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繁花盛开”, 记2022 年春五年级语文组教师风彩

随缘(李明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就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  余碧芝老师最先执教《牧场之国》一课。</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是一位知识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每年所代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是我校的金牌教师。我没去过荷兰,但是听了余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后,这个国家就如此鲜活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丝绒般的绿草原野,辽阔无垠。神态各异的花牛,膘肥体壮的骏马,以及羊、猪、鸡在碧绿的低地上悠然地游憩,其乐融融……在余老师的引领下,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那么灵动,仿佛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境地。听后反思,余老师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1.明确自主阅读的目标,留足自读时间“精读课文的导语”往往向学生传达了阅读的方向和方法。课伊始,余老师就引导学生细读导语,梳理导语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明确了方向和要求。继而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孩子们运用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这份潜心文本的安静中闪现着生本对话的智慧</p><p class="ql-block">2.引导学生联想,关注概括能力的提升第一次自读感悟之后,余老师就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不只一次地问学生:“读着这些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找段落中的关键词概括每一幅画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提炼和修改小标题的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p><p class="ql-block">3.批注式的阅读交流,学会品味语言余老师尊重学生选择解读文本的自由,采用作批注的方式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联想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学呈现一种自然的动态生成,努力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这“一读一点”,便让文字从纸上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4.该“精”则“精”,该“略”则“略略读课文教学该“略”在哪里?余老师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品味“傍晚的荷兰”时,佘老师凭借深情的语言,舒缓的音乐让孩子“以读代讲”。学生读后,老师没有多讲,可此时,一种安谧、静美之感在学生的心底升起,师生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此处“略”处理,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余老师以阅读导语为学生自读指路;以自读提示为学生自悟搭桥;以点拨为学生品读铺垫。”真正体现了精读教学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军神》一课是一篇歌颂军魂的典范之作,赞扬了刘伯承将军超人的坚强意志。文字朴实细腻感人至深。文章讲述的是88年以前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久远,而且又是让五年级的孩子来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谢老师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 </p><p class="ql-block"> 谢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情感和态度,处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事。从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为本的思想,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做法,既尊重学生,又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积极、有效。教学过程中,谢老师紧紧扣住“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以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这两条主线,允许学生自由地读、问、讨论,既体现了民主,又很好地体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将军豪迈气概与不屈的精神,虽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学习的内容是自主的,但由于紧扣主题,所以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p><p class="ql-block">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谢老师通过“以读带讲,以对话代讲”的方法,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甚至细小到标点,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颇深:“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讲解这句的时候,谢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什么感情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三个感叹号中体会朗读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坚韧不拔。整个过程非常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与理解,从而有所感悟,并且,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感悟。这堂课还有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上谢老师总是以不急不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即使遇到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能坦然面对,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好处,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是一篇有着较为悠久“历史”的经典篇目。依稀记得从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被收入到了小学的课本。之所以被保留至今,它的价值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它独特的写作手法,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以及严谨的结构,无一不是游记性散文的代表,无一不值得我们细细回味,凝神揣摩。 </p><p class="ql-block">  单从课题上就应该对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有所洞察:威尼斯的小艇——重读威尼斯,你就会发现,“小艇”所处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它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而重读小艇,你就能体会到,“小艇”已经融入到威尼斯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威尼斯的代表。因而“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所展示的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这一主题似乎完全被题目所涵盖。  </p><p class="ql-block"> 我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正是紧扣文章主旨,丝丝入扣地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的灵活、写作手法的准确。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铺垫,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发现。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从容不迫的驾驭课堂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1、资料铺垫,引入境。  </p><p class="ql-block">教师边展示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景物,边引出威尼斯这座水城。并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了这座“千桥之城”“百岛之城”的由来。使学生初步领略了这座水城的精彩与独特。为文章的展开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之后的几个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水城威尼斯印象逐步加深。为下文作好铺垫。  </p><p class="ql-block">2、紧抓重点,由扶到放。 </p><p class="ql-block">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三部分内容的小标题后。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层次鲜明的进行引导:找比喻句、解决重点的词语、说表达方式的不同,体会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换词练习,画小艇等。较为细致准确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体现了学生习得的层次性。  </p><p class="ql-block">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将文章语言文字的推敲建立在文章之中,而不是孤立的去体会。比如:“水蛇”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领会小艇的形状与动作灵活的关系。设计或引导学生质疑:水蛇是什么样子的?小艇和水蛇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这样比方?小艇像水蛇那样灵活,说明什么?(小艇的构造适合在水中航行。同时也说明船工的技术娴熟。更可以联想到小艇经常在水面上航行。从侧面印证了小艇是这座水城的主要交通工具。)水蛇的灵活与小艇的灵活跃然纸上,较好的突出了作者准确运用比喻句这一特点。从联系全文的角度去理解重点词句,对学生深挖文章的中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贵老师的《从军行》古诗文教学,让我们深有感触,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贵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声音低沉富有磁性,板书苍劲有力,尤其是“羹”字书写,是一种视觉冲击。其次教学环节贯彻“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从预习单的设计,到学生对诗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课前的充分的准备,到课堂多方位的展示。呈现给大家一堂完整、生动的语文课。然后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整节课贵老师仅仅讲述、引导约1/3时间,其他时间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平台,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配乐深情朗诵、文白互译、内容拓展等方法当堂展示,成为课堂亮点,值得学习。最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贵老师抓住诗歌特点,对比感悟诗歌内容,通过曾经、现在的对比,希望、绝望的对比,个体、群类的对比,将老兵的孤苦、哀思,以及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恶、痛恨,表达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成琼英老师,执教地《手指》一课。手指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说明性的文章比较难上,但成老师教援得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成老师自身业务素养高,对教材的把握,年级阶段的知识层次了解透彻,授课时,新颖温暖轻松、效果好,整堂课轻松活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的语文阅读要求,是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自读、互学、探究得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内化吸收,再到运用。这一课成老师就据大纲单元要求,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了解手指的不同作用与特点、动手填表格的形式来完成各个手指的功能、性格、特点,同时结合表演,分角色表演明白各手指的重要作用与相互的联糸,让孩子扮演手指读出自己身上的特点,读出手指的个性、读出它们的作用、读出中心“团结就是力量”,而且读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老师引导恰当、听课的老师们也都沉浸在学习氛围中、让人轻松愉悦</p> <p class="ql-block">《自相矛盾》一课是安德志老师执教的,听完之后,整体感觉非常好。尤其是创设三种不同的情境讲故事的环节,感觉特别棒,因为情境不同,孩子们讲述的角度不同,到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判断出:《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他们已经掌握了!不得不说老师还是花了心思的,整堂课个思路更加清晰流畅,将“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在悟种读。用学生的读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任何事要三思后行,不要前后予盾,不能自圆其说。</p><p class="ql-block">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有些地方做得非常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1.初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学习新课时,先听示范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明确读音,在文中把需要停顿的地方做好标记,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p><p class="ql-block">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后注释读懂句意,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p><p class="ql-block">3.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p><p class="ql-block">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文言文的教学应切实做好朗读的指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借助课文注释及重点词语的点拨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老师就能够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积累运用。</p>

学生

老师

小艇

教学

课文

威尼斯

引导

学习

自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