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建平从事媒体工作30多年,采访了很多书画名家进行报道,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优异成就,名家及美术评论家对吴建平传记进行了报道。今推荐……</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简历</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名人档案库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副秘书长;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任;《雅尚逸品》执行主编;《中国画坛》副总编;《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大型美展并获奖。其中《爱鹅图》《高风亮节》《五子登科》《饮中八仙图》《贵妃醉酒》《佛缘》《陆羽品茶图》《长城颂》《齐白石小像》《郑板桥》《江原今昔》《孔子》《母亲》《松下吟诗图》《仙鹤》等三十多幅作品被联合国总部、联合国“世界老子同盟会”、联合国中国院、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画院、上海毛泽东旧居、韩国最高法院、韩国科技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艺术馆及单位收藏。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得大奖。</p><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策划“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展赛”。</p><p class="ql-block"> 2015年纪念联合国发展项目15周年,策划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活动,并邀请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先生参加,并为贝楠先生造像。</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策划上海——纽约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美国纽约),并向联合国总部赠送《长城颂》(5人合作。大8尺整张)。</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观复博物馆,策划举办了《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p><p class="ql-block"> 2016年中韩建交24周年策划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首尔,江原道),获韩国最佳荣誉奖。</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参加中国国家绘画与书法学院创作千米长卷(2538米),荣获世界记录证书。</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录入《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中韩建交27周年策划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首尔),获韩国最佳荣誉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录入《中国文化艺术名人档案库》。</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荣获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授于“全国百名杰出人物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参展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书画展,作品《不忘初心》被收藏。</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策划上海清墨礁书画院成立18周年大展。</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参展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名家作品邀请展。《浦东新貌》被收藏。</p><p class="ql-block"> 上海纪实频道《DV365》;上海新闻综合台《上海故事》;上海教育电视台《艺海星空》;上海外语频道《书画》等专栏报导。</p> <p class="ql-block"> 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优异成就,经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组审核通过,授予其“2021年度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优异成就,经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组审核通过,授予其“2020年度全国百名杰出人物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 鉴于吴建平同志在书画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经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组审核通过,特授予您:“书画长卷创作系列活动”组委会美术评审主任。 </p> <p class="ql-block">长卷收藏证书</p> <p class="ql-block">茲授予:</p><p class="ql-block">上海清墨礁书画院</p><p class="ql-block">全国百家优秀书画院 </p> <p class="ql-block">同金炳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龚心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造像</p> <p class="ql-block">同美国罗杰斯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吴建平的人物画 </p><p class="ql-block"> 文/管继平《上海家庭报》总编 </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偶然看到了数幅吴建平先生创作的国画山水,心里暗暗吃了一惊:苍莽的线条,雄浑的画意,远山近水,老树枯藤……从作品上看,画家的布局和用笔都非常的专业和老练。然而,是我惊讶的是,就我所了解的吴建平兄,却是一个从事电脑图片制作的技术专家,而在此前,根本就不知道他还留了画画这一手。 </p><p class="ql-block"> 画画这玩艺,确实要有点天赋才行。有的人埋首苦练了大半生,还是不得要领:而有的人看似打渔晒网漫不经心,可一旦创作起来,却也涉笔成趣颇有可观。我想,吴建平应该算是后一种了。 </p><p class="ql-block"> 据说吴建平原先喜欢的是技术而并不是艺术。他十几岁时就开始自学半导体无线电技术,高中毕业后进入工厂也是爱好动脑筋、搞创造发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居然有多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并曾在1993年还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殊荣。可是当他于1984年进入媒体从事书画图片影像等技术工作后,可能是接触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和众多书画家的缘故吧,忽然一次的突发奇想,使他萌发了将爱好由技术发明向艺术创作的一次转变决定。 </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学画,先从人物画入手。因为他清楚,初学人物画最讲究的就是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把握线条,抓住形神,只有反复不断地在简练的线条勾勒和繁复的线条相衬上下功夫,才能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经历了一段人物画的训练之后,建平又拜名师研习山水画,他将山川的淋漓和树木的葱茏来丰富他的人物作品,使他的笔墨更显灵气,更有生气。难怪,近日在静安文化馆举办吴建平等四人画展上,建平兄的一批人物画作品,几乎又让我等耳目一新。他仕女图,工写结合,神态自然,而且人物画的花木山石背景,恰好又得益于他山水画的功力,相得益彰;他的另一组儿童题材的作品,也画得生动传神,饶有童趣,传统中也不乏现代感。 </p><p class="ql-block"> 说起人物画的创作,古人曾有一句话是:“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其实,说得简单点,这就是娴熟的技术向传神的艺术的飞跃。虽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建平兄来说,还很遥远,但我相信,这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2月7日《上海老年报》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丁申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小晴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王仲清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刘令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p><p class="ql-block"> 暨2016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在沪举行</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由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中国绘画年鉴》和上海中心宝库1号联合主办。《新民晚报》社、上海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央视国际书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4月16日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宝库艺术中心珐琅厅举办。</p><p class="ql-block"> 本次得到各新闻媒体、艺术单位和有关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上海市原副市长刘振元、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赵立凡、中国驻法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文化部华夏遗产中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杨留义、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陈燮君、易居中国创始合伙人朱旭东等50多位领导及200多位书画界著名人士、以及来自海外的收藏家、企业家、全国各地权威文化艺术机构的代表和社会各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6年4月16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院》院长于志学题字</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暨2016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新闻发布会4月16日在上海中心宝库37楼珐琅厅举办。</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同殷福,王宏喜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心37楼宝库艺术中心珐琅厅合影</p> <p class="ql-block">启动仪式</p> <p class="ql-block">同殷福,赵立凡,杨留义,王宏喜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闻道园</p> <p class="ql-block"> 韩中建交二十四周年纪念《中国杰出画家邀请展》</p><p class="ql-block">2016.8.24.~9.18.</p><p class="ql-block">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 </p> <p class="ql-block"> 2016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在中韩建交24周年之际,由韩国文化院、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韩国技术风险投资财团联合邀请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赴韩国举办书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本次赴韩国艺术家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山东、湖南等全国各地20多名书画名家,他们分别是:杨留义、窦鸿山、许艺城、黄志学、陈国瑜、吴建平、朱晓鸿、张春雁、徐云良、龚彦梅(女)、陈建英(女)、吴建初、袁旻罡、李世侠(女)、窦黎明(女)、吴泽群、郑美秋(女)、曹辉(女)等。展出作品有书法、山水、人物、花卉等作品80多件,并向韩国文化院赠送书画作品;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韩国技术风险投资财团赠送书画作品。作品5月20日左右在首尔画廊展出。</p><p class="ql-block"> 中韩艺术一脉相承,本次展览、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国间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p><p class="ql-block"> 刊登 韩中建交二十四周年纪念《中国杰出画家邀请展》</p><p class="ql-block">2016.8.24.~9.18.</p><p class="ql-block">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长赠送的花蓝</p> <p class="ql-block"> 刚柔相济豪情奔放</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许艺城人物画非常注意以形写神,通过形态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孔子拜师图》中的孔子的和蔼可亲、虚怀若谷;儿童的淳朴认真,稚气可爱。</p><p class="ql-block"> 许艺城从小喜欢绘画,自踏入绘画之门,广泛研习中外名画,油画的色彩,版画刚健有力的刀法和粗犷的笔触,中国人物画中,无论是紧劲绵密、丝丝入扣的线条,还是曹衣出水般灵动、飘逸的线条都对许艺城有着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许艺城考入苏州美专,更使他的专业素养上了一大阶梯。毕业后,他正准备大展抱负之际,打击猝然降临。他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两腿僵直,不能行走。这对于一个立志绘画,深入生活捕提形象,创作时代之风的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灾难。但这并未摧垮他,他身残志坚,目标未改,不能走千山万水、深入生活,但来访的每位朋友却都成了他速写的对象。他开始专攻人物画。在研习任伯年人物画中吸收西画的速写、设色的方法,把西画和民间风俗画相结合,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得神情的画法;傅抱石画人物面孔的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结合衣纹和造型,潇洒入神、粗犷豪放、大胆用笔,仔细收拾的手法;程十发画的设色、脸线、衣纹勾线等手法,都深刻地影响他。他专心研读前辈的画作,但也绝不简单地模仿。正是在漫长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物画风格。</p><p class="ql-block"> 许艺城的画作大都由古诗词演绎而来,这与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密不可分。年近古稀之年的许艺城,数十年来潜心研习唐诗宋词,深得其中之真谛。每每创作之前,他都要对选定的题材反复琢磨,反复构思,在贪婪地吮吸了其中的精髓之后方才动笔,在精准地诠释原意的同时又不失创新,因此,欣赏许艺城的人物画,总有一种既淋漓尽致又眼前一亮的感觉,怪不得观者常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喟了。</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3月27日《解放日报》朝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国最高法院院长向韩国企业家介绍中国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向韩国最高法院赠送10米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向韩国江原道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同最高法院院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最高法院院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祝书画展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 八旬老书法家作品义拍赈灾</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本报讯:静安区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高式熊抗震救灾书法捐赠”活动昨天在余姚路10号高式熊书画社区学校举行,88岁的老书法家高式熊先生把自己的20幅书法作品委托上海慈善基金会义拍,拍卖所得将全部捐献给汶川灾区。</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5月24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高式熊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食品</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大厨师</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菠萝蹄膀</p> <p class="ql-block">晚宴上羊排</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家同韩国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随心生趣曹瑞祥 </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画坛,岭南画派自有独家的艺术路数,她以艳丽、水灵、透亮、意趣等特色而久负盛名,成其一岭独秀。从开山鼻祖居廉、居巢到高剑父、高奇峰,随之“四杰”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以及上海的黄幻吾等,江山代有人才出。</p><p class="ql-block"> 曹瑞祥先生用十分娴熟的水墨艺技,向人们展示了岭南派笔墨,又让人感觉眼睛一亮:少了岭南的旧气,多了赵少昂的风韵。其“岭南曹氏花鸟”画法取繁就简,无拘无束,随心出趣,返璞归真。</p><p class="ql-block"> 生于1943年的曹瑞祥,斋名怡然居。他于1959年进上海轻工业学校学美术专业,初学西画,后专攻中国花鸟画。毕业后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曾在上海保温瓶三厂当美术设计师,经常有机会外出写生。他可将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临摹得惟妙惟肖,拷贝不走样。这位处世低调,不喜言辞的画家,除了写生,最大的兴趣就是在家里变换着手法画画,他将喜怒哀乐皆流于笔尖,展现在线条中。</p><p class="ql-block"> 画画一要像,二要好看,三要有自己的路数。齐大师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对他有很大触动,且时刻铭记。他力求将中西美术相结合,展示笔墨干湿、明暗轻重,平面与立体在构图上的集散、开合,给人以平和、松弛、灵动的感觉,同时也反映出画家的独特品位。</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7月4日《读者导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原道五星级酒店</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家同韩国领导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剪彩</p> <p class="ql-block">在10米长卷上盖章</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上中国书画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场景</p> <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颁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一介园丁</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许灵电,一个有点怪异的名字,让我在少儿美术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认识了一位痴心耕耘三十多年的园丁。</p><p class="ql-block"> 早在念小学四年级时,许灵电就跟着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哥哥学画。</p><p class="ql-block"> 1968年,初中毕业后,去航头镇丰桥村插队落户,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把绘画视为一种理想追求。在休息时,他抱画板满村跑,只为给饱经风霜的大爷、大妈,憨态可掬的娃娃画上一幅肖像。十年后,当他成为一名专职美术老师时,累积的写生、速写稿已满满当当不下数百本。</p><p class="ql-block"> 他如痴如醉地学习掌握不同画种的技法,先后拜画家张大卫、许艺城为师,去上海艺术学院进修深造。他的油画作品《岁月》《傣族风光》、水粉画《乡村》《海滩》等一批作品在上海市美术大展中频频获奖。</p><p class="ql-block"> 1992年起,许灵电暂停创作,将全部精力转移到美术教育事业上,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美术人才,孩子们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各类美术大赛中获得了300多枚金、银、铜奖牌。一些孩子考进了国内知名美术院校。</p><p class="ql-block"> 许灵电因材施教独特的美术教育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1999年以来,曾先后两次为其录制教学专题片,2001年起,许灵电2次荣获全国优秀美术教师园丁奖。</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8年10月2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颁证书</p> <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颁证书</p> <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颁证书</p> <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颁证书</p> <p class="ql-block">韩国科技院总裁欢送酒会</p> <p class="ql-block"> 賞心乐事谁家院</p><p class="ql-block"> ---我眼中的画家吴建平</p><p class="ql-block"> 文/史鹤幸(美术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是一个以技术出色、以作画出彩的“另类”。他从早年的多项技术发明而声誉鹊起,到如今的屡获画作奖项而崭露头角。他从做技术工作时的精细巧,到绘画创作时的气韵神,无一不绝。如何一声“聪明”了得。</p><p class="ql-block"> 初识吴建平,他的待人接物,厚道朴实,鲜有“江湖气”,可谓人如其画。他的画,人物山水相融,一派和谐。不是亦柔、亦雅的古典女史,就是亦道、亦僧的绝尘高士,不闻人间烟火而有悠然物外,“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其背景永远是远山近水、林木泉溪,虽信手拈来,却意趣可掬。在今天一个追名逐利、商业化趋浓的世风下,吴建平的画,就特别的讨巧,尤其源热夏天,读着他的画,犹如凉风拂面,特别的消暑。</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所擅长以“仕女”、“高士”为题材的人物画,突出其对“人物”的把握与描摹为特色,并将自己的心境融于作品,工写兼俱,别有一番滋味。比如,他用简约的勾勒点划,疏密有致的线条,令画作平添几分神韵与浓郁的历史魅力,使人物极具艺术美,咫尺可触,人文气息可辨。若前者,无不裙袂飘举、兰心蕙质,给人以温婉柔美、典雅天丽,或有唐风遗韵、或有民国风情;若后者,无不闲云野鹤,远避尘缘,令画面飘逸出世、大气空灵。其画作《酒仙》,就是一个代表。酒具拐杖,老者古松共醉。酒仙宽袍松弛,坐不能行,醉眼半闭半开,令人想起“竹林七贤”,唐代草圣的“颠张醉素”,给人以一醉方休的快感,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失是一种处世哲学。吴建平深谙“知白守黑”,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吴建平的画作,其线条、晕染和构图、画意以及布局、用笔,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老到与功底。其实,吴建平是一个“非典型”画家,既无家学渊源、非科班出身;又无美术理论积淀与绘画实践素养,一个刚刚“入道”几年的习画者。可贵的是,他的画艺进步神速,渐成气候。</p><p class="ql-block"> 据说,吴建平的画,得益于“二王”(王仲清的人物、王铭划的山水),更是其潜心修炼、多年悟性“孵”画。他深知书画同源,书是源,画是流。就是说若要学国画,首先要练字,书与画线条一脉。国画是集诗书画之大美的艺术。于是,每天的练字也成了吴建平的一门必修功课。而他的练字,却自有一套“秘笈”。吴建平并不是盲目地一味临摹古碑古贴,用于炫耀;而是,老老实实地一笔一画,从临摹当代健在的书法大师的作品入手,这样便于请教和指点。他说,这样练字更易于“入门”,循序渐进,而且事半功倍。吴建平书法,就是临摹上海书画院刘小晴的作品,并得到其亲炙点拨,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可贺的是,今天吴建平的每一件画作均被一位藏家收藏。尤其,2009年3月,吴建平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已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式收藏;及参展于北京的蔡元培先生诞生141年的画作,也被北大蔡元培研究会所收藏。如陈丹青所言,画挂在画廊里永远是商品,只有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才是艺术。</p><p class="ql-block"> 刊登2009年8月25日《上海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书画巡展(北京)</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 高式熊义拍赈灾</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本报讯:由上海市文史馆、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办的“迎世博倒计时10天,高式熊九十华诞情系灾区,抗旱抗震义卖活动”将于明天14:30在静安区张园(近吴江路海港宾馆旁)举行。高式熊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这次的拍品为十多幅精品书法、多枚印章及有周退密、任书博、陈佩秋、韩天衡等名家为高式熊签字的首日封,拍卖所得将通过上海红十字会捐赠给玉树地震灾区。</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0年4月20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部长,将军观看吴建平作品(母亲)</p> <p class="ql-block">部长,将军观看吴建平作品(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亚细亚现代美术展</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由亚细亚美术协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日本文化厅,日本东京都协办的第51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5月22日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行,这次大展汇聚了油画,水墨画,日本画,版画,雕刻,工艺等500多件作品,本次大展有25人获奖。</p><p class="ql-block"> 中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展,中国方面由王宏喜、吕忠平、杨留义、吴建平等40多位画家参展,作品由山水、人物、花卉等,中国方面有6位画家获奖,其中画家王宏喜获亚细亚美术芸术奖,吴建平获亚细亚美术国际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总领事参加了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5年5月22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西亚现代美术展</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合影</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 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p><p class="ql-block"> ---观吴建平先生组画《胡笳十八拍》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高式熊(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吴建平先生是一位“达人”。所谓“达人”,除了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外,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适应能力。“云在青天水在瓶”,作为一个达人,无论荣辱穷通,都能够申时度势,把握时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回观吴建平先生人生的各个阶段,最令人称道的是那种一以贯之的不甘平庸、勇于创造的精神。他十岁始钻研无线电技术,进入上海动力机厂后,刻苦钻研,成为小发明的“专业户”。他设计的“丰收35”拖拉机外壳造型,消声器获得行家称誉并申请专利。1992年,他发明的多用途超声波雾化控制器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证书。1993年又获中国第七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二等奖。1984年考入《新民晚报》后,专职从事图像处理技术工作,圈内人称他为“吴大师”,这是对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技进于道的境界的褒扬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后,不甘寂寞的吴建平先生悄悄地拿起画笔,投身于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他寻师访友,转益多师,以人物画为突破口,闭关苦修,反复锤炼,终于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华丽转身,从2006年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其作品荣膺《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其《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他的作品愈来愈受到行家的认可和藏家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的人物画不拘泥于成规而自出机杼,工写结合而笔尖常带感情。无论是人物造型、背景烘染、布白题识,都能以简驭繁、恰倒好处,达到郑板桥所说的“以少学学胜多许许”的境界。他笔下的婵娟名媛、逸士达人、钟馗高僧、垂髫稚童无不神完气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客观地说,自谦为“半路出家”的吴建平先生能在绘画领域超越许多自诩为“科班出身”的腕儿,其得益他一贯的创新思维和对“技”和“道”的理解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聪明人通常不甘安于现状,总想捣腾些新鲜的玩意儿。吴建平先生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最近他殚思竭虑,潜心绘制大作品,创作十八幅组画《胡笳十八拍》。披览之余,颇感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件作品基本上能代表吴建平先生的艺术水准,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首先,选材别具炙眼。《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为东汉末蔡邕女蔡琰(文姬)所作,一章为一拍。蔡文姬的悲惨经历是身处乱世的知识女性坎坷遭遇的缩影。她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随父亡命江海,成年后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死无嗣,孤身回家乡陈留。汉献帝兴平年间被胡骑劫掠到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异族生活了十二年,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被曹操遣使用金壁赎回,重嫁同郡董祀。她强忍丧亲别子之痛,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复录典籍四百余篇,为保留华夏文脉传承作出了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泪铸成,感人肺腑,它为画家留下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发挥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次,契入角度别出心裁。作者以十八幅画还原原作十八个章节,这样既保持了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重点,收到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物刻画上能不落窠臼,作者没有一味嗜痂成癖地渲染蔡文姬的痛苦,而是刻意描绘蔡文姬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摧心裂肺的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淡定和担当。通过蔡文姬的形象,吴建平先生向受众宣示了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原本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八风”(指人生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应该从容应对。只有读懂了画面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体会吴建平先生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再次,表现手法水乳交融。一个感人的题材,一个出众的构思,要有一个合适的表现手法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胡笳十八拍》这个题材,过去王仲清、吴性清先生曾用工笔的形式描绘过,但吴建平先生觉得工笔的形式有局限性,难以抒写胸中的块垒、抒发心中的激情。他觉得只有用小写意的形式,兼工带写,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收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吴建平先生的组画《胡笳十八拍》是一件经得起推敲、咀嚼的佳作,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观赏之余,油然想起了王时敏的一段话:“画虽小技,必托寄高远,意思悦适,然后万象汇罗于胸中,摅之笔下,如庄子所称画史解衣盘礴。晋顾虎头构层楼以为画,乃真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以此来评价吴建平先生的画作也显十分精当的。</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九月十六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祝他画展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1年9月12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忠平向吴建平颁奖</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奖牌</p> <p class="ql-block">王宏喜题字</p> <p class="ql-block"> 吴建平人物画展</p><p class="ql-block"> 文/季斌(新民晚报专版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由新民晚报活动专版部、《中国绘画年鉴》主办,上海毛泽东旧居协办,吴建平人物画展,2011年9月16日至9月18日在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举办。展出作品90多幅,有60多位书画名家题词。主题作品《胡笳十八拍》20幅组画,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由电视台,报社,杂志社30多家媒体,近千人参加开幕式,刘振元、叶志康、陈燮君、朱大建等致词。开幕式上免费赠送800本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p><p class="ql-block"> ---观吴建平先生组画《胡笳十八拍》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高式熊(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吴建平先生是一位“达人”。所谓“达人”,除了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外,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适应能力。“云在青天水在瓶”,作为一个达人,无论荣辱穷通,都能够申时度势,把握时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回观吴建平先生人生的各个阶段,最令人称道的是那种一以贯之的不甘平庸、勇于创造的精神。他十岁始钻研无线电技术,进入上海动力机厂后,刻苦钻研,成为小发明的“专业户”。他设计的“丰收35”拖拉机外壳造型,消声器获得行家称誉并申请专利。1992年,他发明的多用途超声波雾化控制器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证书。1993年又获中国第七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二等奖。1984年考入《新民晚报》后,专职从事图像处理技术工作,圈内人称他为“吴大师”,这是对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技进于道的境界的褒扬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后,不甘寂寞的吴建平先生悄悄地拿起画笔,投身于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他寻师访友,转益多师,以人物画为突破口,闭关苦修,反复锤炼,终于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华丽转身,从2006年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其作品荣膺《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其《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他的作品愈来愈受到行家的认可和藏家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的人物画不拘泥于成规而自出机杼,工写结合而笔尖常带感情。无论是人物造型、背景烘染、布白题识,都能以简驭繁、恰倒好处,达到郑板桥所说的“以少学学胜多许许”的境界。他笔下的婵娟名媛、逸士达人、钟馗高僧、垂髫稚童无不神完气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客观地说,自谦为“半路出家”的吴建平先生能在绘画领域超越许多自诩为“科班出身”的腕儿,其得益他一贯的创新思维和对“技”和“道”的理解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聪明人通常不甘安于现状,总想捣腾些新鲜的玩意儿。吴建平先生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最近他殚思竭虑,潜心绘制大作品,创作十八幅组画《胡笳十八拍》。披览之余,颇感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件作品基本上能代表吴建平先生的艺术水准,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首先,选材别具炙眼。《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为东汉末蔡邕女蔡琰(文姬)所作,一章为一拍。蔡文姬的悲惨经历是身处乱世的知识女性坎坷遭遇的缩影。她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随父亡命江海,成年后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死无嗣,孤身回家乡陈留。汉献帝兴平年间被胡骑劫掠到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异族生活了十二年,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被曹操遣使用金壁赎回,重嫁同郡董祀。她强忍丧亲别子之痛,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复录典籍四百余篇,为保留华夏文脉传承作出了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泪铸成,感人肺腑,它为画家留下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发挥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次,契入角度别出心裁。作者以十八幅画还原原作十八个章节,这样既保持了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重点,收到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物刻画上能不落窠臼,作者没有一味嗜痂成癖地渲染蔡文姬的痛苦,而是刻意描绘蔡文姬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摧心裂肺的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淡定和担当。通过蔡文姬的形象,吴建平先生向受众宣示了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原本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八风”(指人生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应该从容应对。只有读懂了画面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体会吴建平先生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再次,表现手法水乳交融。一个感人的题材,一个出众的构思,要有一个合适的表现手法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胡笳十八拍》这个题材,过去王仲清、吴性清先生曾用工笔的形式描绘过,但吴建平先生觉得工笔的形式有局限性,难以抒写胸中的块垒、抒发心中的激情。他觉得只有用小写意的形式,兼工带写,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收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吴建平先生的组画《胡笳十八拍》是一件经得起推敲、咀嚼的佳作,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观赏之余,油然想起了王时敏的一段话:“画虽小技,必托寄高远,意思悦适,然后万象汇罗于胸中,摅之笔下,如庄子所称画史解衣盘礴。晋顾虎头构层楼以为画,乃真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以此来评价吴建平先生的画作也显十分精当的。</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九月十六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祝他画展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1年9月12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吕忠平向吴建平颁奖册及500只首日封。</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1年9月17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建平画展开幕式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海图书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刘振元副市长致词</p> <p class="ql-block">陈燮君馆长致词</p> <p class="ql-block">新民晚报副总编朱大建致词</p> <p class="ql-block">吴建平致词</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刘振元,叶志康参看作品</p> <p class="ql-block">朱大建同作品《佛缘》合影</p> <p class="ql-block">胡笳十八拍之一</p> <p class="ql-block">观音</p> <p class="ql-block">佛缘</p> <p class="ql-block">老子出关</p> <p class="ql-block">童趣</p> <p class="ql-block"> 2012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由新民晚报社、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幸缘堂书画有限公司承办。2012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从2012年9月开始启动(2012年9月-2012年12月为投稿期限),到2013年5月出版作品集及举办书画展,昭示整个活动告一段落,历时9个月。</p><p class="ql-block"> 新民晚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至今有84年历史了,新民晚报是一份百姓钟爱的报纸,在国民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很大,这次2012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在新民晚报84年历史中是第一次举办。这次参赛作品来自于北疆南国、东城西陲,属地广袤,创作悉心,风格多样,引人瞩目,作品含金量很高,“可与其他全国书画大赛媲美”。</p><p class="ql-block"> 本次大赛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书画作者的精品力作四千多件,经大赛评委会“公平、公正、公开、客观”地认真严格评审,有三百八十多件作品分获特,金,银,铜,入选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本次大赛也要感谢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书画院、中国绘画年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等有关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另外要感谢上海幸缘堂书画有限公司的全程合作。</p><p class="ql-block"> 万紫千红总是春,2012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为祖国的书画百花园增添了春色!</p><p class="ql-block"> 刊登吴建平人物画展</p><p class="ql-block"> 文/季斌(新民晚报专版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由新民晚报活动专版部、《中国绘画年鉴》主办,上海毛泽东旧居协办,吴建平人物画展,2011年9月16日至9月18日在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举办。展出作品90多幅,有60多位书画名家题词。主题作品《胡笳十八拍》20幅组画,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由电视台,报社,杂志社30多家媒体,近千人参加开幕式,刘振元、叶志康、陈燮君、朱大建等致词。开幕式上免费赠送800本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p><p class="ql-block"> ---观吴建平先生组画《胡笳十八拍》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高式熊(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吴建平先生是一位“达人”。所谓“达人”,除了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外,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适应能力。“云在青天水在瓶”,作为一个达人,无论荣辱穷通,都能够申时度势,把握时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回观吴建平先生人生的各个阶段,最令人称道的是那种一以贯之的不甘平庸、勇于创造的精神。他十岁始钻研无线电技术,进入上海动力机厂后,刻苦钻研,成为小发明的“专业户”。他设计的“丰收35”拖拉机外壳造型,消声器获得行家称誉并申请专利。1992年,他发明的多用途超声波雾化控制器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证书。1993年又获中国第七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二等奖。1984年考入《新民晚报》后,专职从事图像处理技术工作,圈内人称他为“吴大师”,这是对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技进于道的境界的褒扬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后,不甘寂寞的吴建平先生悄悄地拿起画笔,投身于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他寻师访友,转益多师,以人物画为突破口,闭关苦修,反复锤炼,终于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华丽转身,从2006年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其作品荣膺《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其《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他的作品愈来愈受到行家的认可和藏家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的人物画不拘泥于成规而自出机杼,工写结合而笔尖常带感情。无论是人物造型、背景烘染、布白题识,都能以简驭繁、恰倒好处,达到郑板桥所说的“以少学学胜多许许”的境界。他笔下的婵娟名媛、逸士达人、钟馗高僧、垂髫稚童无不神完气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客观地说,自谦为“半路出家”的吴建平先生能在绘画领域超越许多自诩为“科班出身”的腕儿,其得益他一贯的创新思维和对“技”和“道”的理解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聪明人通常不甘安于现状,总想捣腾些新鲜的玩意儿。吴建平先生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最近他殚思竭虑,潜心绘制大作品,创作十八幅组画《胡笳十八拍》。披览之余,颇感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件作品基本上能代表吴建平先生的艺术水准,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首先,选材别具炙眼。《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为东汉末蔡邕女蔡琰(文姬)所作,一章为一拍。蔡文姬的悲惨经历是身处乱世的知识女性坎坷遭遇的缩影。她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随父亡命江海,成年后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死无嗣,孤身回家乡陈留。汉献帝兴平年间被胡骑劫掠到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异族生活了十二年,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被曹操遣使用金壁赎回,重嫁同郡董祀。她强忍丧亲别子之痛,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复录典籍四百余篇,为保留华夏文脉传承作出了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泪铸成,感人肺腑,它为画家留下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发挥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次,契入角度别出心裁。作者以十八幅画还原原作十八个章节,这样既保持了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重点,收到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物刻画上能不落窠臼,作者没有一味嗜痂成癖地渲染蔡文姬的痛苦,而是刻意描绘蔡文姬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摧心裂肺的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淡定和担当。通过蔡文姬的形象,吴建平先生向受众宣示了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原本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八风”(指人生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应该从容应对。只有读懂了画面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体会吴建平先生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再次,表现手法水乳交融。一个感人的题材,一个出众的构思,要有一个合适的表现手法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胡笳十八拍》这个题材,过去王仲清、吴性清先生曾用工笔的形式描绘过,但吴建平先生觉得工笔的形式有局限性,难以抒写胸中的块垒、抒发心中的激情。他觉得只有用小写意的形式,兼工带写,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收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吴建平先生的组画《胡笳十八拍》是一件经得起推敲、咀嚼的佳作,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观赏之余,油然想起了王时敏的一段话:“画虽小技,必托寄高远,意思悦适,然后万象汇罗于胸中,摅之笔下,如庄子所称画史解衣盘礴。晋顾虎头构层楼以为画,乃真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以此来评价吴建平先生的画作也显十分精当的。</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九月十六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祝他画展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1年9月12日《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吕忠平向吴建平颁奖册及500只首日封。</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1年9月17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吴建平画展开幕式场景《新民晚报》夜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开幕式上刘振元,陈东,陈启伟致词</p> <p class="ql-block">书法评审场景</p> <p class="ql-block">国画评审场景</p> <p class="ql-block">2012年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评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海图书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海图书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海图书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向平湖市副市长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同商志勇在老佛爷冰窖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孙信德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孙林发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杨育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赏心乐事谁家院</p><p class="ql-block"> ---清赏吴建平新作“葫茄十八拍”</p><p class="ql-block"> 文/史鹤辛《上海企业家》杂志编辑</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所擅长以“仕女”、"高士”为题材的人物画,突出其对“人物”的把握与描摹为特色,并将自己的心境融于作品,工写兼具。他用简约的勾勒点划,疏密有致的线条,令画作平添几分神韵与浓郁的历史魅力,使人物极具艺术美,咫尺可触,人文气息可辨。若前者,无不裙袂飘举、兰心蕙质,给人以温婉柔美、典雅天丽,或有唐风遗韵、或有民国风情:若后者,无不闲云野鹤,远避尘缘,令画面飘逸出世、大气空灵。其画作《酒仙》就是一个代表。酒具拐杖,老者古松共醉。酒仙宽袍松弛.坐不能行,醉眼半闭半开,令人想起“竹林七贤”,唐代草圣的"颠张醉素”,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失是一种处世哲学。细细品读吴建平的画作,其线条、晕染和构图、画意以及布局、用笔,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老到与功底。</p><p class="ql-block"> 其实,吴建平是一个“非典型”画家,既无家学渊源,又非科班出身。可贵的是,他的画艺进步神速,渐成气候。吴建平的画,得益于"ニ王”(王铭划的山水、王仲清的人物),更是其潜心修炼、多年悟性孵”画。他深知书画同源,书是源、画是流。就是说若要学国画,首先要书画之大美的艺术。于是,每天的练字也成了吴建平的一门必修功课。而他的练字,却自有一套"秘笈”。吴建平并不是盲目地一味临摹古碑古帖,而是老老实实地一笔一画,从临摹当代健在的书法大师的作品入手,这样便于请教和指点。他说,这样练字更易于“入门”,循序渐进,而且事半功倍。可贺的是,今天吴建平的每一件画作均被一位藏家收藏。2009年3月,吴建平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已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式收藏:及参展于北京的蔡元培先生诞生141年的画作,也被北大蔡元培研究会所收藏。</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推出新近力作“葫茄十八拍”曾在上图展出,反映不俗。作品取材东汉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体现作者不一般的人文底蕴与文化素养,将意境融入画而而大开大阖,令画意深遂、悠远。尤其画作上名家题款,更是惺惺相惜,给人流连忘俗之感,堪称大作。</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4年《上海企业家》第5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收藏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毛国伦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韩煜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乐震文,李文连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林仲兴合影</p> <p class="ql-block"> 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p><p class="ql-block"> ---观吴建平先生组画《胡笳十八拍》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高式熊(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吴建平先生是一位“达人”。所谓“达人”,除了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外,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适应能力。“云在青天水在瓶”,作为一个达人,无论荣辱穷通,都能够申时度势,把握时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回观吴建平先生人生的各个阶段,最令人称道的是那种一以贯之的不甘平庸、勇于创造的精神。他十岁始钻研无线电技术,进入上海动力机厂后,刻苦钻研,成为小发明的“专业户”。他设计的“丰收35”拖拉机外壳造型,消声器获得行家称誉并申请专利。1992年,他发明的多用途超声波雾化控制器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证书。1993年又获中国第七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二等奖。1984年考入《新民晚报》后,专职从事图像处理技术工作,圈内人称他为“吴大师”,这是对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技进于道的境界的褒扬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后,不甘寂寞的吴建平先生悄悄地拿起画笔,投身于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他寻师访友,转益多师,以人物画为突破口,闭关苦修,反复锤炼,终于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华丽转身,从2006年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其作品荣膺《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其《中国历史人物画册页》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他的作品愈来愈受到行家的认可和藏家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先生的人物画不拘泥于成规而自出机杼,工写结合而笔尖常带感情。无论是人物造型、背景烘染、布白题识,都能以简驭繁、恰倒好处,达到郑板桥所说的“以少学学胜多许许”的境界。他笔下的婵娟名媛、逸士达人、钟馗高僧、垂髫稚童无不神完气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客观地说,自谦为“半路出家”的吴建平先生能在绘画领域超越许多自诩为“科班出身”的腕儿,其得益他一贯的创新思维和对“技”和“道”的理解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聪明人通常不甘安于现状,总想捣腾些新鲜的玩意儿。吴建平先生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最近他殚思竭虑,潜心绘制大作品,创作十八幅组画《胡笳十八拍》。披览之余,颇感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件作品基本上能代表吴建平先生的艺术水准,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首先,选材别具炙眼。《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为东汉末蔡邕女蔡琰(文姬)所作,一章为一拍。蔡文姬的悲惨经历是身处乱世的知识女性坎坷遭遇的缩影。她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随父亡命江海,成年后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死无嗣,孤身回家乡陈留。汉献帝兴平年间被胡骑劫掠到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异族生活了十二年,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被曹操遣使用金壁赎回,重嫁同郡董祀。她强忍丧亲别子之痛,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复录典籍四百余篇,为保留华夏文脉传承作出了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泪铸成,感人肺腑,它为画家留下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发挥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次,契入角度别出心裁。作者以十八幅画还原原作十八个章节,这样既保持了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重点,收到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物刻画上能不落窠臼,作者没有一味嗜痂成癖地渲染蔡文姬的痛苦,而是刻意描绘蔡文姬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摧心裂肺的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淡定和担当。通过蔡文姬的形象,吴建平先生向受众宣示了一种生活态度:人生原本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八风”(指人生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应该从容应对。只有读懂了画面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体会吴建平先生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再次,表现手法水乳交融。一个感人的题材,一个出众的构思,要有一个合适的表现手法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胡笳十八拍》这个题材,过去王仲清、吴性清先生曾用工笔的形式描绘过,但吴建平先生觉得工笔的形式有局限性,难以抒写胸中的块垒、抒发心中的激情。他觉得只有用小写意的形式,兼工带写,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收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吴建平先生的组画《胡笳十八拍》是一件经得起推敲、咀嚼的佳作,它主题鲜明、内涵深邃、形象生动、技法娴熟,实属难能可贵。观赏之余,油然想起了王时敏的一段话:“画虽小技,必托寄高远,意思悦适,然后万象汇罗于胸中,摅之笔下,如庄子所称画史解衣盘礴。晋顾虎头构层楼以为画,乃真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以此来评价吴建平先生的画作也显十分精当的。</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4年2月12日《解放日报》朝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傅隽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向白云涛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同毛泽东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江泽民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著名中国人物画家吴建平</p><p class="ql-block"> 文/欧阳争鸣《中国名家》杂志总编</p><p class="ql-block"> 著名中国人物画家吴建平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副秘书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上海清墨礁书画社社长;《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上海办事处主任。曾任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展赛总策划,副秘书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艺术巡回展组委会执行主任。</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1984年进《新民晚报》社,从事书画图片工作,先后得到国画名家王宏喜、王仲清、王铭划、刘小晴等名家指点,得益匪浅。绘画作品在《中国文化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名家》、《书与画》等六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入编《2008年中国绘画年鉴》、《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大型美展并获奖。其中《爱鹅图》《高风亮节》《五子登科》《饮中八仙图》《贵妃醉酒》《佛缘》《陆羽品茶图》《长城颂》《齐白石小像》《郑板桥》《江原今昔》《孔子》《母亲》《松下吟诗图》《仙鹤》等三十多幅作品被联合国总部、联合国“世界老子同盟会”、联合国中国院、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画院、上海毛泽东旧居、韩国最高法院、韩国科技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艺术馆及单位收藏。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得大奖。</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5年《中国名家》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意大利画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张大干孙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叶和标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 神形兼备,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文/陈燮君(上海博物馆)馆长 </p><p class="ql-block"> 熟悉吴建平先生的朋友都知道他为人真诚、热心、坦率。吴建平的“想啥做啥,做啥钻啥,钻啥象啥”的一股“蛮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这股“蛮劲”是建立在不甘现状、积极进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思路敏捷、善于求教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不畏辛苦、刻苦钻研基础上的。</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股蛮劲,吴建平在各方面才会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绩。凭着这股蛮劲,只有十岁的建平自己动手装制了当时很稀罕的半导体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凭着这股蛮劲,为自己的婚房设计了能够自由拼装组合的一套家俱。</p><p class="ql-block"> 凭着这股蛮劲,他搞了许许多多的创造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p><p class="ql-block"> 而今,由于在媒体从事书画、图片等技术工作,吴建平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和众多的书画家,对书画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一发不可收。在短短的近六年时间里,他笔耕不止,不断探索,求教于到沪上众多的名家高手,临摹了不少的名画,创作了较多的书画作品。吴建平创作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在大量临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静心领悟,绘就了许多有高士仕女、有老叟孩童、有神仙凡人、古贤今人……所绘人物故事丰富,神形兼备,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作品中,吴建平的十八幅四尺整张《胡笳十八拍》可称代表作。他费寝忘食费时半年多,挑灯夜战,在精心摹临了王仲清、吴性清先生的工笔力作《胡笳十八拍》的基础上,依其为范本进行了再创作。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更为放手的人物小写意方法,在背景处理上,为了凸显人物,能简就简,还把西画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渗和到中国画的创作中,色彩强烈而不失协调,令人观之眼睛一亮。</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的绘画之旅还刚刚开始,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精彩的作品问世。</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7年10月《大美术》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俄罗斯画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吴少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周退密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9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p><p class="ql-block"> 文/吴建平《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在中韩建交27周年之际,由《中国绘画年鉴》、韩国文化院、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韩国技术风险投资财团等主办,“中国绘画年鉴签约书画艺术家”赴韩国举办书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本次赴韩国艺术家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山东等全国各地20多名书画艺术家,展出作品有书法、山水、人物、花卉等作品60多件,8月27日至31日在韩国首尔巴黎画廊展出。</p><p class="ql-block"> 刊登2019年8月28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幕式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澳大利亚悉尼博物馆同雷君雯,</p><p class="ql-block">美术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王克文合影</p> <p class="ql-block">画家吴建平带着创新精神站上世界舞台</p><p class="ql-block"> 文/朱凌(美术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仙风道骨的老子,不是坐在牛背上,而是面带笑意立于老牛身侧;法相庄严的观音,于接天碧浪中微笑,背景上的海浪,并非大写意的渲染,而是一笔笔地将浪花描绘出西洋画才有的立体感。这些令人称奇的画作都出自于画家吴建平之手。“我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是这位充满创新意识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中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带着这份执著的创新精神,吴建平的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画的魅力。在当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吴建平创作的陆羽品茶图,获得银奖。这位“半路出家”的非典型画家,又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为来自东方文化的魅力而折服。</p><p class="ql-block"> 不拘一格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站上世界级舞台</p><p class="ql-block">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陆羽品茶图”也成为中国画中常见的创作题材。</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的《陆羽品茶图》,主体画面呈三角构图,画面紧凑,主体鲜明,画面中的十余个人物,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垂髫小儿,每个人的神态都被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细细品去,竟能揣度出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便是吴建平画人物的妙处。</p><p class="ql-block"> 这已不是吴建平的画作第一次在世界级舞台受到瞩目。几年前,世界老子同道会广征老子画像作品,吴建平的一幅《老子出关》,在来自世界各地的画作中脱颖而出。吴建平笔下的老子一改过去的老子画像那种高古、严峻、深邃的形象,突出了老子慈祥、和善、乐观的一面,而给观者以亲切、和谐的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吴建平的笔下,出关的老子并未如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中那样,骑在牛背上,而是直立于老牛的身旁。对于这幅作品,世界老子同道会上海分会负责人沈念慈赞不绝口,“我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是,作品中隐喻着老子对故土的不舍和眷恋,实在是把先贤老子的内心刻画得更加丰满了。”</p><p class="ql-block"> 自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却在创作中以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人生、对世相的感悟,化入画中,是吴建平的不凡之处。也正因着他的这种带着创新的表达方式,给国画平添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跨越东西方的地域界限,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家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p><p class="ql-block"> 从发明家到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不变的是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很难想象,作品获奖无数,且被一众收藏家追捧的吴建平,居然是个“半路出家”的画家。吴建平前半辈子做的事情,看上去和书画完全扯不上关系。生于1958年的他,祖籍宁波,高中毕业后被分配进入上海动力机厂工作。在工厂里,他是个技术员,而且是搞了许多创造发明,获得过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优秀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建平设计出“丰收35”拖拉机外壳造型,得到了行家的认可;1992年,他发明了多用途超声波雾化器控制器,可广泛应用于医用雾化器、家用增湿器、鱼缸增氧器、家用美容器、盆景雾化器等,从而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第七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二等奖等殊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空调、彩电还没有进入到上海人的家庭中。吴建平却给自家添置了空调、彩电——这些都是他自己装配而的。“当时我住在顶楼,夏天时非常热,怎么办呢,就想办法装个空调咯。”物质匮乏的年代的辛苦,在吴建平的口中道来,平添了几分充满创造力的乐趣。吴建平回忆说,自己当时在既无图纸又无技术的情形下,靠着一把螺丝刀,一个电烙铁和一只万用表,装配出了一台彩电,连彩电的木质外壳他都自己做。这台由吴建平自主装配的彩电,惊呆了引入日本彩电流水线的上无18厂的技术人员。厂方将信将疑地将吴建平装配的彩电连上技术仪器测试,竟然完全合格,达到出厂标准!</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那个时期,上海有了日本索尼的CD机,吴建平买来一台,试图拆开研究,无意中将其中的某块集成电路板击穿了,他只好找到索尼公司上海维修部。一位日本专家测试后认为CD机有两块集成电路坏了,可吴建平却认为,集成块只坏了一块。到底是坏了一块还是两块,维修的成本自然是不同的,最后,吴建平和日本专家谈妥,先付两块修理的费用,同时,吴建平要求日方专家在撤换的两块集成块上做记号,如果吴建平能证明这两块被撤换的集成块只有一块是坏的,索尼免除所有的维修费。</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吴建平将日方专家做了记号的一块集成块重新安装到CD机上,机器运行正常,显然这块集成块并没有坏。事实上,吴建平已经在另一台同类机器上测试过。第二天,他又去了索尼维修部。做了记号的集成块依然正常工作,这一回日本专家都服了。</p><p class="ql-block"> 殚精竭虑大半年</p><p class="ql-block"> 《胡笳十八拍》画出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吴建平,社会工作繁忙,名片上的头衔有一大串: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上海清墨礁书画院院长、中国绘画年鉴执行副主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艺术巡回展组委会执行主任……不过,对于吴建平而言,社会工作再多,艺术创作依然排在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就如过去在做技术员的时候,时刻惦记着做点不一样的新东西,成为画家的吴建平也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地画几幅作品。他开始思考创作出“大作品”,组画《胡笳十八拍》是他近期殚尽竭虑绘制的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是蔡文姬所作,一章为一拍。蔡文姬的传世之作,为画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挥洒灵感。一百多个日夜,吴建平废寝忘食,在精心临摹了王仲清、吴性清先生的工笔力作《胡笳十八拍》的基础上,以其为范本进行再创作。</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以十八幅画还原原作的十八个章节,既保持了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重点。表现手法上,他采用的是人物小写意的方式,细致描绘画面中的主体人物,而将背景简化处理,以此让画面中的人物更为凸显。他还将西画中的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融合到中国画的创作中,这一组作品色彩强烈而不失协调,令人眼前一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笳十八拍》原作字字血泪,但吴建平的笔下没有渲染蔡文姬的痛苦,而是刻意描绘蔡文姬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摧心裂肺的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著名书画家高式熊对于吴建平在艺术上的创新十分赞赏,对于这组《胡笳十八拍》,他评价说:“选材别具炙眼,契入角度别出心裁,表现手法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策划“新民晚报夜光杯全国书画大展赛”。</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艺术中国——中国画走进联合国大展,作品被收藏。 </p><p class="ql-block"> 2014年第50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获现代美术金奖。</p><p class="ql-block"> 2015年第51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获国际艺术奖。</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陆羽品茶图》图参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获银奖,作品被收藏。</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参展上海---纽约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向联合国赠送长城颂(5人合作,大8尺整张)。</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观复博物馆,策划举办了《中国绘画年鉴》十周年名家题字展。</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第52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日本),《齐白石小像》获亚细亚国际奖。</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策划举办了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向韩国文化院赠送《江原今昔》(6人合作,大8尺整张),获韩国最佳荣誉奖。《郑板桥》被韩国最高法院收藏,《书法》被韩国科技院总载收藏。</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参展第53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参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巡回展,《母亲》《松下吟诗图》获优胜奖。</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参加中国国家绘画与书法学院创作千米长卷(2538米),荣获世界记录证书。</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录入《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中韩建交27周年策划举办了“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韩国首尔)”,获韩国最佳荣誉奖。</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参展第55届亚细亚现代美术展,《鹤》获环太平洋美术协会会长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录入《中国文化艺术名人档案库》。</p><p class="ql-block"> 人生进入丰硕的金秋,吴建平2018年审报“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他的艺术探索之路,愈走愈宽。正如明末清初的画家王时敏所言:“画虽小技,必托寄高远,意思悦适,然后万象汇罗于胸中,摅之笔下,如庄子所称画史解衣盘礴。晋顾虎头构层楼以为画,乃真得达士之致,畅玄对之神。”吴建平的画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刊登2021年6月《雅尚逸品》第三辑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书画展上同徐云良,陈国瑜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国瑜,徐云良向上海交大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吴建平向上海交大赠送礼品</p> <p class="ql-block">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书画展上场景</p> <p class="ql-block">吴建平参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吴建平参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文龙参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 神形兼备,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文/陈燮君(上海博物馆)馆长 </p><p class="ql-block"> 熟悉吴建平先生的朋友都知道他为人真诚、热心、坦率。吴建平的“想啥做啥,做啥钻啥,钻啥象啥”的一股“蛮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这股“蛮劲”是建立在不甘现状、积极进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思路敏捷、善于求教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不畏辛苦、刻苦钻研基础上的。</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股蛮劲,吴建平在各方面才会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绩。凭着这股蛮劲,只有十岁的建平自己动手装制了当时很稀罕的半导体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凭着这股蛮劲,为自己的婚房设计了能够自由拼装组合的一套家俱。</p><p class="ql-block"> 凭着这股蛮劲,他搞了许许多多的创造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p><p class="ql-block"> 而今,由于在媒体从事书画、图片等技术工作,吴建平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和众多的书画家,对书画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一发不可收。在短短的近六年时间里,他笔耕不止,不断探索,求教于到沪上众多的名家高手,临摹了不少的名画,创作了较多的书画作品。吴建平创作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在大量临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静心领悟,绘就了许多有高士仕女、有老叟孩童、有神仙凡人、古贤今人……所绘人物故事丰富,神形兼备,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作品中,吴建平的十八幅四尺整张《胡笳十八拍》可称代表作。他费寝忘食费时半年多,挑灯夜战,在精心摹临了王仲清、吴性清先生的工笔力作《胡笳十八拍》的基础上,依其为范本进行了再创作。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更为放手的人物小写意方法,在背景处理上,为了凸显人物,能简就简,还把西画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渗和到中国画的创作中,色彩强烈而不失协调,令人观之眼睛一亮。</p><p class="ql-block"> 吴建平的绘画之旅还刚刚开始,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精彩的作品问世。</p><p class="ql-block"> 刊登2022年4月《雅尚逸品》第4辑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周艺社会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国纽约书画展,在大峡谷旅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媒体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大力支持,丹青浪花二已完成,希望能带给你更多回忆和快乐。更希望您的建议及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