淾[yǐn]祥桥</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代。这里设水闸放水,总有企图“鲤鱼跳龙门”的鱼儿飞身越出水面,引人驻足欣赏。桥历年改造多次,老桥礅新桥面。</p> 静心斋 <p class="ql-block"> 素有京城最美“园中之园”之称的北海公园静⼼斋,始建于乾隆⼆⼗⼆年(1757年),乾隆皇帝原本赐名为镜清斋。</p> <p class="ql-block"> 其“镜”者,“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寡欲,有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p> 沁泉廊 <p class="ql-block"> 沁泉廊桥名曰“沁泉廊”,位于画峰室西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礅,桥面木板,桥礅上立八根红漆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楣子坐凳,支桌摆椅开设茶座,供游人饮茶小憩。</p><p class="ql-block"> 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坐在沁泉廊桥中品茶观景闻水声。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泻玉,叮咚有声,廊外乱石穿云,层峦叠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穷泉壑”。</p> 青石板五折曲桥 <p class="ql-block"><b>青石板五折曲桥</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位于沁泉廊桥西,桥南端正对画峰室后廊,形成一头接建筑,一头连假山的景致。</p> 小玉带桥 <p class="ql-block"><b>小玉带桥</b></p><p class="ql-block">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间(1756年),为单孔石拱桥。桥上有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p> 报素书屋 <p class="ql-block"><b>报素书屋</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借道教“抱素守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故取此名。此处景物清素、环境幽静,是当年乾隆皇帝及皇太子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地学蓬瀛尘自远;</p><p class="ql-block">身依泉石兴偏幽。</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北海抱素书屋</p> <p class="ql-block">一室之中观四海;</p><p class="ql-block">千秋以上验平生。</p><p class="ql-block">佚名题北海罨画轩</p> 罨画轩 <p class="ql-block">“罨画轩”是一明两暗的小屋,门前叠石绵阔,有深山野谷之雄,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p> 华藏界琉璃牌楼 <p class="ql-block"><b>华藏界琉璃牌楼</b></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不远处有“华藏界”牌楼,同样是四柱三门七楼结构,牌匾、楼顶均为琉璃,柱座、拱门、主匾都是精雕的汉白玉,坊门与坊墙连为一体,其拱门周边有汉白玉石券,造型优美,雕制细腻,突出皇家的显贵。这种牌楼就是贵族中的贵族,是牌楼中最上乘的品类。</p> <p class="ql-block">“华藏界”琉璃牌楼在西天梵境前,南题“华藏界”,北题“须弥春”,均为乾隆皇帝御书,是北京现存明清琉璃牌楼的杰出代表,也是全国最为壮观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琉璃牌楼。</p> <p class="ql-block"> 该牌坊的汉白玉须弥座和拱券都经过精细雕刻洁白无瑕,彩色琉璃瓦大小花板在红墙的衬托下黄绿相间,尤其是“二龙戏珠”的大花板,更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雕有十二条行龙的汉白玉匾额也是所有牌楼中首屈一指的。</p><p class="ql-block"> 绿剪边的琉璃瓦和脊兽盘绕楼顶,红、白、黄、绿的色彩搭配使这座全国第一琉璃牌坊成为了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珍品。</p> 西天梵境 <p class="ql-block"><b>西天梵境(大西天)</b></p><p class="ql-block"> 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从华藏界牌楼穿过,意即进入佛门;反面“须弥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须弥山”这个佛家最神圣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p> <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瓦牌楼一座。前面匾额为“华藏界”,后面匾额为“须弥春”,似取自《华严经·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p> <p class="ql-block"> 大慈真如宝殿,整体木结构都是用金丝楠木,为现存明代建筑的精品。有匾额“华藏恒春”。</p> <p class="ql-block"> 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p> 九龙壁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p><p class="ql-block"> 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p><p class="ql-block"> 该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p> 仿膳 <p class="ql-block"> 仿膳饭庄由三个庭院组成。建筑面积2224平方米,共有大小餐厅15间,餐位500个。厅内装饰均以龙凤为主题,饰以大型彩绘宫灯、配以明常黄色的台布、餐巾、椅套,餐具采用标有“万寿无疆”字样的仿清宫瓷器或银器,陈设古朴典雅,宫廷特色浓郁。</p> <p class="ql-block"> 仿膳饭庄1925年创办,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北京市旅游局定点涉外餐馆,特级饭庄,人们一般称之为仿膳儿。</p><p class="ql-block"> 仿膳饭庄前身是“仿膳茶庄”,主要经营宫廷糕点小吃,以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最为有名。1956年改为饭庄,经营宫廷菜肴,以“满汉全席”驰名中外。仿膳饭庄是中国宫廷菜代表饭店,国家二级企业。</p> 快雪堂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是⼀座皇家三进院落,从前到后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最初为两进院落,乾隆四⼗四年,乾隆皇帝得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临摹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刻,为了更好地收藏,他特命⼈增建了⾦丝楠⽊殿,取名为“快雪堂”。</p> <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是根据地势南低北⾼随⼭就势⽽建,古朴幽静,占地⾯积约2900平⽅⽶。其特点是庭院式建筑,有重檐垂花门、景窗;有回廊、卧⾓廊、抄⼿廊与各⼤殿相连,形成了⼀个完整的庭院式格局,⼜根据各种树⽊花期的不同进⾏巧妙组合,使整个院落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绿。是个虽然不⼤,却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的园中之园。其收藏的众多书法名家的书法⽯刻,更使得这个庭院显得与众不同。</p> 铁影壁 <p class="ql-block"> 影壁:颜色是深赭色,样子像铁铸的一样,人们都管它叫铁影壁。其实,它不是铁铸的,而是一种火山岩浆凝成的矿石,只是从外表看起来像铁的罢了。</p> <p class="ql-block">铁影壁长3.5米,高1.89米。一面刻着麒麟栖居在山林中的图案;另一面刻着狮子滚绣球的图案。壁座四周刻有奔马图案和花边,雕刻粗犷、生动。</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太素殿旧址。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坐北朝南,山门前曾有四柱九楼牌坊一座,绿琉璃瓦顶。山门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山门内为天王殿,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后额为“宗乘圆镜”,联为:“妙华普观无穷境;慧日常悬自在天。”东西有钟鼓楼,二层三间,上檐为歇山顶,上下檐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顶。</p> <p class="ql-block"> “景行行止——当代名家纪念启功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邀请展” ,于北海公园阐福寺举办,展出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的书法家们纪念、缅怀启功先生的精心之作。</p><p class="ql-block"> 创作内容多为启功先生的诗词、楹联,以及纪念、缅怀启功先生的文句,属于为本次展览专题创作。</p><p class="ql-block"> 作品涵盖篆、隶、行、楷、草多种书法形式,笔墨饱蘸深情,极具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书家们缅怀启功先生的真挚情怀,亦是献给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道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p> 大佛殿遗址 <p class="ql-block"><b>大佛殿遗址</b></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是阐福寺主建筑,是皇家礼佛的重要场所,1919年被大火焚毁。</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大佛殿展室(未开放)</p> 五龙亭 <p class="ql-block"> 五龙亭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p> <p class="ql-block">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p> <p class="ql-block"> 龙泽亭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与左边相同。合称五龙亭。整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设置也充分显示了皇权等级的区分。</p> <p class="ql-block">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p><p class="ql-block"> 雍正齐妃、曾寄住在此。致死之时、死前一个月,崇庆皇太后和乾隆帝来看过。</p> 小西天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 殿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p> <p class="ql-block">小西四座天琉璃牌坊和石桥</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十分庄严。</p> 万佛楼遗址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并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前为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入门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黄琉璃瓦顶,南面牌坊南向额为“大千轮置”,北向额为“满万昙霏”,北面牌坊南向额为“聚诸福德”,北向额为“现大吉祥”。</p> <p class="ql-block">普庆门</p> <p class="ql-block"> 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镌刻乾隆御制《万佛楼落成瞻礼诗》。</p> <p class="ql-block"> 碑座,雕工精美,束腰部分嵌有力士像;顶部雕龙,底雕麒麟,呈现祥瑞的同时又尽显皇家威严。</p> 赋诗一首 <p class="ql-block"> 览古聚贤羡煞人,</p><p class="ql-block"> 琼岛春荫系玉宸。</p><p class="ql-block"> 观片且当身临伫,</p><p class="ql-block"> 故土重回再复乘。</p><p class="ql-block"> 作者:方块嫂子</p> 掠影 <p class="ql-block"><b>此次活动全程步行约7.87公里</b></p> 颐和园与北海公园牌楼数量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现存各式牌楼15座,而北海公园现存16座。</p><p class="ql-block"> 单从数量看似乎差不多,但北海公园面积要比颐和园小很多,所以从分布的密度来看,北海公园的牌楼要超过颐和园了。</p><p class="ql-block"> 这十六座牌楼分布在北海各部,主要集中在琼华岛和北岸,其中仅琼华岛上就有九座各式木牌楼,而北岸则竖立五座琉璃牌楼,另外在东岸濠濮间石桥北端还隐藏着一座石牌坊。</p> 补充内容 北海公园49座亭 <p class="ql-block">北海的49座亭</p><p class="ql-block"> 建筑从形态到造型风格都体现了这种集锦式构成特点。从亭子平面形状分有;圆形亭顶的镜澜亭、见春亭。有镜香亭、云依亭、意远亭、慧日亭等四角亭。有朵云亭、峦影亭等六角亭。有引胜亭、涤霭亭、枕峦亭、妙香亭、小昆邱等八角亭。还有扇面亭。</p> <p class="ql-block"><b>延南薰(扇面亭)</b></p> <p class="ql-block"> 延南薰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薰"的意思是"和煦之风",典出《南风》诗,相传为虞舜所作。</p><p class="ql-block"> 《孔子家语·辩乐篇》记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乾隆皇帝为这座扇形亭赐名并御笔题写了"延南薰"三个字,意在要"延续和煦之风、谋福于天下黎民"。同时又暗含"舜歌南风"的典故,象征贤君明主,像和煦的南风一样,恩泽万民、万物。</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延南薰亭建成,乾隆皇帝还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五明招得薰风奏",下联为"七宝修成壁月清"。</p> 涤霭亭 引胜亭 <p class="ql-block">乾隆题字碑</p><p class="ql-block"> 涤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乾隆写的《白塔山四面记》,描述了该山四周的景色特点,是篇文藻华丽的导游词。</p><p class="ql-block"> 除了涤蔼亭,引胜亭内也设有石碑一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刊刻乾隆写的《白塔山总记》,记述了该山的建置沿革。</p> 智珠殿牌楼 <p class="ql-block"><b>智珠殿</b></p><p class="ql-block"> 坐西面东,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雄伟壮观,其两侧分别建有二柱三楼牌楼两座,连同平台下的陟山桥牌楼,五个牌楼相对,中轴对称、布局别致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智珠殿供奉般若智慧文殊菩萨一尊。</p><p class="ql-block">塔影迥悬霄汉上;</p><p class="ql-block">佛光常现水云间。</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北海智珠殿</p> <p class="ql-block"><b>北海最华丽的木制牌楼</b></p><p class="ql-block"> 琼华岛东麓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金色琉璃檐顶的木质牌楼,名为智珠牌楼(也称陟山桥牌楼)。</p> <p class="ql-block"> 根据牌楼的功用,可将智珠牌楼划定为标志坊。它同半月城一起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黄琉璃瓦屋面,无额。智珠牌楼使用的是如同网状的“云头如意斗拱”,在斗拱之下,花板的外侧又附有一排垂花,看上去十分华丽气派</p> <p class="ql-block"> 多层“云头如意斗拱”的牌楼非常少,在北京的云居寺和雍和宫也可以见到。</p> <p class="ql-block"> 明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因而现今有戗杆的木牌楼就相对比较少了,而有戗兽的牌楼就更加稀少了。</p><p class="ql-block"> 北海智珠牌楼是座坐西朝东的牌楼,其西侧有两根戗杆,东侧有四根。每根戗杆下都有一只石雕神兽,一共六只,它采用了“实体雕”(整雕、圆雕)的刻法,模样十分逼真传神。</p><p class="ql-block"> 西侧两根戗杆底下为蛟龙;东侧最外面的两只是石狮,里侧的是两只为麒麟。这四只神兽在空间上呈对称结构。</p> 古树唐槐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内著名的“唐槐”,位于画舫斋古柯庭院西南角的假山石上,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因是唐代种植,所以人们叫它“唐槐”。</p><p class="ql-block"> 这颗古树胸围596厘米,树高13米,冠幅9米,树龄约1200年,树的四周堆砌山石。</p><p class="ql-block">《御制画坊斋古柯庭古槐诗》</p><p class="ql-block"> 乾隆</p><p class="ql-block"> 庭宇老槐下</p><p class="ql-block"> 因之名古柯</p><p class="ql-block"> 若寻嘉树传</p><p class="ql-block"> 当赋角弓歌</p><p class="ql-block"> 阅岁三百久</p><p class="ql-block"> 成荫数亩多</p><p class="ql-block"> 底须向王粲</p><p class="ql-block"> 工拙较如何</p><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古树树干早已中空,树皮大部分脱落,现在存活的枝干系从老树皮上发出的枝芽而成。</p> <p class="ql-block"><b>< 古柯庭></b></p><p class="ql-block">殿前抱柱楹联曰</p><p class="ql-block">金波长漾中秋月 玉镜平分圣湖庭</p> <p class="ql-block">淂性轩</p><p class="ql-block">抱柱联</p><p class="ql-block">云山常在镜中留 </p><p class="ql-block">诗句全从画里得</p> <p class="ql-block">山参常静云参动;</p><p class="ql-block">跃有潜鱼飞有鸢。 </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北海奥旷室</p> 抱素书屋内景 <p class="ql-block"><b>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b></p> <p class="ql-block"><b>贤良祠(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地安门西大街甲103号。2001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清代贤良祠有京师与地方之分,京师贤良祠于雍正八年(1730)由清世宗颁谕敕建、雍正十一年(1733)建成。入祀贤良祠是清朝奖赏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的王公大臣莫不以身后入祀贤良祠为平生的最大荣耀,清代贤良祠祀典一直延续至民国。贤良祠在20世纪30年代曾被宛平县借用,40年代曾开办女子职业学校,后由中华女子学院管理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贤良祠整体坐北朝南,建筑群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其中,大门三间,绿琉璃瓦歇山顶。碑亭东西各一,均为黄琉璃六角攒尖造型,东侧碑刻写汉文,西侧碑刻写满文,碑文内容相同,碑工精湛。仪门三间,三踩单昂斗拱,绿琉璃瓦歇山顶,左右各辟侧门。仪门与前殿之间由一条甬道相连。正殿三间出轩,五踩重昂斗拱,绿琉璃瓦。东西配房各三间。西有宰牲房三间,后殿为五间。</p><p class="ql-block"> 据《清史稿》记载,贤良祠自雍正朝建成至清亡(1733—1911)的170余年间,历朝皆有大臣在身故后被批准入祀享祭,包括允祥、图海、傅恒、福康安、曾国藩、奕䜣等,总计178人。</p><p class="ql-block"> 现存贤良祠格局及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艺术风格恢宏大气,历史文化内涵深厚。</p> <p class="ql-block"><b>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