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28日 晴 </p><p class="ql-block"> 上午,跟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经短暂休息后,下午,又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东北角的“外八庙”。晚上入住“回头客大酒店”。饭后,武烈河边散步……。</p> <p class="ql-block">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 。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p> <p class="ql-block"> 清代,设总理堪布管辖八庙,堪布住普宁寺东札仓。其他各庙住达喇嘛或副达喇嘛。在这里可以瞻仰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雄奇,领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还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承德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1982年,外八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4年12月,“外八庙”与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清朝用民族建筑的不同形式,以山庄为中心,象征中国各少数民族对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象征着“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统一。因此,外八庙不仅是中国民族艺术建筑的博物馆,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是清朝的国教,而蒙古及西北各民族又多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这里藏传佛教寺庙居多,并为供来承德朝见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观瞻居住而建。</p> <p class="ql-block">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p class="ql-block"> 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92万平方米,以藏式建筑为主,建筑手法与平面布局明显带有汉式寺院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须弥福寿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楼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山门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位于琉璃牌坊北面。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顶部平坦,平铺有方砖;四角各有一座庑殿顶小殿,顶覆琉璃瓦;脊上有吻兽,北面两殿是鹿,南面两殿是孔雀。各小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内供奉金刚佛像。大红台的内部四周为裙楼,上下共有三层。从第一层南大门可进裙楼。裙楼是木结构建筑,内部分隔为400多间。第一层东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八罗汉像、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那若巴、回洛巴等说法像。第二层东南角有八角形三层转塔,塔上雕有龙凤呈祥图案。第三层东有7座金漆雕刻的坛城,每座坛城中央与四门各有佛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 “琉璃万寿塔”位于——须弥福寿之庙的后山坡,建筑面积为291.73平方米,建于方形白台之上,下部是白台雕砌,塔身为八角形,高七层,底层有广阔的大廊,顶覆黄琉璃瓦。塔身上雕刻有精美的佛像。此塔与北京香山昭庙后的琉璃塔为统一时期所建,也同样是为六世班禅朝见乾隆皇帝而建。</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漫步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p> <p class="ql-block"> “五塔门”,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p><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院落北部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其基座为白台。白台正立面以红灰抹成三层藏式梯形窗(又称“盲窗“)。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p> <p class="ql-block"> “万法归一”殿是整个寺庙的主殿。通过东红台御座楼登踏道向上,在第三个平面上。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是紫檀寿字塔。塔前的供桌上有五供、八宝、珊瑚树等物,均为该殿内的原物。靠北摆放的屏风上,原来有一幅高10米、宽3米的巨幅缂丝缎绣佛挂像,民国时期被军阀盗走。屏风前原供奉释迦牟尼像,再前供奉宗喀巴像,大殿两侧供奉达赖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铜质地。现在屏风前的无量寿佛以及两侧的八大菩萨、宗喀巴等铜像均是从群楼内移来,并非该殿内的原物,这些铜像每尊重约半吨。</p> <p class="ql-block"> 万法归一殿的大金顶</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西北角,碉楼以北的亭台楼阁,即是——慈航普渡亭。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慈航普渡”匾额。二层有匾额“普胜三界”,亭内有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p> <p class="ql-block"> 游览期间,巧遇承德电视台记者拍摄采访……</p>